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县政协

【书香政协】青年毛泽东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读《毛泽东传》有感

2022-10-28 10:49:20  
字体大小:【

《毛泽东传》是国外著名汉学家潘佐夫撰写的关于毛主席的人物传记。毛主席的一生,可以说是波澜壮阔、充满丰功伟绩的一生,让我们研究、学习、思考、借鉴的点有很多。今天,我主要从毛主席青年时期立志、求学、交友、选择革命道路的角度,谈谈他对我们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启示。


第一个启示是,青年要胸怀大志。有一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个人只有把个人追求与祖国的利益、人民的需要联系在一起,才能从为个人生存发展的“小天地”走向为民服务的“大舞台”。毛泽东自幼酷爱读书,17岁便毅然决然离乡到外地求学。他一心只想接触新思想,想通过深入的学术研究,首先从理论层面弄清楚要用什么“主义”才能“救中国”。他不关心衣着打扮,对物质生活毫不感兴趣,却关注时政、埋头读书,和朋友们整天谈论国家大事。朋友们都笑称他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师范毕业后,毛泽东明明可以谋一份收入可观的职业,可他选择当小学教员,因为他想把上课之余的全部时间都用来从事他所热爱的社会革命。在从事革命道路的征途上,他也曾遭受打击,然而却越挫越勇,从来没有放弃过。当代青年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毛主席当时全然不同,生活在和平的、物质生活极其丰裕的年代,少有在硝烟炮火中的生死危险,却也面临“房子车子票子”现在还有“孩子”的生存生活压力,有时候在理想面前不得不低头让步。但是,读过这部书,我越发觉得有远大志向的人有一种“光”,能够点亮社会、引领时代。当然每个人能力不同,不是人人都树立“大”的抱负,也能实现大的抱负,但是至少我们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尽己所能,发光发热,也是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了。


第二个启示是,青年要择善而从,融入积极健康的“社交圈”。现在流行“圈子文化”。圈子因为集聚了资源和人脉,所以很多人拼命想挤进“圈子”。但“圈子”有好坏高低之分。“好圈子”清风正气、会让人成长,“坏圈子”乌烟瘴气、会让人染上不良习气、甚至滑向深渊。好的健康的圈子,不是刻意营造的,只有具备同样的精神气质、信仰追求,才能走到一起来,形成“圈子”。青年毛泽东的圈子里是哪些人呢?长者层面,有杨昌济(他的丈人和恩师)、李大钊、陈独秀等。可以说,毛泽东就是在他们的引荐和指导下,才接触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同辈层面,有蔡和森、何叔衡、邓中夏、罗章龙等人。他们在一起讨论时政,投身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为了共同的理想并肩作战。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能够影响人、塑造人!我们现在说要净化朋友圈、生活圈、社交圈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不仅要净化圈子,还要建立培育积极健康的圈子,主动向有才学、有德行的领导、同事、长者、同行靠近,从他们身上吸取智慧和力量。


第三个启示是,实践出真知,要做到知行合一。书斋里坐而论道,只能是纸上谈兵。理论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焕发生命力;认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发展。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毛泽东是如何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我之前以为毛泽东一开始就完全无条件的信奉马克思主义,读罢书,发现完全不是。他的思想认识经历了几次较大的转变。学生时代,他先后信奉过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想。后来,真正从事社会革命,组织领导了“驱张运动”和湖南自治运动等几场学生运动之后,他才对中国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才把目光投向了马克思主义,直至义无反顾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终身为之奋斗和追求的信仰。当代青年不缺理论知识,但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却十分匮乏。有些想法脱离实际、好高骛远,有些问题只能看到表面、不能看到更深更远,有些工作方法比较简单、不够圆熟,有时对形势和困难估计不足,盲目乐观或者极度悲观,心态上容易浮躁、急功近利,都是实践历练不够的表现。我们要重视实践,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把“有字之书”和实践这本“无字大书”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


(荆门市政协 杨怡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