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文史

作为“文化使者”的舞蹈家张均

2014-09-15 21:47:41  
字体大小:【

 
李弘
 
    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曾任东方歌舞团独舞演员、总导演、艺术指导的张均,是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成长起来的新中国第一代舞蹈艺术家、文化使者。1985年被文化部定为200名尖子演员之一,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特殊津贴。从事党的文艺工作60年,她不仅见证了东方歌舞团的诞生,还见证了新中国“文化外交”的魅力……
 
负责成立东方音乐舞蹈班
 
     张均是湖北蕲春县株林镇达城庙人,1935年2月生,童年在四川度过。母亲是大学教授,父亲张九维(1886~1962),1904年由湖北武普通中学堂派往德国留学,习骑科,被清廷奖为骑科举人,民国初年曾任总统府顾问参军及广东大元帅府高级参谋,1949年后在上海文史馆工作。因父母都喜欢艺术,张均从小便受到良好的熏陶。到了中学时代,她的艺术才华已经小有名气了。
    1950年,能歌善舞、年仅14岁的张均,在上海参加了闻名全国的革命宣传团体——新安旅行团。1954年,新安旅行团更名为上海歌剧团,张均成为该团的专职舞蹈演员。这一年,张均随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印度、缅甸和印度尼西亚。临行前,周总理嘱咐他们:“这三个国家是我国的近邻,文化上是相互影响的。你们去,不光要介绍我们的文化,更要学习人家的文化。”在著名舞蹈家戴爱莲的带领下,张均此行很快学会了这三个国家的民间舞。回国后,团员们将从国外学到的舞蹈动作融合于中国的舞蹈中,并在中南海怀仁堂向毛主席、周总理作了汇报演出。
    1956年,张均被调至由苏联专家执教的北京舞蹈学校进修。正当她舞技大长时,文化部突然来了个通知,希望北京舞蹈学校派两人随印度尼西亚巴厘舞蹈团访华代表团参观学习。时任北京舞蹈学校校长的戴爱莲选中了张均和于海燕。张均得知自己要放弃向苏联专家学习的机会,而去学习又土又怪的巴厘舞时,哭着闹着向校领导申请换人,结果未获批准。张均索性等印度尼西亚巴厘舞蹈团访华代表团赴沈阳时,躲起来不上火车。

    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得知此事后找到了张均,并郑重地告诉她:“这次学习任务是周总理下达的。新中国刚成立,西方国家处处设卡,企图阻挠我国与国外结交。印度尼西亚是为数不多的和我国建交的国家,该团是随苏加诺总统一起访华的。我们之所以派人随团学习,是为了展示我们对对方的友好和尊重。”
    张均听了二话没说,一个人匆匆赶至沈阳。她和印度尼西亚艺术家同吃同演了两个月。两个月后,印度尼西亚巴厘舞蹈团访华代表团在广州举行告别演出,张均和于海燕也参加了表演,她们两人表演的《面具舞》将此次演出推向高潮。苏加诺总统得知中国如此尊重和喜爱巴厘舞,欣喜万分,他向周总理建议:以他个人的名义派四名专家来华传授巴厘舞。周总理欣然答应。
    此后,北京舞蹈学校由张均负责的东方音乐舞蹈班(下文简称东方班)很快成立,苏加诺总统不仅派来四名专家,还派人送来了好几吨重的铜制甘美兰乐器【1】。
 
率东方班随周总理出访
 
    1960年,周总理指示文化部为东方班请来缅甸舞专家。培训结业时举行汇报演出,周总理、陈毅副总理亲临观看。演出结束上台向专家演员祝贺时,周总理宣布东方班将参加访缅的文化代表团一同赴缅演出。1961年1月5日,中国艺术团在缅甸举行盛大的开幕式演出,当晚张均、赵世忠表演了缅甸“古典双人舞”,当最后一个动作刚刚结束,吴努总理便从座位上起身向演员鼓掌,陪同观看的周总理、陈毅副总理也随同起身并带动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后应吴努总理的要求,“古典双人舞”又重演了一遍,成为当晚演出的小高潮。第二天缅甸各报均登有大幅剧照,称张均、赵世忠是从中国飞来的“缅甸公主和王子”。

