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文史

我为名人讲屈原

2014-09-15 21:47:48  
字体大小:【


付  珺

    我生在秭归,自小听父辈讲述屈原的故事,那些故事浸润着我幼嫩的心灵,使我感叹屈原的高洁和伟大;我长在三峡,在这方高天厚土之中,穿越历史的隧道,去追寻先人屈原的踪迹……无疑,我是幸运的,我在追寻中走近屈原,走进屈原祠,成为了一名专职讲解屈原的讲解员。在十八年讲解屈原的日子里,我接待了许多中央首长、世界名人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上万人次,受到了各级领导和游客的好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年屈原,万年不朽,忧国爱民,精神长存。从《离骚》、《天问》到《九歌》……屈原仿佛就伫立在你我的前方,注视着今天的我们;我们则步伟人后尘,走向诗人梦中向往的光明。我在讲解屈原的日子里,用心聆听屈原的声音,感受屈原的心跳,把讲解屈原作为我终身挚爱的事业去追求,在具体的讲解中用心、用情,让屈原的伟大精神,感动每一个游客。
  十八年的讲解岁月,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转换,但唯一不变的是屈原的精神;一次又一次的讲解,在重复中发现屈原的伟大和不朽。每一次接待中,都能深切地感受人与人的精神是相通的,心是相融的。一次讲解就是一次收获、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人格的升华。
  1994年10月16日,我有幸接待了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说实话,当我得悉即将来到屈原祠参观的是江总书记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是激动中有不安,不安中有期待。当江总书记那熟悉又陌生的高大的身影,沿着屈原祠的青石台阶缓步走进屈原祠时,那和善而亲切的笑容顿时驱散了我心头的紧张和不安,我暗暗地对自己说,一定要尽己之力,为总书记作好这次讲解。
  已经七十高龄的江总书记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虽是深秋十月,却让我们感受到如同春天一样的暖意。当总书记伸出他那双宽厚而绵软的大手时,我略有些紧张地赶忙握住总书记的手微笑着对总书记说:“欢迎总书记光临屈原祠,我是讲解员小付,今天将由我为您讲解,希望我的服务能够让您满意,也希望得到您的指点,促进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总书记握着我的手说:“谢谢,辛苦你了!”于是我按照事前安排好的线路,陪着总书记走进屈原祠大厅、事迹陈列室、碑廊、屈原衣冠冢,逐一为总书记讲解起来,从屈原祠的历史、屈原的生平、政治主张、屈原的诞生地讲到秭归县的端午习俗。当讲到秭归人民为纪念屈原在每年的端午节都要举行具有特殊含义的龙舟竞渡时,我面带微笑又有几分骄傲地对总书记说:“现在虽然世界各地都有龙舟竞渡,但要首推秭归的龙舟竞渡最正宗,最具历史含义,最具文化意义,因为在举行龙舟竞渡前,我们要举行一个游江和招魂的仪式,用故乡人民真挚的情感,召唤远走他乡的伟大诗人回归故乡。”总书记听后开怀大笑,那爽朗而开心的笑声顿时感染了所有在场的人们,肃穆的屈原祠仿佛一下子回到了春天。看着总书记的好兴致,我便给总书记细致地讲解招魂曲的主要内容,就是东西南北哪里都不能去,只能回到自己的家乡秭归来。接着我又唱起了秭归举行龙舟竞渡时特有的招魂曲调:“三闾哟大夫哟听我讲哟哦嘿哟,你的呀魂魄哟回故乡哟哦黑哟哦……”总书记神情专注地听着、看着,时而似乎又把那深邃的目光投向了远方。当最后一句的尾音还在屈原祠内绕梁回旋时,总书记突然拉住我的手伸出了大拇指高兴地对我说:“你不仅讲得好,而且唱得也好,唱出了故乡人民思念屈原、呼唤屈原的真感情,好!”在场的人都鼓起掌来。参观结束时,总书记特意把我拉到自己身边,让工作人员为我们拍下了珍贵的合影,于是我就有了和江总书记在一起的珍贵照片。

