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老区纪实系列之三
八路坟.耀农门
纵然是凋零了,美丽的仍然是美丽。纵然是消逝了,伟大的依旧伟大。——高尔基
晚上,从滨江码头散步回到书房,又想起了老家苏区八路坟”,位于湖北省襄阳老河口市竹林桥镇孟湾村,其中有17位烈士墓紧紧相依,它就是被当地群众俗称。而第一次解放老河口时的解放军战地医院仅离此地400米。老河口解放战斗中,战地医院就在竹林桥镇孟湾村,在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就埯埋在孟湾村。孟湾村位于老河口市东的207国道(现孟土路)右侧800米处,距市政府驻地12公里。1948年,该村有100余户500多人。1947年冬,国民党守军就强征民夫,加高了城墙,深挖了战壕。北关百米以内的房屋全部拆光,修建了大量的地堡,城内有战壕直通守城制高点——马头山。
194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十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各一部,在“宛西战役”连克河南省的镇平、内乡、淅川、邓县之后,挥师西进,于5月15日挺进至老河口城郊。与部队同行的三十多名救护人员在距城区12公里的竹林桥镇孟湾村建立临时战地医院。救护人员进村后,在村民们帮助下为战地医院腾出房屋18间。战地医院在此设立了手术室、伤员食堂、医护人员寝室和烈士遗体清洗裹尸房等。
1948年5月15日下午4时左右,解放老河口的战斗打响了。当时,老河口市城内驻有国民党军队104旅和163旅488团,由十五绥靖区副司令郭勋祺坐镇指挥。5月15日晚上,随着战斗的进行,正吃晚饭的时候就有伤员被从前线抬下来,医生们急忙放下碗筷,而后再由担架队和派驻的医护人员送往后方医院。战斗进行到第二天,给伤员固定伤残处的夹板用完了,部队首长让村民找来了该村的木匠孟传汉师傅,请他为伤员做夹板,没有木板群众就把自己家里的立柜、睡柜板拆下来用。在这次解放老河口的战斗中,该村共有120多人投入到了担架队和掩埋烈士的行列里,支援担架20多副,拆卸家俱40多件,烈士的墓牌也都是群众拿来的柜子板做的,腾出房屋18间,为部队提供木柴2000多斤,战地医院共抢救伤员80多人,牺牲了17人,这17名烈士至今仍长眠在孟湾村“八路坟”墓地。从战斗开始到5月16日,解放军28师先攻下马头山、牛头山两个制高点。17日夜攻入城内,经过50多个小时的激战,歼敌大部,余部敌军逃蹿至汉水河西。18日,天亮后战斗结束,至此,老河口市第一次解放。1948年5月20日清晨,战地医院的救护人员依依告别孟湾的村民们,随主力部队一起向西北方向实行战略转移。
可以说,每次返回故乡路过上述血染的土地,就会想起这些不知名的烈士们为解放我们这座城市,英雄杀敌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不错,这块土地因八路烈士的壮举,而远近闻名,可以说足以让农家个个门庭光辉耀人。问题是当今和平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是否也存在一些顺应潮流,为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战役而敢于耀农民之士呢?
夜深了,在书房内,我又想起本市作协领导请我采访过八路坟附近,一位农家弟子创业成功的事迹,不妨将全文罗列出来供大家分享如何?!
