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轩,生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字声荫,号崇德,湖北省黄冈县(武汉市新洲区)仓埠杨裴姚龙章湾人。
姚文轩幼年聪颖好学,饱读诗书,早年曾在四川做过道台。1926年,出生黄冈县马曹庙的方本仁任江西督军、代理省主席时,姚任省府秘书。后回乡教书,曾到四川学做木材生意。在此期间,多次接触共产党人许子威(时任豫鄂边区行政公署主任)等人,思想倾向革命。此后,姚经常和共产党人孙侠夫、文祥、涂仲民等人秘密往来,并参加了当时共产党的外围组织“红色汉流”,从事革命活动。
1939年,时任中共鄂中区委书记兼新四军鄂豫挺进支队政治委员的陈少敏,对姚文轩十分敬重,特地邀请他进大别山,接受抗日救亡任务。回乡后,他积极开展抗日活动,成立了仓埠地区“农救会”和“钱粮征收”,并动员当地青年姚玉山、姚葆国等参加新四军。
1940年,涨渡湖抗日民主根据地创立。1941年5月,为加快涨渡湖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在黄冈西部(现为新洲区汪集街复兴管理处)叶店范氏祠,召开了第一届全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有共产党、民主人士、国民党进步人士以及民族工商业者、农民、工人、军人等各界代表,分配名额390人,实到500人。姚文轩应邀出席了大会,共产党人孙侠夫为宪政促进会主席,姚文轩、林东英任副主席。宪促会是黄冈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前身,是一种过渡形式的政权领导机构,在县政府成立前,代行县政府的职能,副主席姚文轩自然为代理副县长的职务。
1940年12月,黄冈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方高坪火车岭正式成立,孙侠夫任县长。抗日民主政府执行“三三制”政策,政府组成人员中,共产党员约占三分之一,左派和进步人士约占三分之一,中间派人士和其他人员约占三分之一。姚文轩在黄冈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出席鄂豫边区第一届抗日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次年2月,姚文轩以77岁高龄,步行7日,冲破了日伪七道封锁线赶到京山向家冲参加鄂豫边区第一届抗日人民代表大会。会上,按“三三制”的政策选举产生了边区抗日民主政府。大会选举这一天,正好是三月三日,他满怀激情,撰写并宣讲了这样一副对联:
七七老人逢七七;
三三新制庆三三。
这是一副数字联。上联中前面的“七七”,指其年龄;后面的“七七”,指其走了七天路程,冲破七道封锁线。下联中前面的“三三”,指抗日民主政府构成的“三三制”;后面的“三三”,指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于三月三日,这里代指抗日民主政府。由此可见,姚文轩老人对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的祝贺与拥戴。
同年5月,姚文轩任冈西五区、六区联合办事处主任,领导仓埠、孔埠、周铺、杨裴、李集、汪集、叶店等十多个抗日乡政权。11月,任第五区区长,后任鄂豫边区参议员。
姚文轩任职期间,为抗日救国做了大量的工作。由于日本鬼子控制了食盐,新四军部队购不到食盐,一时奇缺。姚以仓埠士绅的身份,亲自赶到周铺,找日伪维持会长金光涛要盐。金慑于姚在当地声望,一次交出食盐20大包,姚连夜派人送交新四军,解决了新四军燃眉之急。姚在抗日救国工作中,秉公果敢,大义灭亲,汪集余家楼汉奸余克杰被新四军抓获,关押在“赤脚寺”内,择日处决。余克杰的亲属请姚的外甥金鹤林,找舅父说情保释。姚大怒,痛骂外甥与汉奸同流合污,并命令警卫员把金鹤林扣押起来,准备将金和余一起枪毙。后经其他同志再三劝说:“大义灭亲,天经地义,但首恶与协从,应区别对待。金鹤林一时糊涂,不能皂白不分!”金虽免一死,但姚却将其与余陪斩。次年姚回家时,严厉批评金的父母教子不严。此事与他撰写的对联,被传为佳话。
姚文轩虽然进入耄耊之年,却为抗日救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得到了新四军五师师长、政委李先念和副政委陈少敏等领导的嘉奖和表彰,并邀请他合影留念。1944年,姚文轩在家乡因病去世,享年80岁。李先念闻讯,亲笔悼唁,并派人慰问其家属。
抗日战争时期,黄冈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中,作出了显著的成绩,成为统一战线的光辉典范。而姚文轩很显然是统一战线工作中的佼佼者,成为当时鄂豫边区民主人士中的一面旗帜。
(余文祥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