骡马洞,出门爬陡坡,物资靠马驮。宣恩县晓关乡骡马洞村,山大人稀,全村97户,其中贫困户达43户,是县里的深度贫困村,是梗在脱贫攻坚面前的一块硬骨头。
2018年,宣恩县将脱贫摘帽,为啃下这块硬骨头,张树香带着恩施州政协驻村"尖刀班" 正进入攻城拔寨的关键时刻。
补齐短板:啃下硬骨头
8月16日,骡马洞村连通3、4组到5组的新修公路上,下午的太阳晒在身上如刀割。运修筑材料的卡车在刚开辟出来的毛路上颠簸,激起尘土飞扬。
漫天的尘土中,张树香穿着一双解放鞋,一边走一边检验路况,排查有滑坡风险的路段。
路,一直是骡马洞人心中的期盼,也是当地发展的最大短板。
从晓关集镇沿着209国道向咸丰方向行驶,在野椒园大桥桥头,有一条约5米宽的公路和国道连接。这就是从晓关集镇前往骡马洞的公路。直到2007年12月,这条路才修通,骡马洞也是该乡最后通公路的村。
这是因为地理环境所致:公路的一边,是坡度约60度的高山,直插入云;另一边是约60度的陡坡,坡底,就是奔流不息的河流。
这一段,并不是骡马洞最险的路段。该村4组到5组的公路,长约6公里,镶嵌在一片近90度的悬崖上,曾经的老公路仅仅只有一辆车宽,一边的悬崖垂直约30米高,另一边的悬崖垂直插入山谷底,看着都让人眩晕。
几年前的一天,一户村民修房,用马驮着水泥在这条路上爬行。其中一匹马失足摔下崖壁,近在咫尺的马夫却不敢上去拉一把。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村支书刘大军依旧觉得心惊肉跳。
这条艰险的路是山上4、5组4组群众的唯一通道,这两个组有贫困户20多户,不论是发展产业,还是提高群众生活质量,都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
1月22日,张树香正式加入该村脱贫攻坚“尖刀班”,经过数天的走访,她坚定决心,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由于地理环境艰险,修这条路的成本比其他地方高出数倍,村里没钱,张树香就带着“尖刀班”队员四处奔走,筹措资金200多万元。
2月初,改线新修路终于动工了,乡党委书记唐猛是联系领导每,周都来现场协调解决问题。张树香带着“尖刀班”队员一天往工地上跑好几趟,现场监督工程质量,公路推进到哪里,他们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
为了降低坡度,新公路并不是在原来的路基上修建,而是腰绑绳索、用炸药和钢钎一点一点在悬崖上开出来的。炸出来的乱石大的比人还高,两三人不能合抱,大大小小的乱石堆满了路面,人无法通行。
“尖刀班”要现场监督,又必须走这条路上4、5组走访贫困户,只能从大石头上爬过去,哪怕石头的断面如刀子般锋利。
虽为女流,作为班长,张树香第一个上。第一天爬过的路约有200多米,爬过乱石后,她的手上被划出了口子,刚买的解放鞋也被划出了两条口子。
炸药开山持续了90多天,张树香就和“尖刀班”队员爬了90多天,“废”掉了一双解放鞋,身上被划出了多少道口子,她已记不清了。但在这些天里,她走访了贫困户43户,在她和队员的监督下,新修的险路,没有出一次安全事故,工程质量也受到监理方的好评。
走访入户:练出铁脚板
“人家女同志买鞋选漂亮的,张树香买鞋只选‘经掰’的,并且一买就是好几双。”刘大军说。
这说的是张树香脚下的解放鞋,绿色橡胶底、绿色帆布鞋面,土气十足。
刚到村里时,张树香穿的是一双白色运动鞋,但她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穿错了。"我这个屋里泥巴灰多,莫把你的白鞋子弄脏了。",当时,一位村民看着张树香脚上的白鞋子说。
这引起张树香反思,从那以后,张树香在村里就是一双解放鞋“走天下”。
“踩泥巴,爬田坎,这个鞋实用。”张树香说。
骡马洞村的43户贫困户、97户村民,大致分两个地方集中居住,一是沿着河边住有40多户,二是住在山上的4、5组。河边通公路,入户走访相对方便,而交通条件不好的4、5组,只能靠脚走。