在鄂豫交界处孟楼镇东边,有一个名字叫得响当当的村子——熊河村。村子不算大,只有两个生产小组,不到200户人家,住着熊黄两姓。村子附近都是黄土岗地,没有任何矿产,唯一资源就是附近一个“大跃进”年代修筑的灌溉耕地的“大水库”。这儿曾经是孟楼镇一个穷得让人直摇头的地方。要想在这种村子创业致富真可比“跃龙门”还难!谁料二十年后的今天,39岁的熊河村青年农民黄景根却靠一股子志气与干劲与镇上其他几个养殖农业专业合作社一起风雨同舟,在穷土岗上演绎出一曲曲致富的传奇故事,黄景根成为了全市响当当的“耀农门”领头人。
敢闯致富路
黄景根1977年6月出生。初中毕业那一年,这个不安分的小伙子,放弃祖祖辈辈拿锄头,背犁耙的传统庄稼汉的生活,背井离乡进入深圳制衣厂当上流水线作业的农民工,三个月后又来到杭州制衣厂流水线作业让这个小伙子厌倦起来了。当初,放弃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图的就是一个自由自在。如今,日夜在制衣厂机械化生产线上不停地来回走动的生活,犹如被困住手脚的“游龙”,黄景根感到非常的郁闷,索性又返回故乡村子思考创业之路。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根娃子是个好苗子,只要娶个媳妇,就会安安稳稳地伺候好你们两位老人......。”22岁这一年,媒人前来黄景根家提亲时的一番说辞,打动了老黄家大人小孩的心。婚后,黄景根为了养家糊口,跑到工地上拎灰桶、开铲车、当砌匠,挥汗如雨地在村里村外建筑工地上干了几年,慢慢地积累一些人脉与建筑行当业务经验后,他大胆的组建起一支10多人的“泥瓦队”,承接村里村外一户户民房,慢慢地这支“泥瓦队”发展成为拥有建筑设计、施工技术人员的100多人的专业“建筑公司”,先后在河南孟楼、玉皇、林扒等地承包不少建筑工程项目,其中孟楼镇镇政府大院内外楼房建筑物就是该公司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这段时间,头脑精明的黄景根还“倒腾”了一番白杨树生意。在老河口胶合板市场日益萎缩时刻,没谁愿意去经营白杨树生意。可黄景根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四处购买白杨树,甚至以200元/棵价格大批量收购城东工业园附近百棵白杨树,然后,通过生意场上朋友以400元/棵价格远销到山东市场,仅此一项净赚50多万元。数年下来,到2008年时他已经拥有300多万的资产,黄景根这个名字也引起镇领导的重视。
进军养殖业
2009年,一次偶然黄景根捕获了一条重要信息:养殖西门塔耳、夏洛来、利木赞杂交肉牛,颇受消费者青睐。32岁的黄景根灵机一动,要转产养殖业,兴办老河口西门塔耳、夏洛来、利木赞杂交肉牛第一厂。“异想天开,自找麻烦。”亲戚朋友们想法与黄景根意见相悖。道理很简单,这个村子附近处处都是岗地,缺乏草料子,再说全市也没有人养殖过这种进口牛,万一弄不好辛辛苦苦打拼数年的几百万元无影无踪了不说,甚至还会欠下一大笔让子子孙孙都难以偿还的外债。黄景根急了:“难道人活着仅仅就是为了填饱肚子?‘小富即安,知足常乐’的小农意识早过时了。四平八稳想致富,做梦!”“办厂,钱呢?技术呢?”“钱嘛,家底全部投进去,不足可以去银行贷款。技术员可以聘请......”于是,黄景根坚定不移投资了300多万,引起西门塔耳、夏洛来、利木赞杂交肉牛一百头,经过一年摸索,当年实现盈利一百多万。依讲,见好就收应该是传统致富农民应该走的正道,而黄景根却不同“小富即安,裹足不前”的乡亲们,这一年在如血的夕阳中,黄景根昂首挺胸,甩手甩脚,走得很快。仔细看去,他是往政农村信用联合社方向走去……附近在田边歇脚的村民们见状,议论不停,但终于断定不出来,黄景根到底是去银行存款,还是贷款?不出三天,大家伙才知道善于开拓创新的黄景根又从银行抵押贷款300多万,要建起30亩的养牛场,而且还要承包1000亩的鱼塘,租赁100亩的耕地,并联合周围农户组建于成立了老河口市金利达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报经工商部门批准注册,仍旧是在大家观望中,该合作社一步一步成长为一家集肉牛饲养、育肥、繁育以及养育、耕作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畜牧合作经济组织。
