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的那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穿越近百年时空,依然振聋发聩。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成事之道、谋事之基。调查研究不仅是获取信息的工具,更承载着见证、验证、检视、反思与推动的功能,是校准政策与民意的“标尺”。
当前,我们正处在“奋勇争先、建成支点、谱写新篇”的关键时期。作为政协委员,我责无旁贷。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重温毛泽东同志的调查研究方法,对于提升履职本领、推动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脚下扬起泥土,感知民生温度。“道虽迩,不行不至。”在调研工作中,容易陷入“主观经验”的误区。要掌握客观、准确、全面、鲜活的一手材料,必须进行沉浸式调研,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用自己的“铁脚板”站在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地方,从百姓的心声诉求中发现政策堵点,在市场主体的实际需求中捕捉改革痛点,推动政策制定从“应该怎样”的理想化思维,转向“可能实现”的现实性思维,进而催生更多真正惠民惠企的良策。在数字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茧房”更容易影响我们的眼界与认知,愈发需要我们回归到调查研究的本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既解决当下问题,更着眼长远发展;既总结规律,更预判趋势。
心中淬炼责任,提升建言精度。调查研究是高质量建言资政的前提,是撰写政协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的基础。毛泽东同志指出,对于通过调查而了解到的情况,必须加以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有不断拓展调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提升建言献策的准度。政协委员建言资政的范围很广泛,如果缺乏精准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支撑,建言便如海市蜃楼。这几年,从医院到社区,从河道到农田,在一次次走访、观察与交流中,我围绕“医院停车难”“小流域综合治理”“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工作”等方面积极建言,深刻体会到只有扎实深入地调研,才能真正摸清实情,了解基层群众的所思所忧所盼。调查研究本身亦是不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的过程。只有在深入交流、细致探究和亲身体验后,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矛盾与症结才会浮出水面。因此,我们要善用调查研究这一利器,提出精准有效的对策,助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更有保障。
肩上扛起担当,书写履职答卷。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推动实践、惠及民生。作为政协委员,只有当调查研究的成果从纸面走向现实,在实践中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我们的履职价值才能得以真正实现。因此,调查研究绝不能止步于撰写报告与反馈阶段,而应贯穿于决策制定、实施推进、跟踪监督、效果评价的全过程。要积极推动有价值的建议被相关部门采纳,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或工作方案。要着力强化政协民主监督作用,通过实地调研、提案督办、专题协商等方式,持续跟踪问效,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不变形,真正符合群众根本利益和实际需要。
〔作者系湖北省政协委员、湖北国盛则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首席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