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4日,是原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共湖北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省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薛坦同志诞辰90周年,同时也是他逝世25周年。他生前为党的事业殚智竭力、呕心沥血的情怀,为党的组织工作拨乱反正、择贤任能的功绩,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为了表达缅怀之情,特为亲爱的读者们捧出“薛坦同志二三事”。?
上世纪70年代,从“文化大革命”到粉碎“四人帮”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拨乱反正和走向伟大转折的历史时期。在这段时期,许多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不仅经历和经受了艰苦的磨难和艰辛的岁月,而且,也为党的拨乱反正和推动这个历史性的转折作出了光辉的业绩和巨大的贡献。在拨乱反正,推动转折的过程中,党的组织战线功不可没。作为全省组织战线的最高负责人、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的薛坦同志的功绩,更应载入历史的史册。?
拨乱反正,落实党的干部政策
? 粉碎“四人帮”后,百废俱兴。党的组织工作更加繁忙。翻开1978年的工作日记,大事一件接着一件:
湖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闭幕;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也在武昌闭幕;湖北省编制办公室成立;全省地、市委组织部长会议召开,研究和布置省党代会及召开县、市党代会、人代会的方案;湖北省文学艺术届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在武昌举行;建立湖北省社科院,恢复由于“文革”原因而停止活动的湖北省社会联合会及各学会;省委召开地市县委组织部部长会议,研究全面落实党的干部政策问题,讨论审干工作中的遗留问题,布置第二批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工作;各地区设立行政公署,作为省革命委员会的派出机构,各地区革命委员会同时撤销,地委和行政公署分开办公;省委转发省委组织部《关于湖北省审干复查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对“文革”中结论处理的案件,凡是搞错了,要迅速纠正,全部错了,全部纠正;湖北省委宣布中共中央为“七二○事件”平反的决定,凡因在这次事件而强加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广大干部、群众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词,全部推倒,对被迫害的人,一律平反昭雪;省委决定给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点名批判的武汉大学所谓“三家村黑帮”彻底平反,恢复名誉……所有这一切,换届选举,人事安排;建立或恢复机构,配备领导班子;审干复查,重新结论;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加强宏观指导,制定落实措施……都涉及到了人事,涉及到了党的干部政策,涉及到了思想政治工作,涉及到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这一桩又一件的人和事,都离不开薛坦同志和他的同事们的商讨和决策。为了安排好老干部和一些重要职务的干部,薛坦同志要亲自与之谈话、征求意见;为了配好领导班子,薛坦同志要亲自主持部长办公会议,集体讨论,提出人选,确定方案,呈报省委决定;为了重新做好干审结论和昭雪平反工作,薛坦同志要亲自倾听当事人的申诉和办案人员的汇报……熟识组织工作的人们会体会到,上述工作的每一项决策到实施,包含了多大的工作量!每一个环节到细节,又浸透了组织工作者的多少心血和辛劳!?
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一方面,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批老同志因受到了“文革”的冲击,受到了委屈或不公正的对待,他们积压在心中的牢骚、怨气、甚至于愤怒,无处发泄,只有向组织部倾吐。组织部要耐着性子听,甚至于挨骂受气,还要笑脸相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组织部的办事机构和工作人员,因不同程度地受到传统的守旧思想的影响,阶级斗争观念的残存余念和清规戒律也时隐时现,需部里加强学习和教育,增强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自觉性。尽管如此,薛坦同志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的方针和部署,牢牢把握党的干部政策,牢牢把握工作全局,始终要求省委组织部要建成“干部之家”、“党员之家”。他身体力行,带头践行,忠诚地为干部为党员服务。有一次,一位“三八式”老干部在他的办公室从上午九点谈到下午一点,除落实了自己的政策外,还解决了受之株连的子女的工作安排问题。
有的老同志对审干结论不满意,多次找薛坦同志申诉。薛坦同志除了热情接访外,有时还不得不亲自调阅档案,查看证明材料,甚至于亲自修改审查结论后,再提交部长办公会讨论决定,有的还需报省委审批。由此可见,数以千计的冤、假、错案和“四清”遗留问题,数以万计的中原突围、五师突围等历史遗留问题,被错处理回家的中突时复员隐蔽掉队人员、文革中被错开除公职或降了工资的干部、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摘帽人员的案件审查复查,恢复名誉,分配工作、落实待遇等,其工作量之大,政策性之强,涉及面之广,前所未有。除此以外,在黄陂接受“斗批改”的原省直一级单位一千多名干部陆续返汉分配了新的工作,省及各地“五七”干校陆续撤销后,几十万干部重返工作岗位,数以万计的随干家属、职工重新返城安排;“百万大裁军”分配给我省的军转干部及其家属的分配工作和安排;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高、中级知识分子20余万人的政治、生活待遇的落实……?