《襄樊日报》2010年10月11日曾以《孟楼镇发展13个特色农业合作社》为题,刊发了这一综合性大型畜牧合作经济组织的消息。2015年12月下旬,我们“万众创业,全民创新”采写组来到黄景根这里。2010年时,我就采访过他,已是老熟人了。时隔5年,黄景根的金利达养牛专业合作社现状如何呢?不妨翻阅一下:老河口市畜牧兽医局2013年11月编写的项目书,该书《老河口市金利达养牛专业合作社2013年“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验收材料》中显示出如下文字:养殖场建有标准化牛舍2栋600平方米,生产辅助房屋1栋,办公楼1栋,场内实现了雨污、干湿、净污三分离。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机械化操作、设施化管理。配备有秸秆粉碎机、拖拉机、旋耕机、混合饲料搅拌机,颗粒饲料机各1台。办公专用车辆1辆,青贮氨化池350平方米,50吨电子磅1座。现有社员30人,其中专有技术人员6人,(高级兽医、畜牧师3人),老河口市畜牧技术推广及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是该合作者的协作单位。
一提起上述这本项目书,黄景根都会想起一个人。这个人是他的堂叔,老河口市畜牧局兽医站的黄站长,“要是没有黄叔,我的企业也不可能做大做强。”的确,黄站长最拿手的绝活就是防疫,“养、防、治”三位一体是养殖场步入科学轨道之路。无数次,黄站长义务指导黄景根对牛舍内外进行环境消毒,对粪便无害化处理,甚至手把手地传授深埋病害牛技术。“我们合作社与社会签订饲料种植合同30份,辐射种植面积8000亩,带动养牛农户增收230万元,户平增收23000元。”谈及这些成绩,黄景根更是感激孟楼镇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感叹之际,他提出带着我们一起观摩新旧养殖场。
“张作家:这是我的旧厂房,占地7亩,如今是青贮氨化池,这个地方也是让我揪心难忘的地方......”憨厚的黄景根面带丝丝痛楚之色,向我们讲述了一段悲惨的家事:五年前的一天,黄景根正在帮助河南屠宰牛贩子往专用车上拉一头头肉牛时,门口来人风风火火地告诉他二儿子被一辆车拖出几十米远,已经血肉模糊了......。又是与对方官司较量,又是往返大地方医院,足足三个月,养牛场无人照顾,几十条牛暴死,养殖场一下子遭遇到灭顶之灾。这个强悍的汉子并没屈服养殖场的厄运,而是挺住巨大的生活压力,依然通过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陆续引进河南南阳能够繁殖的母牛80头,经过与养殖场技术人员不分白天、黑夜的研究,很快扭转了养殖场被动的局面。如今,该合作社已经拥有能够繁殖的母牛110头,后备母牛20头。仅仅2012年1—6月畜牧局专业报表数据显示:该合作社存栏犊牛29头、6—12月龄的育肥牛166头。这些经过改良的西门塔耳、夏洛来、利木赞杂交肉牛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料,饲料报酬高,生长速度快,肉用性能好,瘦肉产量高,屠宰率达到60—70%。2012年,这一年该养殖场出栏育肥牛500头,销售收入640万,利润110万元。此时此刻,似乎一切都艳阳高照,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的黄景根还没回过神。一次厄运又再次降临这个养殖场,事情出自一个临时性的雇工,装卸完一车秸秆后,与养殖场几个职工喝点小酒回到家中,竟然从楼上掉下来给摔死了。一下子,又是抬着尸体找黄景根讨说法,又是闹市不停......前前后后,包括安葬,花费50多万不说,还让刚刚处于兴旺期的养殖场又陷入一种效益下滑的怪圈。
