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身建设 >书香政协

【读书分享】《万历十五年》中的水患治理

2020-10-09 12:00:30  
字体大小:【

这几天,刚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一周年,“学习强国”上连续推送了多篇相关报道。工作之余,静下心来,重读习总书记在此次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习总书记讲,“黄河宁,天下平。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自古以来,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了潘季驯“束水攻沙”,令我想到了黄仁宇先生写的《万历十五年》。他在书中第4章写道:潘季驯提倡“河道紧缩说”。黄河之所以为害,原因是河沙淤积,河道不通,对于这一点大家都无异说。但在解决方案上,则有截然不同的主张,有人建议加宽河道,河道宽则水流畅。潘季驯则以为河道宽则流速小,流速愈小则泥沙沉淀机会愈多,经过若干年月之后,河床就会愈积愈高,主张选择重要地段把河道收紧,同时将附近清水河流用人工疏凿引入黄河,以增加黄河流速,照这样的办法,可以不需要经常疏浚而可以“自浚”。“建堤束水,以水攻沙”,就是他归纳上述方针而概括成的八字箴言。


惊叹于中国古人的工程智慧。在中西文明对比中,很多观点认为西方在自然科学方面强于中国。这应该是近代以来的事,但在近代以前,则不然。在人资环工作,有许多机会实地调研水利枢纽设施,察看水资源调配工程,聆听水利专家讲座,收获许多关于江河治理的知识。比如:三峡建坝后,上游泥沙来量减少,清水下泄、水流加速,造成长江中下游河岸冲刷加剧,河道变深变陡。长江与黄河虽地理环境不同,但潘季驯采取的收紧河道、引入清水,增加黄河流速的办法与现代水利工程原理并无二样。在没有电脑模型可以推演,没有流速、水量、含沙量等数据可以精确计算的古代,中国人依靠智慧取得治黄的巨大成功。真正的智慧不局于人类时代,但时代物质却由人类智慧创造。


惊叹于中国古人的系统思维。今年6、7月,川渝鄂皖赣苏浙暴雨如注,南方汛情猛然来袭。期间,鄱阳湖因上游来水猛增、下游泄水不畅,形成托举之势,江西汛情告急,举国关注。长江中下游原本分布着众多的湖泊,与长江保持天然相连,形成汛期滞留洪水、枯水期反哺江水的良性互通。但是,在近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许多湖泊遭到围垦,湖面萎缩甚至消失;许多湖泊的通江口被筑坝建闸,阻断了江湖连通,这些人类活动使湖泊失去了滞留功能。江河出现汛情,根本原因是:一定时间内的河流来水量远大于泄水量,缺少行洪通道,形成漫堤决口风险。黄仁宇在本书中继续写道:潘季驯建议,河堤不能几十里、几百里相连不绝,应该预先在河水汹涌的地方留出缺口,而在缺口之后筑成第二、第三道的“遥堤”,和第一线的河堤之间构成“含水湖”,河水在缺处突破第一线,流至遥堤,流速已经降低而储蓄在这些人工含水湖中,就不致扩大其危害。这段话放在现代,就是在长江堤防薄弱处、险要处,建设蓄滞洪区,进行分洪。比如大家熟知的,长江在荆州公安县建有荆江分蓄洪区,汉江在仙桃市建有杜家台分蓄洪区,这些蓄洪区在我省历次防汛抗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筑坝削峰、束水攻沙、遥堤含水,中国古人治理大江大河的系统思维,让后辈沿用至今,受益匪浅,获益良多。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办公室  王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