爬乱石,走山坡,6公里毛坯路走下来需要2个小时,人已汗如雨下,接着就是一户一户走访。
每天清晨匆匆吃完早餐就出发,中午吃携带的干粮,直到晚上才能回到住处,还要将走访来的第一资料整理登记,忙到深夜转钟是常有的事。
“刚开始的那几天,走下来后感觉脚都不是自己的。”“尖刀班”队员潘和平说,“第二天腿上酸疼,每走一步都是靠毅力,我们男同志尚且如此,更莫说张树香这位女同志。”
这一走就是一个多月,张树香和尖刀班队员走访群众97户,平均每户群众家里都去了9次,将4、5组40多户人家的情况都了然于心。
这一个月走下来,张树香不得不换一双新解放鞋,第一双解放鞋被走掉了鞋底。如今,张树香已走废了3双解放鞋。“脚走得更结实了,增粗了一圈。”张树香笑言。
4组贫困户魏代菊双眼失明,但她的心亮堂着。8月17日,张树香再次来到她家,她赶紧过来打招呼:“小张,你这三天两头就跑过来,我隔老远听声音就晓得是你来哒。”
“这是潘同志,这是刘书记……”经过一次次接触,魏代菊对他们的熟悉已是闻声知人。
罗方乾是该村住得最偏远的低保贫困户,从村委会到他家,要马不停蹄地走2个多小时。
“罗忠坤因右腿膝关节患内风湿丧失了劳动能力,四个姑娘出嫁,一个儿子在家照顾他,孩子都很孝顺,虽然贫困,但家风很好,养了6桶蜜蜂……”
“魏代菊虽然双目失明,但非常勤劳,从不对生活抱怨什么,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养了14桶蜂蜜、种了18亩枇杷、11亩油牡丹……”
半年多下来,张树香走“废”了三双解放鞋,但换来了对于所有贫困户的情况一口清。也在这半年,摸清村里底细的“尖刀班”,修通了村里的入户路,目前正在硬化;带领群众发展中蜂养殖320桶、黄豆207亩,发展李子160亩、耙耙柑200亩、枇杷300亩……这个深度贫困村如今脱贫在望。
牵手群众:牵出真感情
8月17日下午,太阳夕照,走在罗马洞抢修河堤上,“尖刀班”队员汗如雨下。
刘卓清的哥哥刘星海跑了来,将刚洗干净的黄瓜塞进 “尖刀班”队员手中。他不能说话,但用手比划的意思大家都看懂了:“刚洗的,快吃。”
两兄弟残疾多年,因行动不便等原因,一直没办到残疾人证。张树香了解到两兄弟的情况后,帮他们补办残疾人证,办低保。还根据村里的帮扶措施,给两兄弟办危房改造、让他们养蜂、种枇杷……
生活看到希望的一家人把张树香当大姐姐看待,把“尖刀班”队员当亲人。将心比心,拿真情换真心,一个个“尖刀班”雪中送炭的故事牵出干群的真感情。
7月3日傍晚到5日,持续三天的大暴雨让骡马洞成了沼泽。周围山上的雨水顺着地势冲下,在河堤不超过十米高、河宽不超过六米的河里“万马奔腾”。河水漫过桥面,漫过村委会前的场坝,两河交汇处的村委会成了"半岛"。
“雨下得像瀑布一样,桌面大的石头被水冲得满河滚,沿河的行道树被连根拔起……”潘和平说起当时的情况,仍心有余悸。
4日夜里,张树香的电话响个不停,4、5组多户群众反映,停电了。
村里居住的多为留守老人,本就行动不便,夜晚失去照明,更是举步维艰。
“尖刀班”队员一边给电力部门申报故障修理,一边带着“尖刀班”队员,打着电筒,进了雨中。
走在绝壁公路上,暴雨让绝壁上随时都有落石的危险;瓢泼大雨中,哪怕打着伞也浑身湿透,大家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一路不知摔了多少跟头。可大家顾不上这些,“群众有没有受伤?财产损失如何?”
当晚不是不眠的夜晚,张树香带领“尖刀班”队员们一户一户地走访统计,得知没有群众受伤,财产损失也很轻微时,大家猜舒了一口气。
93岁的文老奶奶对当晚记忆犹新:“张同志一进门就拉着我的手,问有什么损失没有,非常关心,看到停电了,她还把自己用的手电筒给了我。”
“我们‘尖刀班’的同志都从事过多年的农村工作,要赢得群众的信任,就必须用真情换真心。”张树香说。
(恩施州政协 何冶 马燕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