现实不仅仅如此,更糟糕的是养殖业从经历外地“僵尸肉”地冲击,让这个养殖场处于风口浪尖。如何规避风险,不至于因意外因素,办跨这个养牛厂呢?黄景根一时间还没主张,索性到附近小时候常去游泳的“大水库”钓鱼散心。突然,传来一阵阵歌声...... 黄景根心里就像十五的月亮一样,顿时亮堂堂的。
绿色养殖都是我的歌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东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都是我的歌...... ”听着听着,黄景根突然又灵机一动,抓起一条鲫鱼,用力一甩,水库上泛起阵阵浪花......守旧的亲戚听说,黄景根又要承包水库从事水产养殖业,还要承包100亩耕地走养牛与养鱼、耕地相结合的绿色养殖之路。顿时,又炸了锅。有的劝说:“根娃子:消停消停吧!你都快奔40岁的人了,手里搞几个钱不愁吃喝就知足了吧。真要是搞出个什么事出来,后悔都来不及...... ”更有的劝:“景根:且不说养鱼与耕种这些行当,业务生疏,就说当下市场,老河口处处都是养鱼、种地的‘好把式’,你一个新手与他们竞争后果可想而知...... ”然而,黄景根命中“注定”就是一个不安分守己的创业者。“立下凌云志敢去摘星星”,从养殖最常见的“四大家鱼”入手,养鱼厂也日渐红火起来了,像市区大东门附近的鱼贩子几乎年年定点来购买水库的“四大家鱼”,效益最好的一年,一亩地养殖产量达到二千多斤,整个水库养鱼业纯利润38万。
也许,生活的磨难总是喜欢光临这位刚直的汉子。去年以来,面对整个肉牛市场的疲软,效益不断下滑态势,让这位壮汉有点吃不消了。路在何处?他不能眼看着企业效益下滑坐以待毙,必须有所作为。经过深思熟虑的慎重思考,黄景根对绿色养殖产业实行精细化管理。比如:在养牛场内放养一千只 “土鸡”,采取牛废料的秸秆发酵办法,让这种“土鸡”质量与销售价位翻一翻;改良清淤水库办法,提高“四大家鱼”的品质,而且研究河南、陕西等市场特点,将鱼类产品外销到河南邓州、南阳一带,提升企业的效益;对于拿手的养牛来说,通过减少批量提高质量等办法,稳住市场动荡的走势,力求这个产业不被摧垮外,重点在繁殖优良西门塔耳、夏洛来、利木赞杂交肉牛上下功夫,以此站稳养牛业的脚跟。
谈及未来养殖业规划前景,39岁的黄景根信心更是十足,正打算到银行贷款一百万,进一步拓展绿色养殖产业项目。看吧,这个永远不知疲倦、勇于创新的黄景根又会奏响一曲曲黄土高坡之歌!对于这位创业典型人物,党与政府也给予了他很高的荣誉:该合作社被评为《襄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老河口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但他并没有沾沾自喜于这些点滴的成绩。我们高兴地看到,在热火朝天的养牛场、碧水荡漾的养鱼场,在一百亩的岗地上,仍常见这位质朴、刚毅的汉子矫健的创业身影......
陆家巷.一个不平凡的女人
老河口。起于汉水边的路家巷是一条窄窄的长巷,至今依稀残存着古街的风韵。在这里出生的张光年(光未然)的一生,有如黄河奔流,时而波涛汹涌,时而厚重平缓……