  中央首长的鼓励、鞭策和肯定,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信心十足,更加热爱我所从事的讲解工作了。   
  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中央领导多次来到三峡,来到屈原祠,我又先后陆续接待了李鹏及夫人朱琳、朱镕基、李铁映、胡锦涛、丁光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一次又一次为中央首长提供讲解和服务的日子里,都让我通过对屈原的讲解,感受到来自伟人思想深处所散发的光芒,感受到伟人之间灵魂深处的对话,他们虽处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有着不同的政治主张,但在历史的某个瞬间里相遇,那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却是相通的。
  1997年10月31日,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了屈原祠,秭归县领导安排我接待讲解。在接到通知的前二天,我们不知道来的领导到底是谁,只知道保卫级别高、规格高。为了作好这次讲解,我上班时反复地推敲已经不知讲解过多少遍的讲解词,下班后又认真地琢磨屈原作品中一些晦涩难懂的词句和问题,还把不认识的字一遍一遍地查阅字典,矫正发音和读法。10月31日上午,胡锦涛同志在省市领导的陪同下来到了屈原祠的山门时,我们参与接待的同志迅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当胡锦涛同志一踏进屈原祠大门时,我即刻微笑着向总书记问好。胡总书记亲切地跟我握手,满面笑容地说:“你好!辛苦你们了。”我陪着总书记按参观顺序,一一地进行屈原生平、历史等方面的讲解,并特意就因三峡的修建、屈原祠的历代修葺和搬迁等情况向总书记作了汇报,还报告了三峡工程修建以后屈原祠的水位淹没线的位置,说到屈原祠后面的屈原衣冠冢位于一个滑坡地带,所以屈原祠将要随着县城搬迁到县城的新址茅坪的剪刀峪,并大胆向总书记说:随着三峡大坝的修建,屈原是个老移民,现在将又一次搬迁了。总书记听了会心一笑。来到屈原的青铜像前面,我告诉胡锦涛总书记:屈原这尊青铜像的设计外形为“低头沉思、顶风徐步态”,表达了屈原那种爱国爱民的满腔激情以及他孤忠高洁的精神境界。胡锦涛总书记转过身来问我:“小姑娘,这尊像是根据什么来设计的呢?”我赶紧回答说:“我们是依据屈原的作品《涉江》中屈原对自己的文字描述所设计出来的,“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胡锦涛双手抱在胸前,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年轻人就是要努力研究屈原的作品,传承屈原文化和爱国的精神。”听着总书记语重心长的话语,我认真点头,默记于心。参观完纪念馆各个展厅,我陪同胡锦涛同志走到屈原祠的大门口,他亲切地握着我的手说:“谢谢你优美的讲解,希望你努力工作。”我激动地点头并回答道:“我一定按照首长的话好好工作,也欢迎您能再次来屈原祠。”然后目送胡锦涛总书记一行离去。

  屈原不朽的精神,诗人忧国爱民的家国情怀,让我在长达十八年的讲解生涯中,真切地感受着伟人与普通百姓一样地对屈原由衷的敬佩之情。
  1999年6月25日,国务委员李铁映来到屈原祠,首长跟我握手后,我微笑着告诉首长:秭归县不仅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也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里,所以说秭归是既出伟人又出美人,同时还是中国的脐橙之乡。李铁映听完开心地笑了。我用心用情地讲解着屈原及屈原祠的历史和由来,首长认真地听着、看着……屈原祠最早修建于唐元和十五年即公元820年,经过元明清历代的修葺,才使屈原祠一直保存到现在。屈原祠的“祠”在古汉语中为古庙的意思,可以看出秭归人民对屈原的无限崇敬和怀念。参观完屈原祠的各个展厅,我带首长来到了后面的屈原衣冠冢,衣冠冢的前面有武汉的书法家张秀十八岁时留下的楹联“汨水怀沙千古遗恨,归山枕岫万世流芳”。在屈原衣冠冢,国务委员李铁映问我为什么要用一根链子把棺材悬吊起来?我告诉首长,这其实是表达了秭归人民的一种愿望,想让屈原能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让人们在思念的时候,能够真实地面对屈原的衣冠冢,寄托哀思。李铁映说:对,你说得很好,就是要让屈原的精神代代相传,永垂不朽。

  文化没有国界,诗人的精神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诗人向往的美好家园,其实也是人类共同向往的理想王国。
  1996年,泰国公主诗琳通来到屈原祠。头天接到通知,我很紧张,担心诗琳通不懂汉语而影响沟通,前一天晚上我就反复熟读讲解词,又精简了一部分讲解内容,力求做到简明扼要。第二天,诗琳通在陪同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屈原祠,她和我亲切握手后,用很标准的汉语跟我说“你好”。我看着年轻漂亮、带着混血气质而打扮又很随意的公主,心情马上放松下来,滔滔不绝地给她讲解端午节的由来,秭归端午的不同之处,每年为什么有三个端午……诗琳通很认真地听着我的讲解,并且用一个小本子记录着。此时,我为高贵的公主在诗人面前的真诚和谦虚、敬仰和朴素所感动,为公主来自王宫深处的精神追求所感动,为这一跨越国界的心灵融合与渗透所感动……临走的时候她对我说:“非常谢谢你给我讲解了一个真实的屈原,一个值得人们纪念的伟大的人。”

