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文史

丹心照人——沈因洛事略

 

2016-05-27 17:42:09  
字体大小:【

 

作者:陈旸

 

    沈因洛(1920—2015),1920 年 12 月出生于江苏省吴县(现苏州市吴中区),1938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13团政治指导员,中原军区一纵队八团政治处副主任,江汉军区第二军分区教导队政委。1949年7月至1953年3月,历任湖北军区荆州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长,湖北军区组织部副部长,湖北军区荆州军分区副政委。1953 年 3 月至 1961 年 3 月,历任中南军区(后为广州军区)第三文化速成中学副政委,四十一军政治部副主任。1961年3月至1982年10月,历任武汉钢铁公司副经理、经理,公司革委会副主任、主任,公司党委第二书记、经理、党委第一书记。1982 年 10 月至1983年12月,任湖北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兼任省委组织部长(1983年1月免兼职)。1983 年 12 月至 1985 年 12 月,任湖北省委副书记。1985 年 12 月至 1988 年 5 月,任湖北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5月至1993年5月,任第六届湖北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1995年8月离休。沈因洛同志是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十三、十四次代表大会代表。2015年9月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纪念章”。

 

    上篇:投身革命  转战南北

 

    1920 年 12 月,沈因洛出生于江苏吴县农村,出生后不久,母亲去世。1937 年,日军攻占上海,沈因洛的家乡吴县(现苏州市吴中区)毗邻上海,亦经常遭到日军骚扰;1938年初,上海沦陷,江苏吴县告急,偌大的中华已摆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正跟随师傅研习中医的沈因洛,匆匆结束学徒生涯,矢志救亡图存,毅然取道武汉,投奔延安。“我和十几个进步青年一起,途经武汉,跋涉数日抵达延安。”(沈因洛)因为投身革命,父亲惨遭侵华日军杀害。 

 

    在延安,沈因洛先后进入陕北公学二期及抗大四期学习。毕业后,他被分配到129师385独立一团工作。因能读能写,上级就分配他做统计工作。

 

    沈因洛的主要工作,是统计战友的伤亡情况。他跟随部队,经过西安、洛阳,越过长江打击日寇。“每一次战斗,每记录一笔伤亡,都激起我对侵略者的仇恨。”(沈因洛)1940年下半年,沈因洛所在的部队129师参加了“百团大战”,战事持续近半年,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歼灭日伪军 45000 余人。“有一次我团奉命攻打日军一个据点,日军的火力可真是猛啊,一颗颗迫击炮炸得我们晕头转向,但战士们还是无所畏惧地向前冲,圆满完成了任务。”(沈因洛)百团大战以破袭战为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八路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它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

 

    抗战胜利后,沈因洛任中原军区一纵队八团政治处副主任,江汉军区第二军分区教导队政委。曾参加中原突围。解放后,历任湖北军区荆州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长,湖北军区组织部副部长,湖北军区荆州军分区副政委。1953年3月至1961年3月,历任中南军区(后为广州军区)第三文化速成中学副政委,四十一军政治部副主任。

 

    中篇:临危受命 主政武钢

 

    1961年3月,时任41军政治部副主任的沈因洛,接到中央调他赴武钢工作的命令。“一接到通知,他春节也不过了,卷上行李就走,把我和孩子留在了广东。”沈因洛的夫人曹俊敏说。

 

    1961 至 1982 年 10 月,凡 21 年,沈因洛历任武汉钢铁公司副经理、经理,公司革委会副主任、主任,公司党委第二书记、经理、党委第一书记。武钢人都知道,沈因洛是从部队选调的四位“大校”之一,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谈话派到武钢工作的。沈因洛在武钢工作21年,离开武钢34年,而沈因洛的故事,至今在武钢新老职工中口耳相传,历久弥新,成为武钢不可多得的一笔精神遗产。

 

    对不起,我迟到了5分钟

 

    沈因洛到武钢伊始,正是三年自然灾害,苏联援建项目终止,专家撤走,武钢处于异常艰难的发展阶段。

 

    为了尽早成为“内行”,沈因洛保持老八路的工作作风,轻车简从,着工作服,骑自行车,不知疲倦地在一个个车间转,有时一连几个月,和一线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下班后,他还要请“能者”为自己补课。不到两年时间,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从最基础的钢铁原理,到复杂的财务核算,他硬是学通了悟透了,甩掉了“门外汉”的帽子。

 

    为了广开言路,沈因洛向基层公开了自己办公室的电话号码。现年84岁的耄耋老人喻雁生还记得,1961年冬天,喻雁生在武钢材料处党总支做干事,处里领导班子不团结,各自为政,喻雁生斗胆给沈因洛办公室打了个电话,是秘书接的电话,喻雁生说,我要当面向沈经理(当时沈因洛是副经理,分管材料处)汇报材料处领导班子的相关事情。第二天秘书给喻雁生回了电话,约好当天晚上在8点在公司招待所304号房间与沈经理面谈。晚上7点50左右,喻雁生到了招待所,服务员听说是找沈经理的,马上说,沈经理今天去大冶铁矿调研了,可能不回来了,就是回来也是大半夜了。喻雁生一声叹息,扭头下楼。

 