张光年(1913-2002.1.28 ),男,笔名光未然,汉族,湖北老河口人,中共党员。 1935年肄业于武昌中华大学中文系。早年从事抗日救亡文艺活动,任抗日救亡秋声剧社社长,拓荒剧团团长,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中共特支干事会干事,缅甸仰光《新知周刊》主编,缅甸华侨青年战工队总领队,《民国周刊》北平版编辑负责人,《剧本》月刊主编,中国戏剧家。问题是依然在路家巷附近也有一个类似前辈一般与命运搏击的当代“双创女性”,其业绩也是今年我市作协领导请我采访所知,不妨再罗列出来供大家分享:介绍大家认识老河口市望江楼屹苒理疗店老总邓秀清时刻,不得不提及望江楼这个地方,并说说历代传奇故事。
有人说,古代望江楼上有一副对联:“古井冷斜阳,问几树枇杷,何处是校书门巷;大江横曲槛,占一楼烟雨,要平分工部草堂。”可与杜工部平分秋色的,并不是同时代的李白,而是稍后的一位女子,薛涛。薛涛是与刘采春,鱼玄机,李冶,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同时又是与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的蜀中四大才女。缘何地处湖北省老河口市秋风路口的望江楼也拥有薛涛与元稹典故遗迹呢?这与汉江流域曾经是当时全国重要码头之一有关,不仅仅因为老河口是汉江重要码头而留下四川会馆、陕西会馆、山西会馆、河南会馆等古建筑遗址,更留下包括上述各地文化传奇故事都或多或少地在这座城市留下深深的烙印。
其实,这个地方也曾经是已故父亲长期生活之地,本来对于这一带一草一木都很熟悉的我,却始终不知道竟然潜藏着一个类似薛涛一般凭借过硬的手艺,绽放在小城中的下岗致富爱心女士邓秀清大姐(艺名:屹苒)。当然,述说主人公前,需要介绍这个店的位置,地处老河口比较繁华的一条街道秋风路西段,旁边望江楼花园“上风顺水,望江而居”这句广告词几乎说出了该店地理位置与众不同之处了。敲门进入这个店前,店首宋体字《屹苒理疗店》赫然入目外,四扇玻璃门上“屹苒理疗店欢迎您”似乎让消费者感受出主人丝丝爱意不说,还让顾客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可以说,29年来,邓秀清大姐(艺名:屹苒)被市场经济大潮刮得摇摇欲坠,她靠着一颗爱心竟然走出了一条创业之路。回顾一个村妇女主任到现在小城理疗行业领军人物,她寻常吗?她真的不寻常了。那么,到底连接寻常与不寻常之间的是怎么的一条路呢?
一、不寻常的婚前生活
1968年出生在老河口市李楼王湖村的邓秀清大姐,1986年职中毕业后,年近18岁的她竟然挑起村妇女主任的重担,而且一干就是7年。一个未婚姑娘家从事计划生育、共青团等妇女工作,是不是有点不寻常的味道呢?
在邓秀清大姐心里,村妇女主任是一个沉甸甸的差事。从1985年到1993年间,无论是王湖村300多户,1500人的计划生育、共青团,甚至幼儿园都倾注了一个心地善良的姑娘家全部的心血与情谊。请注意,国家实行“两孩”政策前,对于村里“超声游击队”,即便是一个作风泼辣的老大妈都会被“钉子户”给搅合的乱了方寸,更不说对于一个没有成家的姑娘家,其中的难度不言而喻。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一个黄毛丫头子事不要干绝,等晚点你怀上娃子后,就不会干扰我们想要儿子了……”村西头王家老大,一连气生育二个女孩,还要四处躲着生男孩,家里穷的咣当响,“三提五统”交不起不说,连超生罚款200元都借不来,还敢当众对抗邓秀清,甚至污言秽语不断,就为这户人家邓秀清也数不清楚流过多少次眼泪,最终说服对方结扎,缴纳超生罚款。对全村妇女上环、结扎、收缴超生户罚款等活路,看似简单却常常出现一些插曲,好在村书记王泽醒、主任王士德非常支持邓秀清的工作,时不时利用农闲季节,亲自与邓秀清一道逐门逐户宣传党的计划生育政策,改变传统“多子多福”的旧观念,提倡“生男生女一个样,都是自家的传承人”,慢慢地让全村计划生育工作步入了正确的轨道,再也没有出现暴力对抗计划生育工作的现象了。
