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身建设 >书香政协

【读书分享】在品唐诗中坚定文化自信
——读《全唐诗》有感

2020-09-04 09:16:00  
字体大小:【

在中国,无论男女老少、学历高低,都会吟诵唐诗。从牙牙学语开始,长辈就会教诵《咏鹅》《悯农》《静夜思》等唐诗。一千多年以来,这种根植于骨血的文化自信,世代相传,源源不断。


在唐朝,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高度发展,文学艺术实现了全面的繁荣,其中,诗歌的成就最大。《全唐诗》收录作家2200多人,作品48000多首,诗人之众,诗作之繁,为中国诗史之奇、之巅。唐人的风尚、唐人的品性全都写在唐诗中。唐诗里有着瑰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热爱国家、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诗歌之于唐,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唐诗的美学不仅影响到艺术,而且深刻地影响唐朝社会各方面。唐诗,铸就了中国文化的诗性品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诗人,尤其是盛唐诗人大都高度自信,抱负甚大,诗情敞亮。无论是边塞诗、送别诗,还是山水诗、咏物诗等题材诗,都展现出开阔的格局和雄浑的气度,无不体现着时代的风貌。如岑参“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充满了阳刚豪雄的气势力量。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叙离别之情外,更显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给人以精神上的振奋。王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有画,诗境阔大又宽远。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情乐观,丝毫品不出落第后的颓废感,更多的是昂扬向上的进取。忧国忧民如杜甫,也有“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的狂气。汪洋恣肆的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自信更是流淌在血液里,即便是写愁,那写的也是恢弘阔达的愁。


事实上,许多唐朝诗人过得都很落魄,然而从他们的诗里感受到更多的是:每个人都在张扬个性和追求幸福的路上奔跑。唐诗其实更多的是时代的产物,在一个伟大自信的民族,即便一介布衣,也能展现出天家的气度,这就是“唐朝气象”。唐诗就是这种气象的最好诠释。


唐朝三百多年的历史中,空前绝后地集中出现如此多大气象诗篇、大诗人,这与唐朝开放的胸怀、强盛的国力、文化的多元是分不开的。究其根本,在于国家的强大与自信。我们今天常讲民族自信,有些人喜欢与外国相比,事实上,要找民族自信,哪要看国外,看“唐”就可以了。


中华民族历经风霜,我们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中不断增强自信,矢志不渝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是在长期历史文化积淀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政协章程明确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通过各种形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人民政协的一项光荣使命,是人民政协的优良传统,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在培植中国精神中突显政协性质,在凝聚中国力量中展现政协活力,在弘扬中国价值中彰显政协风采,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不断巩固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政协人,要紧跟时代、奉献时代,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力量。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从业自信,强化履职担当,服务人民政协事业,做新时代的弄潮儿,直挂云帆济沧海!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办公室  陶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