    为什么有一声叹息?因为沈因洛治下的武钢纪律严明,开会不能迟到。他让迟到的人在会场外等,先给守时的人开完会,然后再叫迟到的人进去。“对不起,让你们久等了,我不能浪费守时者的时间,所以先给他们开完会,再给你们开一遍”。这之后,再也没人开会迟到了。可现在,沈经理不仅迟到而且食言了。

 

    蹬蹬蹬,喻雁生跑步下楼,在楼道上差点和一个人撞个满怀,抬头一看,正是沈经理。于是便喊了一声沈经理好!沈经理问:您贵姓?喻雁生答:姓喻。沈经理抬腕看了看手表,说:对不起,小喻同志,我迟到了 5 分钟……这让喻雁生大为感动,并为自己的想当然而惭愧。

 

    不几天,沈经理带领几位相关领导来到材料处,调整了处里的领导班子,材料处由此工作走上正轨。

 

    注重调研,石头“说话”

 

    1962 年,经过贯彻、执行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开始好转,武钢的生产步入正轨。由于钢铁增产的需要,钢铁的粮食铁矿石亦不断增加,有的矿山开始实行计件工资,个别单位和职工为追求产量多拿工资而弄虚作假,常常在矿石中掺杂一些石头,既影响炼铁厂高炉的运行,又影响铁和钢的质量。如果上纲上线,那就是破坏生产。公司每次开调度会,炼铁厂就反映矿石质量有问题,而材料处则回答矿石没有问题,是你的冶炼技术不到家。两家吵得不可开交。为此,沈经理悄悄走访了几个矿山以及材料处武东矿石场,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下一次开调度会,沈经理让办公室安排在他办公室开。开会时,炼铁厂和材料处又开吵,沈经理不声不响地弯下腰,从他的床(公司经理们平常都吃住在办公室)底下搬出一块大石头,说,这是我昨天从矿石场搬回来的。经现场验证,这块石头不是铁矿石。由于石头不会说谎,会场即刻鸦雀无声。会后,材料处领导深入各大矿山,加强验收把关,提高了矿山质量,为高炉稳产高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深入基层、深入实践调查研究是沈因洛一贯的工作作风,在他离开武钢多年后的2003年,得知武钢高级研究员肖萍写了一本书《转型期国有企业的调研与思考》便欣然为之作序,并特别指出:坚持深入实践,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这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和制胜法宝。是加强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加强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与基层单位、广大职工群众之间密切联系的一项重要工作。努力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要在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通过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调研工作机制和科学决策机制,减少决策过程中的盲目性好随意性,增强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因为这部关于调查研究的书,沈因洛和肖萍成立忘年交,每年都互赠贺卡互相电话拜年。

 

    一座钟和半瓶汽水

 

    为贯彻毛主席“九一三”指示:“像武钢这样的大型企业,可以逐步地办成为综合性的联合企业,除生产各种钢铁产品外,还要办点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和建筑工业等。这样的大型企业除工业外,农、商、学、兵都要有一点。”1962年,武钢搞起综合利用,由材料处划分出来一个原(燃)料处,原(燃)料处有一个铁合金车间,车间又办有加工厂,加工厂大部分是家属工。有一天沈经理来到加工厂,询问这些从农村招来的家属工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有个家属工说,沈经理,您看,我们在这里干活,连个钟都没有,上下班也没个时间,您能不能指示厂里给解决一下?沈经理说,好,回去就办!第三天,沈经理自己花30元买了一座大钟,亲自送到加工厂,说,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以后大家有什么意见,随时反映,能办的事,一定尽力尽快办!

 

    那时的公司以及厂矿领导,都没有什么“架子”,他们乐于和职工群众打成一片,经常与职工群众交心谈心。那时提倡“四个上一线”,即思想政治工作上一线,生产指挥工作上一线,后勤保障工作上一线,宣传鼓动工作上一线。

 

    1965 年 6 月的一天,沈经理来到一炼钢平炉车间操作室,工人们正陆续从炉前干完活回操作室休息,有个炉前工撬开一瓶汽水递给沈经理,沈经理摆摆手说,你们辛苦了!刚开的汽水去暑,你们喝吧!说着,沈经理把桌上有人剩下的半瓶汽水拿起来喝了。

 

    “专列”站台和“沈因洛路”

 

    武钢是在一片荒丘上破土动工的,当时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非常艰苦,十万建设大军栖息于工人村、肖家湾等厂区四周的临时工棚,或露宿工地,上下班都是“11号”——靠两条腿走路。到投产之后,生产操作人员才陆续搬进蒋家墩(即红钢城)的正规宿舍。

 

    得知蒋家墩职工生活区水压很低,居民只能到一楼接水,夏天洗澡甚至要打开消防栓取水。既不方便又浪费水资源。沈因洛便到街坊走访,一家一家看。随后,水厂进行改扩建,自来水终于上楼了。“炼钢工人很苦很累,很不容易啊!我们当领导的,要多替他们办事,尽量让他们生活舒坦些,否则,良心不安、问心有愧啊!”沈因洛多次告诫公司各级干部。

 

    为便于统一作息时间,同时给大家倒班提供交通方便,公司特地向武汉铁路局租赁了一辆专供通勤的列车,昼夜开三趟,往返于徐家棚与厂前。

 