对于共青团与幼儿工作,不少村干部都烦透了。本想“小菜一碟”的事,一些缀学的小青年不是打架斗殴,都是四处偷窃,有时候因《未成年保护法》制约,管理起来无从下手不说。加上村里每年都要出生10—20个婴儿,一旦入学幼儿园管理也是问题不断,让人难以招架。一会儿,王家的小宝抓破邓家妞妞的脸,家长找上门来闹个没完没了;一会儿张家的丫丫又打坏了李家毛毛的杯子,又是折腾个不停……但这个农家姑娘却不厌其烦地干这些婆婆妈妈之事,竟然理顺了村里共青团工作,一帮子浪子改邪归正不说,还争着学雷锋,办墙报,村里老一辈子提到这些事都一个劲说:“‘好女不要多,一个顶十个’,都是秀清大闺女的功劳。甚至教育子女都说没事你们也多学学人家秀清,当一个让我们父母放心的后生。”如痴如醉地投入村妇女主任工作,也赢得党与政府给予的崇高荣誉:1987年老河口市妇联授予邓秀清同志“全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二、不寻常的进城选择
1993年邓小平前辈“南巡”讲话后,老河口的乡镇经济也全面复苏起来了。也就在这一年,怀着“跳农门”心态,邓秀清像不少农家姑娘一样,被老河口市染织厂招为职工,负责检验、修织工作。尽管,企业生产环境不是很理想,灰尘大、噪声大,待遇低,最高时刻工资才领到每月300元,多半在200左右徘徊。四年间,邓秀清几乎次次下班鼻子里都是灰尘,连吐吐沫都是灰色的。然而,对于一个始终羡慕城内上班人的邓秀清来说,已经很知足了。
那时候,厂里知心大妈们见这位大胆、善良、机灵,又从事过村妇女主任工作的姑娘,就主动撮合她与北京路饭店职工转业军人陈卫相识。婚后,夫妻的生活也是异常的艰辛,一家人收入不到每月600元,人情往来都顾不住,厂里还时不时用床单抵扣工资。带着梦想进城的秀清大姐,从没埋怨社会的不公,而是骑着自行车跑五十里土路到丹江口摆地摊出售床单换点现金,数次难开张饿着肚子又往回骑,硬是咬住牙关熬到1998生小孩为止。老实憨厚的丈夫实在看不下去与其他职工一起到广东东莞务工。她怀着身孕,还要照顾年迈的公公、婆婆以及患上世界绝症肌无力瘫痪在床的小叔子,柴米油盐酱醋茶操心是小事,家里开支接不住才是个难以解决的大事。岂料,“屋漏偏遇连阴雨”,小孩刚满月,企业都宣布破产了,邓秀清成了下岗女工……
大致1999年秋天,一向性格开朗的邓秀清变得沉默寡言,心思满腹。思考一段时间后,对公公、婆婆说:“这么着也不是个事,我得出去找个事,家里指望陈卫一个人也撑不住。”就这样,为了养家糊口,邓秀清眼含热泪与满月不久的孩子告别,去投靠广东东莞当保安的丈夫。一年下来,进入东莞塑料制品厂的邓秀清有点“吃不消”了,外企待遇可以,但挣钱犹如玩命“三班倒”改变的作息习惯,让邓秀清彻夜难以入眠,人瘦的变了形,又思念两岁的儿子,心坎里像似针尖扎着一般难受,如何兼顾家庭与事业正要琢磨这问题时,机遇竟然光临这位坎坷的女性身上,让她改变了一生曲折命运。
三、不寻常的从艺经历
无巧不成书。丈夫战友王建华来家里唠嗑,谈及他未来梦想在京城开一家理疗店。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经过攀谈,邓秀清了解到河南籍的王建华已经自学多年理疗技术书籍,而且在河南郑州市还有专门的理疗培训学校,这个行当在河南很走火。当即,决定去郑州学习理疗技术,计划学成返回老河口一边照顾孩子、老人,一边给瘫痪的小叔子治疗,以减轻家庭负担。
然而出人意料,丈夫陈卫极力反对,认为:“服务业是一种不受人尊重的职业,宁可饿死也不支持妻子去学这门手艺。”这时候,邓秀清用上村妇女主任做思想工作的艺术功夫,硬是说动这位用传统排斥眼光看待理疗业的丈夫,一个人在郑州学习按摩、推背、刮痧、电疗、火疗、修脚等理疗技术,三个月后返回老河口。最初,也没想过开店,仅仅出于照顾家庭需要,一次次运用理疗技术在手艺在实践中得到飞速的升化。后来,在老河口市师范附小接送小孩中,发现不少学生家长不是腰痛,都是肩周炎等,富有爱心的邓秀清竟然分文不取,上门服务,帮助这些家长们解除疾病带来的伤痛,顿时一传十,十传百,家长们纷纷上门求助邓秀清给理疗,时间久了。大家伙也感到这种干法,对不住秀清,纷纷鼓励她说:“秀清:干脆开个门店,我们也可以给您点报酬,还方便我们如何?”受到大家的感染,邓秀清在秋风路工行附近120元每月租个小门店,支起两个床铺,一个月下来竟然毛收入900元,一下子惊呆了。要知道在老河口当时,就是国企职工都未必一个月挣到900元。而且邓秀清还是白天营业,晚上照顾孩子与老人、病号小叔子。
