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提案工作

为了“生态家园”的梦想

2014-09-15 23:53:56  
字体大小:【


夏杨洁


    2007年6月7日,襄樊市樊城区太平店镇莫岗村一组。
    村民李经武面对前来参观沼气建设的30多名外地客人,熟练地打开家里的沼气灶、沼气灯,高兴的介绍沼气建设使用情况后真诚地说:“能够使用上干净、卫生、清洁的沼气,这还真多亏了区农业局的同志们,是他们真情的付出和帮助,才使我家的生活发生发了如此大的变化。”

    面对李经武的称赞,区农业局局长孙元明谦虚地说:“作为区农业主管部门,我们只不过做了一些我们份内该做的工作,其实真正应该感谢的,是心里装着群众、一心为群众呼吁的政协委员杨顺增。”

    这一切,还需从2006年初区农业局收到的一份区政协提案说起。

接提案科学论证立项目

    2006年3月上旬,樊城区农业局收到了区政府办公室转来的《努力推广沼气,造福全区农民》的提案。区政协委员杨顺增在提案中写道,沼气作为农村的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在广大农村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大力普及农村沼气,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农民办实事的有效形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是一项符合樊城实际情况的“民心工程”和“惠民工程”。

    樊城区是以城带乡的区,时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该区的牛首、太平店两镇和王寨、柿铺两个办事处如火如荼地展开。如何真正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一个有效的突破口,从而有序地推进全区的新农村建设,一直是樊城区委、区政府交给区农业部门的一个新课题。提案给樊城区农业局极大的启迪,他们从提案的字里行间,感受到杨顺增委员对农民怀有的浓厚情谊。当即决定,抽调专人,组织专班,深入农户进行调查摸底,进一步掌握农村群众对沼气建设的意见和态度,同时,采取走出去的方式,了解外地沼气建设和使用情况,对本地是否适合建设沼气进行科学论证。

    在调查过程中,专班人员发现,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牛首、太平店两镇就有过沼气推广的试验,但最终都搁弃了。

    牛首镇牛首村党支部书记陈万亮是当时村里沼气池建设的组织者之一,他说:“那个时候,群众对建沼气池的积极性都很高,每家每户都在门前挖了沼气池,由于建池技术和后期管理跟不上都塌了。”

    曾建过沼气池的村民郭大丰说:“1984年,我在家门前挖了一个沼气池,谁知建好以后,夏天沼气乱跑,冬天产气很少,一年之中沼气只能用半年,用了没多久就没要了。”

    原牛首镇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冯克臣说:“沼气在农村推广失败的原因,在于缺乏合理规划和引导,只注重建池,不注重管理和技术跟踪服务,沼气的综合利用更谈不上。”

    在调查中,农业专家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襄樊市位于华中地区,气候温暖,农村有养殖牲畜的传统习惯,养殖专业户、专业村和规模种养场较多,原料丰富。而且,目前沼气建设技术日趋成熟,标准体系日益完善,如果以建制村为实施单位,集中连片、整村推进建设沼气示范村,可以较好地解决沼气使用的配套用具问题,用户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经验,有利于提高沼气综合利用的效益。农业专家对沼气建设产生的综合价值算过一笔账:农户一次性投资1500元至2000元,建一座8立方米至10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可节省用煤、用电开支近800元;使用沼液、沼渣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年节省开支200元左右;沼液喂猪节约饲料成本按20元/头计算,增效150元-200元;种植业增效也在150元左右。一座沼气池每年直接效益在1200元以上。

    调查情况说明,提案符合樊城农村的实际,在樊城区的广大农村,发展沼气建设确实切实可行!