    武汉城区的人听说武钢职工坐火车上班,开始都觉得很稀奇,很羡慕,但他们哪里知道天天跑“火车”的辛苦!这辆“专列”全由“闷罐车皮”组挂,破破烂烂,没有座位,特别是停靠的站点没有站台,蒋家墩是中心住宅区,上下班的人最集中,列车一来,站在铁道两边的人群就“一窝蜂”地向上爬;个头矮的要后面的人用肩膀顶,年纪大的请小伙子用手向上推;最遭罪的是孕妇,既要下面有人顶,又要车上有人拉。下车就更困难了,青年人可以向下跳,老年人就沿着车门台阶向下滑,怀孕的女同志便请下面的人帮忙“接”。因此,经常有人被扭伤或骨折,甚至还有“流产”的。

 

    “工人这样受罪,我心里难过!”一连五六天,沈因洛也“上扒下跳”(和大家一道乘通勤列车,照样向上扒,向下跳),体验职工们上下班的艰辛与危险,在闷罐车上和职工商量解决方案。不久,经理办公会便作出决定,在蒋家墩和厂前车站兴建站台。半个月后,几个简易站台建成,还装上了雨篷和电灯。从此,大家乘通勤火车再也不用“上扒下跳”了。职工们欢欣鼓舞,沈因洛却又悄悄北上进京,多方请示联系,很快将闷罐车改成了客运车。沈经理修站台的爱民故事,至今仍在老一辈职工中流传。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公司领导班子调整,沈因洛任武钢第三任总经理。那时正逢粮油定量供应,生活物资匮乏。他一上任就把在蒋家墩生活区办公的公司机关搬到厂前,以便和生产现场拉近距离,同职工们一道共度难关。

 

    沈因洛作风深入,体察民情,关心群众,尤其对弱势群体关爱有加。“文革”中,家属在农村的“老单身”职工对他造**进行批斗是比较多的,但他不计较个人恩怨,只要有机会或条件,就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同妻儿的团聚问题,其中议论最多的是找个地方办家属农场。有一天,他得到一条讯息:原来由湖北省民政厅举办的北湖农场即将解散,人员正在逐步撤出。沈因洛当即拿起话筒向武汉市政府询问,吃完午饭他又马上跑到汉口找主管领导将农场交给武钢,并得到同意。为了加快农场建设,公司不仅专门委派了一位副总经理主管,还抽调一批精明的处级干部进行筹备,青山地区的各个生产厂也纷纷成立专班,盖宿舍、接家属、分田地,组建自己的生产大队。由于上下齐心协力,工作进展十分顺利。

 

    在建场过程中,最令“老单身”感动的,不单单是公司舍得拿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还在于工作认真、思考细致的沈因洛,提前想到了“老单身”住进农场后如何上下班的问题。为此,他先是拨款帮助相邻的建设乡修整已有的简易公路,临时借道绕行,保证通勤班车畅通,以免因此发生工农矛盾。当农场基本形成规模后,他又寻找捷径,直接打开从白玉山到农场的通道,很快修筑了一条距离短、路面宽的水泥大道,既节省通勤时间,又有利于行车安全,直到现在,当年的一些“老单身”还把这条大道叫“沈因洛路”。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沈因洛一生的座右铭。

 

    沈因洛在武钢工作21年,工作人员多次要给他更换办公室,都被他拒绝。他的办公家具又破又旧,夏天那么热,后勤处要给他配电风扇,他坚决不要。他总说办公室比锅炉前凉快多了。

 

    在沈因洛看来,当领导的一“大方”,风气就会变坏。钱要用在公司发展上,用在解决职工困难上,不能用在享受上;节省下来的钱,可以帮助有困难的职工,一举两得。

 

    “作为单位一把手,沈因洛精打细算是出了名的。”武钢冶金渣公司原工程师周晓说,沈经理号召节约用电,每天下班后,挨个在厂区和办公楼巡查,把没关的灯关掉,时间一久,全厂都自觉做到了下班关灯。

 

    进车间、入工厂,检查安全生产,倾听工人心声,是沈因洛风雨无阻的“必修课”。久而久之,工人们把沈因洛当成贴心人,有苦水都愿意向他倒。一次,均热炉的工人反映:从炉底上下一趟不容易,班组没有钟表,大家掌握不准时间。去食堂早了,没开饭,去晚了,没饭吃。次日,沈因洛自己掏钱,给工人们买了一只马蹄表。

 

    “沈经理对待工人像亲人一样。每逢春节都会来看望我们,还自己掏钱,给每一座炼钢炉的工人买上两包烟。”武钢炼钢工人赵梅奎说。

 

    武钢实业公司退休厂长喻雁生记得,1961年冬天,材料处科长战友贵病逝,沈经理第一时间赶到战家,掏出50元钱(当时的50元是一笔大钱,比一般职工一个月的收入还多)给战家料理后事。事后,沈经理又亲自写条子给有关部门,给战友贵的妻子安排了一份工作。

 

    沈因洛在任期间常到食堂突击检查,最爱去的地方,就是食堂后面的猪圈,猪养得好,他就表扬,说“饭菜里面出钢铁!”