天晓得,好事还在后面。“理疗店还想开不想开了,晚上也不营业,害的我一夜睡不着觉。”原来,这是一个食道癌患者,老人家无意中白天光顾门店被理疗了几次,感到特别舒服,晚上也想来理疗理疗,岂料门店一直关门闭户。本来,担任村妇女主任以来,邓秀清都习惯于任何人相处的一家子似的,你有难事我就帮一把,我发愁时你也开导几句,充满人情味道。如今,遇上消费者这种需求,秀清都极力满足,没料到晚上生意比白天还要好。几年下来,回头客越来越多,一个人忙不过来,赶忙带几个徒弟,最终拥有十六个员工不说,还连续租用更大的门面2个,最终通过按揭方式买下望江楼花园99.8平方米的闹市区门面店。
人到中年,她觉得自己还不到万事休的地方,之所以买门面就是想给顾客更好的消费环境。目前,拥有5个床铺,以及中央空调、地暖专业设备。可以说,这种符合先脚下,后头上保暖环境的理疗店在小城也不是很多。却说,邓秀清人性化管理理疗店很有章法。比如:按照60%提成方式,提倡员工多劳多得,每月11日发工资从不拖欠,现在一个月领取工资最高的达到六千多元,最少的钟点工也几百元。效益最好的时候,一年该店可以毛收入4万多。另外,每年春秋淡季该店会免费培训全体员工正骨、按摩、推拿等治疗技术,要求员工要热情待客,对于带出来的徒弟愿意走的不卡,愿意留下来的更是感激不尽。
其实,邓秀清很清楚,服务业赢得就是态度与技术。有时候,大冬天遇上蛮不讲理理疗结束依然占据床铺看电视的顾客,她会不厌其烦地劝说腾出位置给其他顾客理疗;有时候遇上喝醉酒闹事顾客,更是耐心劝说,一直到对方酒醒为止。虽然,40分的理疗明码标价清清楚楚,但实践中往往要的少服务的时间长。理疗费用最高的项目蒸按才每次45元,最少的按摩颈椎每次5元,但都要求员工要服务周到,热情大方,技术到位,让消费者乘兴而来满意而归。一次,对门一个生气手抖个不停的小媳妇来到店里,邓秀清仅仅通过疏通对方穴位办法,不到20分钟对方抖动之病都痊愈了。还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婆胯骨错位,也是冒着试试态度来到店里,邓秀清也是通过精湛的技术让老人家高高兴兴离开了小店,而且时隔三天又带来媳妇、女儿等前来理疗……正是这种视“顾客为上帝”的经营理念,让这个理疗店越来越红火,而且规模也越来越大。
谈及成功之道,邓秀清想起其艺名“屹苒”,这是其一位远方老姨给她儿子取名时刻,顺便给邓秀清起的雅号,其用意希望她通过“毅力”“冉冉升起”一番理疗事业,如今,真的应验了不说,而且难以置信的是邓秀清创业方式被小城更多人士认可。仅秋风路一处都涌现出5家理疗店,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屹苒,一个不寻常的女人,开创了理疗不寻常的创业之路。
此时此刻,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上述八路先烈以及张光年前辈,是否给予我们这片土地赋予了点什么呢?思来想去,意识到留给了我们一股子革命的精神,尽管先烈们都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正是这种革命精神才驱使上述黄景根、邓秀清成为了我们这座城市的创业典型。
(老河口市工商局、市政协委员、市老促会会员 张俊杰 余生其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