    1961年1月7日,周总理在中国驻缅大使馆举行告别宴会,宴请各国驻缅使节,由文化代表团团长张致祥策划、张均具体组织导演了一台由东方班演员为主的歌舞晚会,表演了14个亚洲国家的节目,每演完一个节目,该国大使便举杯向周总理、陈毅副总理敬酒致谢,整个晚会充满了友好热烈的气氛。演出结束,周总理送走客人后,对全体中国代表团400余人发表了讲话:“今天我看了这场演出非常高兴,我从来还没有看过这样的演出,而且也不知道咱们还有这样的家底,这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你们这样做很好。今天的这场演出影响很大呀!那些大使们看了都高兴极了。同志们,我们不要过低地估计了这场演出,它的政治影响是非常大的……今天的演出,东方班的孩子们太累了,他们人太少了,出来一个节目是这几个人,再出来一个节目还是这几个人,这个事业一定要大大的发展,东方班要补充人……”

东方歌舞团诞生
 
    1961年2月19日晚6点30分,陈毅副总理夫妇受周总理委托,在中南海紫光阁为东方班庆功,周总理夫妇出席作陪。
    张茜(陈毅夫人):今天把你们请来是表示对你们的慰问,你们在缅甸的演出很成功……
    陈毅:你们支援了我们的外交工作,给我们打开了一个好的局面,非常感谢你们……东方班的孩子们很好,我要请请你们……
    陈毅问:“你们东方音乐舞蹈班有多少人?”张均回答说:“舞蹈10人,乐队10人。”陈毅说:“太少了,舞蹈与乐队都要发展,要增加人。”
    北京舞蹈学校的领导忙说:“我们计划成立一个东方歌舞团,拟放在舞剧院内。”一直仔细听着的周总理最后对在座的文化部领导周巍峙说:“我看还是成立东方歌舞团,又有歌又有舞又有音乐,比较合适。”

    陈毅又补充说:“对,成立东方歌舞团,且歌舞团成员一定要从全国范围内调,要多调些人来。学好以后,一部分回去,全国都可以跳东方歌舞;一部分留东方歌舞团,好好地发展东方歌舞艺术。”他对在座的文化部的领导说:“你们快开个名单报总理办公室,总理一批就可以去办了。”在筹建过程中,周总理对东方歌舞团的团址、住房、人员调动、全团编制、出国学习、业务分类等都做了明确的指示。在周总理、陈毅副总理的关怀下,一个定位在增进各国人民友谊、促进世界文化交流的特色艺术团——东方歌舞团,于1962年1月13日在北京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宣告成立。受周总理委托,陈毅副总理亲临会场祝贺并对东方歌舞团的方针任务作了重要指示。
 
为西哈努克亲王贺寿
 
    1963年,周总理出访柬埔寨,东方歌舞团也随访演出。张均表演的柬埔寨古典舞《百花园中的仙女》令观众感到十分亲切。表演结束后,西哈努克亲王授予张均一枚勋章;亲王的母亲也高兴地给她送了一套精致的柬埔寨古典舞服装,并称她为“百花仙女”。周总理见了自然高兴,他把张均叫到身边悄悄嘱托:“要创作一个反映柬埔寨民兵抗击美帝侵略的节目。”张均高兴地点了点头。
    事后,张均出国任务频频,此事一直拖了下来。“文革”开始,作为封资修文艺路线的代表人物,张均被打倒、审查。直到1970年,批判略有松动,张均就随东方歌舞团下放至部队劳动锻炼。
    说来也巧,当时正值西哈努克亲王50岁生日,中央要为他组织演出祝贺,但张均他们报上去的节目几次都被“四人帮”“刷”了下来。张均怕打扰日理万机的周总理,就直接写信给中国驻柬埔寨大使,希望大使馆能提供柬埔寨抗美斗争的相关资料及照片。不料此事还是惊动了周总理,周总理以国务院的名义发文给军队,将东方歌舞团商调回京排练《柬埔寨女民兵》,以贺西哈努克亲王50岁生日。
    在庆祝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50寿辰的文艺晚会上,《柬埔寨女民兵》在富有柬埔寨音乐色彩的乐曲中启幕。舞台上,高棉女民兵英姿飒爽,她们时而穿过茂密的丛林,时而涉过湍急的小溪去消灭敌人……西哈努克亲王看完节目,热泪盈眶,频频向演员们致意。
    谢幕时,张均知趣地回到后台。周总理发现后,高声叫着:“张均呢?张均在哪里?”礼宾司的领导来到后台,将张均请到前台。周总理把张均叫到身边说:“演出很成功,西哈努克夫妇很高兴。”然后转身当着全团和舞台上各单位的演职人员大声说:“张均同志有什么问题呀?她只不过是鲜花多了些,掌声多了点嘛!”周总理的这一句话使团内造**派不得不解放了张均。
 