 

    武钢炼铁厂退休老工人陈大年说,沈经理对职工真是体察入微,他经常深入车间班组,和当班工人共同劳动,到了吃饭的时候也不去吃小灶,而是和工人一起围着饭盆吃饭,我在炼钢厂当工人的时候,有一次夜班抢修时沈经理也在场,吃宵夜的时候,我吃了一碗没有吃饱,想再去饭盆里盛饭,看见人太多厂长经理都在,又有点不好意思,犹豫间,沈经理发现了,他放下自己的饭碗,排开众人走到我面前,拿过我的碗,替我盛了满满的一碗饭……可恨可笑的是,沈经理对职工的关爱和支助,“文革”中被造**派污蔑为“用金钱和小恩小惠腐蚀工人阶级队伍”!

 

    陈大年还记得,有一次,沈经理到炼铁厂劳动,休息时喝汽水,不小心将瓶口碰破了。他马上向财务科照价赔偿两毛钱。后来,那张他忘记带走的收条,在增产节约活动中展出,让职工们深受教育。

 

    初到武钢时,沈因洛的工资级别按照部队军衔标准计算,每月280多元。按规定可以将280元工资保留一年,然后按企业级别调整为220元。即便这样,也跟当时的总经理韩宁夫(后任湖北省长)的工资一样多,比其他副职高出一二级,而这些副职中,有延安抗大时的教员,有武钢创建之初的领导人。了解这些情况后,沈因洛主动找到财务处,要求将工资按地方人员标准,降到186元。“文革”中,沈因洛被造**派打得死去活来,吃中药、喝童子尿,受尽了非人的折磨。后来落实政策,补发给他300元,他全部交了党费。

 

    抢抓机遇 开拓市场

 

    毛主席曾经说过,手里有钢心里不慌。钢产量曾经是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标志”,武钢人视之为“命根子”。1969年,为完成中央下达的炼钢任务,沈因洛两次累倒在平炉旁。1971 年,运送钢渣的小火车发生脱轨,800多摄氏度的钢渣倾倒在地上,沈因洛顶着热浪冲到最前线,指挥抢险,很快恢复铁路畅通。

 

    1972 年到 1981 年,沈因洛顶住外界“唱衰”的声音,带领武钢干部职工完成“一米七”轧机建设和投产的历史重任,改变了我国钢材品种结构,让武钢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1980年春天,沈因洛在北京参加两会期间,无意中听到一则消息:尼日利亚振兴工业,需要大量的钢材等建筑材料,向世界敞开了投资大门。香港环球实业公司,与尼日利亚签订了合同,为尼日利亚建造一座轧钢厂,正在四处查看、比较、物色建筑设备。一般人对这消息可能就当“耳旁风”了,但是睿敏的沈因洛却看到了机遇: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量引进了世界先进技术,进来的多,出去的少,特别是重工业设备,出口为零。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打出去,让中国的冶金设备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倘若这笔生意由武钢承揽,既输出了设备,让世界知道了中国造,还能为国家外汇创收。

 

    沈因洛志在必得。在会议间隙,他会见了香港环球实业公司的经理张思源及其弟张思涛。沈因洛对张家兄弟说,你们要买轧钢设备,我们武钢可以提供并保证质量。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们有兴趣不妨和我一同去武钢实地考察。

 

    张思涛马上表态:可以,可以。

 

    但老大张思源说:我已经跟台湾的公司谈好了合作意向,马上就要签订合同。

 

    沈因洛说,我们的设备比台湾的便宜百分之十五,而且可以从基建、安装到生产,保质保量一条龙包干到底,你好好合计合计。

 

    于是,兄弟俩随沈因洛到了武钢。

 

    张氏兄弟考察武钢后什么也没有说,飞香港了。

 

    但沈因洛断定他们还会回来的。于是,沈因洛开始在武钢物色出国人选。

 

    沈因洛看中了当时二工程公司副经理吴中平,对他说,给你个任务,带一班人马去尼日利亚建个钢厂。吴中平一愣。沈因洛又道:不敢去?吴中平答:敢!沈因洛说,派你做总代表,其余人你自己挑。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只准干好不准失败!

 

    果然如沈因洛所料,张氏兄弟又来了。

 

    1980 年 6 月,武钢与香港环球实业公司正式签订了在尼日利亚承建钢厂的合同。

 

    1981年元旦,武钢生产的首批钢材在武钢工业港装船,经上海,越重洋,于2月15 日抵达尼日利亚。

 

    同时,首批赴尼人员整装待发。沈因洛在欢送他们时说,你们这次出国,是中国冶金行业的第一次!你们一定要记住,你们是代表国家出去的。只准成功不准失败!我们不搞一锤子买卖,大家伙还在后头!