  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身份的人,聚集在诗人的圣像前,感受一种精神穿越所有的壁垒,直达心灵。事实上,讲解就是一座桥梁,一座帮助这种精神直达心灵的桥梁。
  1995年,在接待一位德国的访华专家时,由于我是用汉语讲解(英语水平差),一直有随同的翻译跟着,我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屈原的生平、屈原祠的历史变迁、发展情况以及秭归一直沿袭下来的端午习俗,然后用汉语给他唱了招魂曲调,没想到那种独特的船工调子引起了他强烈而浓厚的兴趣,他认真地听着,并随着曲调打着拍子,怡然自得,陶醉其中。临走时,他把翻译拉到他跟前咕噜了几句,看着那翻译开心的大笑我一头雾水,接着翻译转达了他的意思:请允许他回到自己的国家后做一个梦,梦见一只快乐的小鸟在他的耳边唱着好听的歌。然后他握着我的手用不太标准的汉语说:“你唱得很好听,谢谢你。”并伸出了大拇指。当时在场的人全都笑了,气氛异常活跃。
  1998年,屈原祠迎来了一批湖南祭祖的客人,客人中年龄最大的八十多岁,最小的才四岁,我注意融讲解与人文关爱为一体,适当调节讲解的语速、快慢、高低力求意思表述得清晰、流畅。边讲解,边搀扶着年长的老人上楼下梯,同时适当调整讲解的思路,调动幼儿的参与意识,让不同层次的游客既能增长知识、深入地了解屈原,又能让游客在参观和游览中得到收益。听完我的讲解后,他们来到我们馆长面前,诚恳地对领导说:“感谢你们培养了这样出色的一位讲解员,我们还没听过这么生动的讲解。”并特别邀请我能去他们的家乡湖南做客。
  
  屈原属于秭归,屈原更属于世界。屈原不仅是一座文化高峰,更是一座高高耸立的精神殿堂。积极地向世界推介屈原,是我们讲解员义不容辞的职责和神圣义务。
  “2010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活动在秭归隆重举行,这是一次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端午祭祀盛会。秭归县城人山人海,空前热闹,新搬迁的屈原祠也在这一天(农历五月初五)全面对外开放,我们再次迎来了一大批海内外尊贵的客人,前澳门总督、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流沙河、李光洛等文化名人第一次来到修葺一新的屈原祠,我有幸被领导安排专门接待这批贵宾。
  6月15日下午五点左右,余光中携夫人、女儿一行来到屈原祠,余老已是八十多岁的人了,但精神矍铄。怀着对余老的尊敬,我带着余老一行一边慢慢地走着,一边讲解着屈原一生坎坷的命运,讲解着屈原那种爱国忠贞的品质,正如他在《离骚》中所写到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听着我的讲解,余老游兴渐入佳境,他告诉我在他们那一代人上学的时候,首先会背诵的就是《离骚》、《天问》这些作品,他轻轻地吟咏着“秭归,秭归,之子不归……”的纪念屈原的长篇新诗,将自己的著名诗篇《乡愁》与《离骚》之间那如出一辙的愁恨情结发挥到极至。说我为余老讲解屈原,倒不如说我在余老身上学到了更多。我告诉余老,我们这些年轻人很惭愧,到现在我还不能熟练地背诵屈原这两篇文章的全部。余老鼓励我:慢慢来,静下心来读就会读进去。余老跨越海峡来朝拜屈原,而我因为工作关系,在屈原祠里、在端午节时有幸聆听余老的教诲,这让我对诗人的精神追求和理想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6月16日上午,“2010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开幕式结束后,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在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等的陪同下,参观了新落成的屈原祠。我再次被指定为为何厚铧作专门讲解工作,在新落成的屈原祠内我是第一个为首长进行讲解的,可以说当时我的心情是激动而愉快的,当我说完“首长好”后,他亲切地跟我握手,用带着浓重澳门口音的普通话对我说:“你好!谢谢你,辛苦你了。”

  我领着何厚铧先生,沿着新修的山门,拾级而上,细致地为首长进行讲解和介绍。我在讲解中着重介绍了屈原祠的搬迁、新建和复建过程,由于三峡工程的需要和长江水位抬升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屈原祠再一次随秭归县城搬迁到秭归凤凰山上,2006年开始修建,属于仿古新建工程,与三峡大坝遥相呼应。主体建筑采用石木结构,由山门、前殿、大殿、偏殿、屈原墓、享堂等组成,屈原墓、名人石刻、山门等均从原有建筑地迁移而来。新祠的装饰、灰塑、彩绘都继承了老屈原祠的主体风格、地域特色和传统工艺。讲解行程大约花了半个小时的时间,何厚铧先生一直保持着健朗的步伐,专注地听着我的讲解,并同时亲切地提醒我:“小付,你可以慢一点,不用太累了。”听着首长带有澳门口音的问候,一种人与人之间最真切的关怀温暖着我,让我在讲解中感动,在感动中讲解。参观结束返回的时候,何厚铧先生非常亲切地握住我的手说:“谢谢你,你讲得很好。”
  十八年的讲解生涯,我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成长为一名比较称职的讲解员,得到了中央领导、名人和游客的认可,其中有艰难、有曲折,但更多的是收益。在讲解屈原、介绍屈原的工作中,屈原高尚的人格和情操不断激励我,启迪我在工作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沟通。我真切地希望屈原的伟大精神通过我们的讲解得到继承、发扬和光大,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转载《湖北文史》总第九十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