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社会治理模式,畅通为民服务渠道,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我国社会建设全面加强,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立足岗位实际,作为靠近群众的第一线,是最接近群众,最能倾听群众呼声,最能感知群众诉求的村干部,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群众的期盼和信赖,代表着党在群众中的形象,这要求我们以共同缔造理念纵深推进筑堡工程,脚踏实地,积极响应群众诉求,完善服务群众机制。要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模式,以党建为引领,结合村情,挖掘自身优势资源,发动群众力量,完善村规民约等制度建设,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模式。要持续畅通为民服务渠道,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筑牢为民服务的组织基础,把服务体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断延伸,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及时化解矛盾,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100米”。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创造幸福生活。
(宜昌市政协委员、宜都市尾笔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黄攀虹)
▶用二十大精神动力,助推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是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对“三农”问题的再次系统阐述,是对农业全产业链组建的理论基础,是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纵深要求。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乡村振兴的驱动器,生态文明的参与者,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如何练好农字经,打好组合拳?
把好风帆驶好船。通过深度掌握二十大精神纲领,苦练管理企业的本领,带好企业管理团队,强化抗风险能力,积极应对世界格局大变化所带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矢志不渝的紧随国家涉农政策,扬帆远航。
产好精品出好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是要心系农村、心想农民,只有具有充裕的情怀,才能把农民的产品转化为精品,只有手握精品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大环境下多条腿走路,立于不败,也只有强大的平台加精品,我们也才能有能力带领最基层的农民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做好产业画好圆。按照二十大的思路,农业企业发展的核心不是单个企业的发展,而是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链条有多大、前途有多远,取决于农业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公司+基地+农民已是过去式,互联网+也已无法推动全产业链的发展,我认为二十大已给出方向,那就是在人才强国战略支撑下,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而助推农业产业化向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纵深推进,由传统初级加工向大数据体系支撑下的乡村振兴实践者、农业全产业链引领者、农民就业增收带动者、优势品种传承者和新品种示范者快速迈进,深度推进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画出最大同心圆。
(宜昌市政协委员、天同食品(宜昌)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金荣)
▶干好职业教育工作的责任更重了 信心更足了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单列一个板块,并深刻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理念,以深邃的战略眼光和宏大的全局视野明确了教育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新定位,教育的目标更明确、任务更艰巨、责任更重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同时也深受鼓舞、倍感压力。
当前,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大会精神上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快建设宜昌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结合宜昌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和宜昌发展战略需要,我们将组织全市职业院校师生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融通融合贯通为抓手,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念,奋力推动我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宜昌职教力量,为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一是加快完善职业学校体系。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适应性,即从教育规模和质量看,必须更好适应和满足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当前,我们应积极争取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大力推进高职教育扩规挖潜,坚持高中阶段教育普职协调发展,努力扩大中高职贯通培养规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系统培养人才为主线,以专业为纽带,大力推动区域内中、高职院校有效贯通、深度衔接,探索建立中、高职一体化校企双元育人机制,大幅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
二是健全产教融合机制。紧盯产业链条和技术前沿,紧盯社会急需和市场信号,坚持把宜昌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作为发展宜昌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奋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努力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大力加强行业性职教集团(联盟)建设,不断健全完善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推行人才定制培养模式,服务宜昌劳动力人口战略。
三是优化职教发展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指出:“不能瞧不起产业工人。我们建设现代化,就要抓制造业,搞实体经济。一定要转变观念,大力培养产业工人。”我们将积极推动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等方面与普通院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办好宜昌职业教育宣传月活动,大力宣传展示宜昌能工巧匠和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事迹和形象,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宜昌市政协委员 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石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