 

    1983年7月27日,中国对外经贸部向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送了一份简报《我承包的尼日利亚阿萨巴通用钢铁厂建成投产》——中国承包的尼日利亚阿萨巴通用钢铁厂,是我国自1979年开展对外承包业务以来的第一个重工业项目。

 

    该项目以武钢为主组织实施,所有工程技术人员由武钢派遣。他们在出国人选上打破了老框框,采用工程总代表负责制,即由总代表在公司范围内挑选真正合格的必需的工程师,再由工程师选用自己满意的助手。这样组成的出国班子队伍精干,人员一专多能,指挥得心应手,办事效率高。工程于1981年 6 月破土动工,1982 年 12月一次试制成功并投产。

 

    此项目的成功,为我国钢铁成套出口项目创了牌子,树立了信誉,也带动了我国设备材料出口,为国家创汇700 余万美元。

 

    从副经理到经理、党委第一书记,沈因洛带领干部职工排除万难,百折不挠,炉子不熄火,轧钢不停机,武钢由此跨入人们引以为豪的“黄金时代”,进入世界500强企业。

 

    心系残疾人 关爱老年人

 

    武钢实业公司劳动保护服装总厂有200来人,其中100多是残疾人,负责为武钢生产劳保用品。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劳动部、民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部、全国总工会等五部委联合下文,严禁企业自行制作劳保服装,一律到指定的百货公司劳保专柜采购。于是,银行雷厉风行立马将武钢材料处划拨给服装厂的8万元钱冻结。这一下就断了服装厂的财路和残疾人的饭碗!青山百货公司劳保柜负责人找上门来,拿出五部委的文件,对厂长喻雁生说,你们把生产的劳保用品卖给我们商场,我们再卖给武钢各厂,利润五五分成。喻雁生觉得这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当即予以拒绝。于是,喻雁生背着5双劳保鞋、5套劳保服装到相关部门求爷爷告奶奶,却只是求告无门,在国家的法律法规面前,谁也爱莫能助。喻雁生想,是先有我们残疾人服装厂,先有我们生产的劳保用品,后有你们五部委的文件,这就有通融的空间,我们的产品不能积压在仓库里发霉,必须卖出去。必须找懂政策讲道理而又心系残疾人的领导帮忙,才能救服装厂保残疾人的饭碗。

 

    喻雁生想到了沈因洛。这时,沈因洛已经调到省委工作了,喻雁生和厂里的电工程师傅顶风冒雨骑车赶到水果湖省委大院,被警卫拦住了。好在喻雁生的背包里有沈书记写给他的一封信,那封信里面有一张剪报,宣传浙江海盐衬衫厂厂长步鑫生勇立潮头,争当改革排头兵的事迹。沈书记要喻雁生好好学习步鑫生。警卫看了信,这才放喻雁生和程师傅进门。

 

    沈书记听了喻雁生的汇报,也觉得事情有些棘手,但也不是没有通融的可能,毕竟那么多残疾人要吃饭!让残疾人自食其力,既是为残疾人家庭分忧,也是为国分忧。沈书记安慰了几句,说,我想办法变通变通,试试行不行。

 

    3天后,冻结服装厂8万元钱的银行行长给喻雁生电话,让他带人去银行提款。事后听说是沈书记给吴官正市长打了电话,吴市长专门为此事到青山区召集相关部门协商,事情才得以解决。

 

    沈因洛离开武钢34年,但他眷念武钢这片沃土,情牵武钢职工,离休后,他经常深入武钢厂矿调研,几乎走遍了武钢的集体企业。

 

    重阳节,武钢敬老院为五对老人举办集体婚礼,沈因洛来了,为新婚的老人送上祝福,与“老新人”共进午餐,说,我不抽烟,但喜酒我还是要喝的哟!

 

    武钢残疾人福利院落成,沈因洛来了,高兴地为福利院剪彩。

 

    全国助残日,武钢残疾人在红钢城街头为社会服务,沈因洛来了,看望慰问他们,并向他们致敬。沈因洛看到在街头观望的喻雁生,马上走上前,问他,那天我到残疾人福利院剪彩,怎么没有看到你啊,你可是武钢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哩。喻雁生说,老书记啊,我退休了,不再操心残疾人的事了。沈因洛听罢,色有所动,拍着喻雁生的肩膀说,老喻啊,我们共产党人,人退休了,思想可不能退休!你要继续为武钢残疾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啊!

 

    由是,喻雁生听从沈因洛的教诲,组织了一个10人的敬老队,每周五活动一次,到敬老院为老年人服务;还利用在位时攒下的人脉资源,为残疾人子女的入学、就业、婚娶牵线搭桥,在武钢享有较好的口碑。

 

    盛世修志 唯真求实

 

    改革开放后,武钢在沈因洛的主政期间,生产形势一天比一天好转,十里钢城、百里矿山生机勃勃。第二年,公司准备发放年终奖,让职工们喜气洋洋地过一个快乐丰盛的春节。那时,“鸭子”(2级工)还未过河,“猴子”(3级工)也没上树,绝大多数的人都只有三四十块钱的月薪,而这次年终奖初定为每人一百元。因而,消息传出,全公司欢欣鼓舞,各个单位都在高高兴兴地议定来年新的奋斗目标。当公司工作会议正在讨论奖金如何发放,恰巧上级来了文件——不准滥发奖金。沈因洛再次在会上征求意见。这时,公司党委书记李振江站了起来:“我们这次发奖金,没有向上少交利税,也没有影响自己的生产积累,不属于滥发的范围。我支持年终奖照发,如果上级领导部门认为不妥,我去解释、检讨!”沈因洛接着表示:我的想法是,要进一步调动大家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就应该多从精神上、物质上关心群众、激励群众。他的话音刚落,全场响起一片掌声。