8次往返印度求学
 
    随着对东方舞研究的深入,张均越来越向往印度舞。她虽然学会了绝大多数亚洲国家的舞蹈,却没有真正掌握印度舞的规律。她知道,印度古典舞蹈一直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同时,它也以严格的程式、复杂多变的手势、深奥而难以掌握的韵律,使世界各国的舞蹈家望而生畏。可是,印度舞对东方舞的影响是深远的,不掌握印度舞就说不上掌握东方舞。
    1980年,根据周总理多次提到东方歌舞团要学好印度舞的指示,张均向文化部申请赴印度留学,从此开始了长达20余年、往返印度8次的求学历程。在此期间,她对印度各派舞蹈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学习和研究,被印度传媒誉为“二十世纪的女玄奘”。与此同时,张均在东方歌舞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以及广州、厦门、海南等地举办过20余次学术讲座和印度舞蹈训练班,被季羡林先生称作印度舞蹈在中国的奠基人。
    1990年,张均根据多年的研究心得,和于海燕合作创作了一台“敦煌舞姿舞与印度舞鉴赏”晚会,于元月十日演出,引起舞蹈界极大的反响,舞研所专门召开了研讨会,人民日报、文化报、北京晚报、舞蹈信息报等均载文报导,被学术界誉为“集欣赏性、趣味性、知识性、学术性于一炉,仿佛阅读了一篇较文字更生动、更具象的中印舞蹈文化比较的‘论文’”。文化部副部长刘德友和印度驻华大使任嘉德在观看后,都给予极高的评价。任嘉德用流利的汉语称赞说:“这是为印中建交40周年准备的最精美、最真挚、最有价值的献礼。”他还表示要把这台晚会介绍到印度去。其他一些外宾则称这台晚会是一枝展吐友谊芬芳的鲜艳美丽的并蒂莲。

    就张均来说,这次晚会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向艺术界向中外观众展示年轻一代东方舞演员的风采。譬如,她的学生车秀清、赵永斌等人表演的《舞神之舞》等各派印度舞蹈,已达到技艺娴熟的程度。9岁的小林萍是她的得意弟子,小姑娘出场,格外引人注目。新闻界欣喜地评论道:“9岁的林萍是深得张均真传的舞蹈新苗,她以扎实的基本功和纯正舞韵表演的《提拉那》,博得了观众极为热烈的掌声。”《北京晚报》则干脆称小林萍为“舞蹈神童”、“张均的得意高徒”。看到东方舞后继有人,张均深感欣慰!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一个艺术家的事业如果被一代代人继承下来,她的艺术生命不就是永恒的吗?
    1992年,印度总统文·塔拉曼来华访问,印度驻华大使馆邀请张均率三名学生在钓鱼台国宾馆为总统演出印度传统舞蹈,受到总统极高的评价,当即宣布邀请张均和三名学生作为总统的客人赴印度学习和演出,费用由印度政府负担。1993年张均率助手及三名学生到达总统故乡马德拉斯全印最大的舞蹈学院学习考察了三个月,之后,总统亲临观看结业汇报演出并邀请她们全体去总统家中做客。回国前,三名学生由印度政府出面在新德里最好的剧场举行了盛大的演出,印度文化部长在观看演出后,对中国驻印大使程瑞生说:“九岁的孩子把印度古典舞跳得这样好,在印度也很难得。”
   
    此后,张均和学生对印度来华的国宾,包括印度国会议长以及纳拉亚南总统夫人和印度多个代表团作过演出。
2002年,印度驻华大使夫人及政务参赞到北京舞蹈学院观看了东方舞系张均教授的印度古典舞后,报告了印度有关部门,不久,印度对外文化关系委员会即发来邀请函,邀请张均和东方舞系全体学生赴印考察学习并演出,张均一行于2003年成行,在印度三个城市进行了演出和学习。中国驻印度大使举行了专场晚会,由东方舞系学生演出,招待印度各界人士,印度总统亲自出席,并在演出结束后与演员共进晚餐。演出受到印度各界人士的好评。
    2005年起,张均作为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生导师,开始培养东方舞研究生。
    而今,当人们走进张均家里的第一感觉是:主人对印度艺术的倾心。那呈古铜色的钢琴上,放着一个被印度人民奉为“舞蹈之王”的湿婆神铜像。对面墙上挂着一幅彩色挂幅,上面绘着3个女子的婀娜舞姿……75岁的张均心中,依然有一个活色生香的东方舞蹈世界。
 
 


【1】甘美兰乐器,是表演巴厘舞不可缺少的乐器。(转载《湖北文史》总第八十九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