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东风而知春浓,观长剑而知器重”是作家徐剑长篇报告文学《大国重器》封面上的一联题记。“东风”、“长剑”又或是“巨浪”、“长缨”等,从古至今都能成为为大国重器命名的符号,不仅因为这些辞藻在诗词中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是勇往直前的象征,更因为从中渗透出的中华民族的骄傲和情怀。
《大国重器》从亲历者的角度,梳理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从无到有、由兵变军的历史,对前后几代国家领导人、科学家们在这支战略部队从筹建到壮大等不同阶段的呕心沥血、牺牲奉献都写得真实感人,而对广大指战员、平凡建设者乃至无名英雄的细致描绘,也表明了火箭军无论前身、此刻或将来,都是国人心之所系、众望所归的国之重器。
作为一名火箭军转业军人,我在看这本书时更有不一样的角度和感触。军旅生涯短短几年,却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深深的刻痕,我以曾是一名军人,曾是火箭军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入伍前,我是一名国防生,国防生依靠地方大学培养,虽不比军校生艰辛,但也有自己独特的历练。
学业结束后的入伍集训,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在高强度军事和体能训练的双重冲击下,曾在校园里许下的豪言壮志在那些烈日和血汗灼烧的当下显得那么空洞,只有广场上“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学士、硕士、博士,首先是战士”两条红底黄字的醒目条幅刺痛双目,敲击着我们灵魂,迫使我们扪心自问:为什么要当兵?
就这样,我们在“当兵才知道帽徽为什么这样红,当兵才知道肩章为什么这样重,当兵才知道祖国的山河在心中,当兵才知道军人热血筑忠诚……”的歌声里成了真正的军人,也用行动不断诠释着“当兵就要站排头,当兵就要争第一”的情怀和信念。
偶尔会听战友们调侃着争论,哪个军种最苦,哪个单位最累。要我说,各有各的苦,也各有各的怀念。《大国重器》的作者徐剑同志是导弹工程兵出身,他们驻守深山,为导弹筑巢,经年累月不见天日,没有享受和清闲,只有风钻的嘶鸣、来来回回的翻兜车和可能一去不复返的战友留下的只言片语。也正是这样一种苦累伴着生死的生活给了作者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斗志,也正是导弹部队历史上的名人、伟人和无数普通人,让徐剑想为他们,也为自己书写。
时至今日,从“二炮”到“火箭军”,由兵变军也已经过去了五个年头。从那时起,火箭军开启了新的征程,徐剑的《大国重器》所展现的并不是“东风”和“长剑”等型号战略导弹,而是全体官兵“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风骨,是“居深山、护国宝,爱本职、壮国威”的红川精神,是“扎根、过硬、奋斗、奉献”的高原火箭兵精神,更是火箭军自上而下传承多年的砺剑精神。
(省政协办公厅行政处 胡佳珺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