 

    从这一年开始,武钢就坚持实行年终奖励,进而还恢复了月奖制度。这在当年又是全国少有的。

 

    在一派大好形式下,全国各地兴起了修志热。地方志作为全面系统记述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是继往开来、服务当代、启迪后世的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的国情书、地情书,是传承和彰显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企业志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新方志的新种类,其性质是志而不是史。是记载企业生产经营建设等方面历史和现状的综合性资料著述。

 

    沈因洛当时任武钢党委书记。他非常关心《武钢志》的编写工作,不仅亲自签发成立修志办公室的文件,而且还丢开繁忙的事务,主持修志会议。

 

    1982 年 8 月,沈因洛即将去北京参加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放心不下武钢的修志工作,专门到修志办公室询问修志工作的进展情况。十二大闭幕后,他刚从北京返汉,又特地找到修志办公室负责人,听取修志工作的情况汇报。他还亲自审改《武钢志》的篇耳。我们知道,篇目是一卷志书的魂,如同一项工程的蓝图,好比“军中有旗”“射之有的”,关系着志书的成败。沈因洛反复推敲,仔细琢磨,认真审查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经过精雕细琢的《武钢志》篇目,受到了中国地方志史志协会副会长、史学专家朱士嘉教授的赞誉。朱老将修改后的篇目推荐给《武汉志通讯》发表。该篇目发表后,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大影响,有几百个工矿企业来信索取,从而使该期《通讯》脱销,不得不印成单行本发行到中南、华中等 l2 个省市。

 

    《武钢志》上册即将发排,沈因洛专门撰写了《回顾历史奋勇前进》的序言。指出:武钢三十多年来的生产建设发展厉史,是人民群众谱写的,其中包括成千上万的设计、勘探和建设大军,生产大军。今天耸立在扬子江畔大型企业武钢,是汗水浇灌成的智慧结晶。

 

    沈因洛关心文化人、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在武钢有口皆碑。

 

    胡耀邦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时间,对全国冤假错案进行甄别、纠正、平反;沈因洛主政武钢,亦雷厉风行地对武钢的冤假错案进行甄别、纠正、平反,比如作家周学南、楹联专家刘凤翔等,他们的冤假错案曾经去过省、市及中央上访反映,但某些把持要害部门且讲究个人恩怨的人就是迟迟不予纠正平反。他们只好去找武钢的最高领导沈因洛。在沈因洛的关心过问下,冤案、错案得到了平反昭雪。1991年,《武钢文艺》出刊 100 期,沈因洛专门写了贺词:繁荣企业文化陶冶职工情操为把武钢办成第一流的钢铁企业而努力奋斗。

 

 

    下篇:生前不争利 死后不占地

 

    离岗不离志

 

    1982年,沈因洛从武钢调任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省委第一书记)兼组织部长。本来,家属可随调省直单位,可他坚决不同意。“不调也就算了,他还动员我提前退休。”当时在武钢教育处工作的沈老的夫人曹俊敏回忆,“老沈的理由是,他当了组织部长,单位肯定会有意无意照顾、优待我,退了,就没这种可能了 。”

 

    沈因洛初到省委组织部工作期间,家还在武钢,组织上专门在宾馆为他订了房间,他住了几晚,就搬回办公室住,说“住宾馆太贵、太浪费 ”。

 

    年终,常有单位请他吃年饭,他总是委婉拒绝,“实在是要请我吃也可以,我自己付钱,司机、秘书、加上我一共要交多少?”对方只得打了退堂鼓。

 

    沈因洛当省政协主席5年,为我省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制度化、规范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得到党内外人士高度认可。

 

    1995 年 8 月,沈因洛离休。省政协第八届委员会副主席蒙美路说,沈老坚持参加离退休党支部活动,每月的党费都按时交、多交。

 

    2014年后,他走不动了,就让秘书推着轮椅参加学习。支部会议上,他总是积极拥护党的决定。对社会不良现象,他告诉大家看问题要看本质,看现象要看主流,要对党中央、对省委充满信心!”

 

    沈因洛退下来的20多年里,离岗不离志,始终不忘记湖北经济社会的发展,情系党和人民的事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里出台的重大战略、开展的重大活动,他总是率先站出来支持、点赞。沈因洛所在党支部书记曾重郞说:“沈因洛同志党性强,对自己要求高,总是按时交纳党费,而且请工作人员帮助多交。省政协老干部支部召开的会议、开展的各项活动,没有特殊原因,他总是按时参加。”省委组织召开的形势报告会和其他重要活动,沈因洛总是积极参加,他说,“参加省委组织的活动,是服从组织安排,是讲规矩,我要按规矩办。”

 

    沈因洛最后一任秘书陈明说,沈老在最后的时间,还时刻关注着国家大事和湖北发展。2012 年,沈老参加了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参加鄂州代表团讨论,居然对每个镇的情况都了如指掌;2013年,93岁高龄的沈老到农业厅调研;2014年,躺在病床上的沈老,还在为支持三角山创建国家5A风景区而呼吁;2015年,他给省委手写了一封关于湖北省农业发展的16条意见。

 

    2015 年 9 月,沈因洛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省委老干部局副局长马在学回忆,沈老婉拒了省里送去的5000元慰问金,要求送给革命老区的困难群众。当工作人员报告,钱已分别转赠红安县七里坪两个贫困烈属,用于资助烈士后代上学,沈因洛高兴地说,“谢谢你们!没有老区人民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他们。”“在延安时期,老区人民用麦麸、黑豆养育了我们,现在生活好了,不能忘了老区人民!”“我作为战争的幸存者,能从一个普通青年成长为领导干部,得恩于党和人民。我老了,为国家做不了什么贡献,只能尽这点微薄之力了!”