抓试点一花引来百花开

    调查结束后,区农业局迅速向区政府进行了专题汇报,得到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

    2006年4月上旬,樊城区召开区长办公会,对沼气建设进行了专题研究。会议形成了五条意见:一、成立樊城区农村能源办公室,专门负责全区的沼气建设;二、安排两名工作人员充实到区农村能源公办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三、区政府一次性拨给3万元启动资金,用于沼气建设的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四、以区委、区政府的名义下发《樊城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全区能源建设的意见》和《樊城区能源建设实施方案》;五、成立全区能源建设领导小组,由区长亲自挂帅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

     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坚定了区农业局大力推广沼气建设的信心和决心。会议之后,区农业局迅速组建了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组,由局党组书记涂俊年、局长孙元明分别担任组长和副组长,局党组成员全部参加。为了争取国家和省、市对农村沼气建设工作的支持,项目组先后四次到武汉,找省农村能源办公室汇报情况,争取能源项目能够进入省建项目笼子。很快,这一项目得到省、市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省政府决定按照每口沼气池补助1000元的标准,每年扶持250万元用于沼气建设,区委、区政府在财力相当紧张的情况下,也决定挤出部分资金,以200元的标准对每口沼气池进行补贴,并对沼气建设开展好的村,以“以奖代补”的形式奖励5000至10000元。

    4月下旬,樊城区农村沼气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区农业局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人口集中、群众积极性高的村、户优先规划,优先建设。从临近地区聘请沼气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培训了20名沼气建设技术骨干,在太平店镇杨旗营村、柿铺办事处韩洼村和牛首镇刘岗村选择15户村民进行试点。

    5月16日,全区第一口沼气池在柿铺办事处韩洼村村民许学洲家中建成。这一天,十里八乡的乡亲和各镇、村的干部将许学洲家围了个水泄不通。“啪”地一声打开开关,一股蓝色的火苗跳跃着从电子打火灶的灶头上窜出,洗好的蔬菜下锅后,不到十分钟就摆上了餐桌。“用上沼气就是好,做饭时,再也不用灶前一把,灶后一把地忙乎了。”现场的村民从心里发出了感叹。

    此后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另外14户村民的沼气池也很快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由于在沼气建设过程中,注重了将沼气建设同改厕、改圈、改厨有机结合,不仅产生了干净的新型能源,而且房前屋后的卫生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脏乱差现象不见了,难闻的气味消失了,出现了一个个干净整洁的农家院落。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示范农户的带动下,2006年下半年,樊城区主动申报建设沼气池的农户就有300多家。在牛首镇新集村,尽管区农业局没有将该村列入全区首批沼气建设计划,24户村民硬是自发组织起来聘请技术人员,一口气建设了24口沼气池。

稳推进惠民工程利万家

    沼气建设,之所以在樊城区农村全面开花,关键在于顺应了新时期农村发展形势的需要,顺应了广大农民的实际需求。在建设过程中,区农业局根据农村的特点,把沼气建设与改厨、改圈、改厕紧密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坚持按照办好点、带好面、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户落实的原则,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大力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居住条件,做到了既美化环境,又提升生活质量。区农业局还结合本地蔬菜、粮食、养殖等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猪-沼-菜(鱼、粮)”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利用人、畜、禽粪便及农业废弃物做沼气发酵原料,消除和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引导农民把沼气广泛用于炊事、照明、沼气保鲜、沼液沼渣叶面施肥、沼液浸种、栏料饲养等生产、生活领域,利用沼气降低生产、生活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带动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

    2007年,樊城区委、区政府把沼气开发利用列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镇村建设规划。农村沼气建设作为全区53项重点工程之一,目前,有4000口沼气池正在建设之中,更多的农户有望在年底以前用上干净清洁的新能源。

    区农业局在组织农户开展小型沼气池建设的同时,针对该区农村养殖规模大,产业发达等特点,还利用牛首镇熊营村8组年出栏牲猪近万头的规模,在该组建设一个300立方米的大型联户沼气池,对该组50户农民实行集中供气,形成猪粪产沼气、沼液沼渣养猪的绿色资源循环利用链,大大改善长期以来困挠村民的粪便污染问题。

    在未来3到5年时间里,樊城区还将建设沼气池20000口,覆盖面将达到50%以上。
2007年3月25日,杨顺增委员听取办理情况通报并观摩现场后,欣然提笔在《樊城区政协提案办理意见反馈表》上写道:“区农业局做了大量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我对办理工作十分满意。”

(作者是襄樊市樊城区农业局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