 

    沈因洛对普通群众,尤其是老区、贫困地区的孩子,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省委政法委副巡视员、宣传处处长郭睿始终记得沈老对他的谆谆教导。“1982 年,我还在麻城农村,高考落榜后,试着给当时分管教育的沈书记写信,10多天后竟然收到沈书记的亲笔信,写满了鼓励的话语。”郭睿牢记沈书记教诲,发奋用功,终于考上武汉大学,毕业后到共青团湖北省委工作。沈书记得知,十分欣慰,特意邀请郭睿到家中做客,高兴地与之亲切交流,教导他身为年轻党员干部,要注意加强学习、提高水平、增强能力、勤政廉洁。“对一个山里的穷娃子来说,这是多么大的激励,让我牢记终生!”

 

    沈因洛对困难群众的资助,从多年前就开始了。陈明说,沈老每年都要捐助一个月工资给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机构,近20年已经捐了14 万元左右。

 

    对困难群众慷慨,沈老对自己却很“抠门儿”。省政协老领导曾重郎说,沈老生活十分简朴,经常步行上下班。陈明说,他看沈老穿了多年的布鞋太破,就自作主张给老人买了双鞋,不想遭了一顿责备。

 

    一件蓝色棉袄,一穿10多年,临终的当天上午还穿在身上。”陈明哽咽地说。

 

    为避免妻子因自己受到特殊关照,从武钢调任湖北省委组织部部长前,他动员妻子提前离休。

 

    沈因洛的二女儿沈海鹰说:“父亲身居要职多年,从不曾以权谋私,也不让家里人占公家一点便宜。我们深爱着爸爸,敬佩爸爸的公私分明。”

 

    一次,沈因洛的外孙女乘夜班飞机返回武汉,试着央求爷爷派车去接机。沈老沉默半晌,轻声对孙女说:“你搭车回来吧,车是公家配给爷爷工作用的,不是咱家私车。”

 

    “多年来,父亲一心扑在工作上,很少顾及家庭,很少照顾孩子,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公而忘私。”沈因洛的大女儿沈百舸说,父亲的言传身教,一点一滴,就像涓涓细流融入心田,为子女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捐献遗体

 

    2016年2月20日15时09 分,沈因洛与世长辞。

 

    3个小时后,家属按照他生前意愿,将其遗体捐献给红十字会。

 

    “爸爸是在午睡中昏迷的,突然呼吸衰竭,之后就再也唤不醒了……”沈因洛的大女儿沈百舸说,父亲走的时候,安详而平静,就如同在睡梦中一般。沈百舸一度以为,父亲只是睡着了,直到一纸交接协议书的出现。

 

    20日下午,武汉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来了,《武汉遗体器官捐献交接协议书》送到沈百舸的面前。“在签下捐献执行人的名字的那一刻,我的心剧烈狂跳,手不停颤抖,难道我就以这样的方式,跟我亲爱的父亲告别吗?我不忍啊……”沈百舸泣不成声。

 

    沈百舸拿出一份泛黄的旧报纸,那是1983年8月16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第三版右上角刊登了一则《把遗体交给医学界利用的倡议》,并用红笔做了记号。

 

    “现在医学界和其他方面的先进人士已为遗体利用作出榜样……我们在下面签名的共产党员,自愿学习他们这种真正为人民服务直到死后的高尚品格,特向全国志同道合之士发出倡议……”这份500多字的倡议书后面,有24人签名,其中一个,就是沈因洛。

 

    沈百舸说,这个诺言,父亲从来没有忘记。

 

    倡议书的最后一句是:凡是签名的人,都决心在生前做好各自家属的工作。

 

    但沈因洛刚回家说出这一决定,便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

 

    “既不能接受,更不想接受,反正就是拖着不签名,我们心想着,家属不签名,这事情就办不成。”沈百舸说。

 

    这一拖,就到了 2007 年。沈因洛亲自到武汉市红十字会,领取了一份《武汉市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填好所有内容,只留下一项近亲属同意签名。

 

    为了说服家人,沈因洛将人民日报上那份倡议书复印了多份,妻子、女儿、女婿、秘书人手一张。“以无用之躯,尽最后有用之力”、“活着不争利,死后不占地”……这些年来,沈因洛反复教育子女,表明自己身体力行、捐献遗体的决心。

 

    “父亲对我们说,要让生命散发出最后一道光芒,让更多的生者看到希望,让更多的医学难题得到破解,这是传递生命、爱留人间的好事……”沈百舸说,经过一次次争论与磨合,全家人的思想终于统一,母亲曹俊敏于2007年4月28日在执行人一栏签下名字,女儿们也随后签名同意。

 

    签字后,日子一天天平静地过着。去年底,沈因洛因病住院,病情一度恶化,医院告知家属做好思想准备。躺在病床上,沈因洛宽慰妻子和两个女儿,并郑重重申他的遗愿:捐献遗体,丧事从简。

 

    2016年元月,沈因洛的病情一度好转。沈百舸记得,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父亲高高兴兴地出院回家。

 

    全家四代同堂过了一个喜气洋洋的春节。沈因洛属猴,今年是他的本命年,外孙女朱彦燕特地从老家苏州买了条红围巾给他,老人家格外欢喜。

 

    2016年2月20日下午6时,家人与沈老作最后告别,将遗体交给武汉市红十字会。至此,老人的诺言终于兑现。当灵车缓缓驶离,全家人泣不成声,一起呼喊着:一路走好!

 

    沈因洛同志逝世后,习近平、李克强、俞正声、刘云山、张高丽、赵乐际、朱镕基对沈因洛同志逝世表示哀悼,对其家属表示慰问。

 

    李鸿忠、王国生看望慰问沈因洛同志家属。张昌尔到沈老家中向沈老遗体告别,看望慰问家属。傅德辉看望慰问家属。

 

    许多省领导和省老领导闻讯而来,看望慰问沈老家属。

 

    追思

 

    2月22日,省政协办公厅和省委老干部局联合举行沈因洛同志追思座谈会。会前,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鸿忠,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国生,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傅德辉,省政府秘书长王祥喜,专程来到沈因洛同志家中,转达了中央领导同志和中组部对沈因洛同志的哀悼和对家属的慰问,并代表省委、省政府看望了沈因洛同志夫人和家属。李鸿忠说,沈老生前对湖北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贡献很大,对我们这些后来在湖北工作的同志、对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非常关心支持,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还惦记着湖北发展,我们发自内心敬佩他,诚挚怀念他。沈老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忠贞不渝的情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风亮节和崇高境界,遵规守纪、严于律己的政治操守,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沈老生前立下捐献遗体、丧事从简的遗愿,让生命散发出人生最后一道光芒,令人崇敬!

 

    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张昌尔出席追思座谈会并讲话。他指出,沈老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高尚的一生、壮丽的一生,我们要认真学习沈老的高风亮节和优秀品质,把沈老的革命精神和优秀品质传承好、发扬好,不断推进人民政协事业创新发展。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进一步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要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担当意识,更加主动的履行好政协职能,为我省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献计出力;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反映社情民意,更好展示人民政协为人民的良好形象;要继承和发扬人民政协的优良传统,坚持商以求同、协以成事,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机构作用。

 

    沈老大女儿沈百舸,省政协原副主席曾重郎,省委老干部局主持工作副局长马在学、武钢集团副总经理刘翔,沈老秘书陈明在座谈会上发言,追忆了沈老的奋斗历程、光辉业绩和崇高风范。

 

    宋育英、王生铁、袁照臣、蒙美路,沈老夫人曹俊敏出席座谈会。省政协副主席王振有宣读沈因洛同志生平,省政协秘书长翟天山主持座谈会。

 

    省委组织部、宣传部有关负责人等出席追思会。

 

    “唯留清风在人间!”沈因洛同志追思座谈会上,人们这样评价他的人格魅力、品德操守、精神遗产。

 

    沈因洛18岁参加革命,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征战疆场、服务国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湖北改革发展呕心沥血,他用毕生心力,书写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爱党、爱国、自律、为民的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

 

    他将全部精力放在革命建设上,思乡之情,只能默默藏在心底。

 

    离家七十载,返乡仅一次。2006年,魂牵梦萦70载后,自感年事已高的沈因洛和夫人曹俊敏轻车简从,回到家乡吴县,试图寻找记忆中家门口那一弯潺潺清流,却已难觅踪迹。

 

    亲人中唯有年逾八旬的堂弟在世。两位老人寻了一处简陋的小饭馆,半杯薄酒,几碟小菜,再叙半个多世纪前的往事。

 

    这是沈因洛参加革命后唯一一次返回故乡。

 

    风雨一生,操劳一生,奉献一生,沈因洛的事迹却很少见诸媒体。生前,他给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定下了两条“铁律”:不接受个人专访,不撰写个人回忆录。

 

    2016年春天,位于石门峰的武汉市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上,刻上了第1304个名字:沈因洛。

 

    没有照片、没有生平、没有墓地,邮票见方的三个小字,是一位96岁老党员、老八路、正省级老领导留下的最后“痕迹”。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就是沈因洛。用96年的人生,在天地间写下“奉献”二字!

 

    沈老先生,一路走好!

 

 

    后 记

 

    日前,中共湖北省委作出决定,深入开展向沈因洛同志学习的活动。

 

    《决定》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安排,把开展向沈因洛同志学习的活动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纪念建党95周年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践行“三严三实”(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和“清廉为官、事业有为”的干部,为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决定》指出,沈因洛同志是湖北省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是湖北省领导干部的时代楷模,是湖北省离退休老同志的优秀典范。他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决定》强调,学习沈因洛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他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用一流的工作业绩回报党和人民的重托;学习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学习他至善至正、严于律己的高尚风范,责在人先、利居人后,自觉践行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精神追求。

 

    (转自《聚力》2016 年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