这一项项工作,以及无数的一条条“意见”,一个个措施,一道道“批示”,一件件案子,一封封信件,一次次谈话,从制定政策,全面部署到组织实施,落实到位,无不凝聚着薛坦同志和他的同事们的智慧和辛劳!
?任人为贤,大力选拔中青年干部
? 1979年8月,中央组织部召开了全国组织工作座谈会,提出 了新时期党的组织路线,就是使党的组织工作、干部工作促进和确保四个现代化的实现。11月,全省组织工作座谈会在武昌召开。会议着重讨论了培养选拔接班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党员教育和干部教育等几个重要问题。薛坦同志提出,培养选拔接班人是当前组织工作中第一位的任务,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基本建设。他要求各级党委要建立优秀中青年干部后备名单的制度,提拔中青年干部一律应从后备干部中挑选,逐步使班子年轻化。他还说,“培养接班人,是全党的一项战略任务。要采取果断措施,大胆提拔使用中年干部,大力培养选拔青年干部。”?
在薛坦同志的推动下,在半年的时间内,全省就选拔了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干部充实到各级各类领导班子中。其中,有20余名年轻干部进入了地、市级领导班子,占同级干部的10%左右,100多名年轻干部担任了省直部办委局和大型厂矿、大专院校党委或行政副职,占同级干部的14%左右;担任县委正、副书记(当时此职务归省委管理)近100人,占同级干部的23%左右。与此同时,各地、市委和省直各部办委局、大型厂矿企业、大专院校还确定200余名优秀中青年干部作为后备干部。?
1980年6月,在薛坦同志的主持下,省委组织部专门召开湖北省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工作座谈会。会议总结了我省选拔中青年干部工作的经验和问题,讨论制定了湖北省1980年至1982年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的规划。薛坦同志明确提出:力争在1982年内,要把各级各方面的领导班子逐步建设成为能够适应四化建设需要的班子。省委组织部要掌握200—300名45岁左右准备担任地市委正、副书记、正副专员、正副市长以及省直局委、大型厂矿、大专院校领导职务的中青年干部后备名单;地市委掌握100—200名40岁左右的准备担任县市正副书记、正副县(市)长、地直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中青年干部后备名单。为了落实这个规划,1981年9月,又以省委的名义发出《关于当前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和调整领导班子的几点意见》。1982年3月,以省委的名义召开地市委组织部长座谈会,进一步部署选拔优秀中青干部工作。由此可见,其工作力度之大,措施之实,要求之高,为历史罕见。?
从1979年底到1982年11月,薛坦同志的主要精力放在选拔中青年干部和调整、充实地、市、县委和省直厅局的领导班子上。他在不同的场所,多次强调,选拔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当务之急。各级领导干部要克服“论资排辈”、“任人为亲”和“人要完人”的错误思想;对待中青年干部不能求全责备,要看主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把优秀中青年干部逐步提拔起来,让年老多病的同志逐步退出领导班子,完成干部交接班的工作,是实现各级领导班子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需要。?
实践证明,这二三年的“选青”工作,卓有成效。为后来的推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这几百名青年干部,后来都成长为湖北改革开放中的中坚力量,或是先行者或是领导者。从上世纪90年代起,新进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的负责同志,基本上都是来自于这批优秀中青年干部。
?与人为善,关心爱护年轻干部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省委在农村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在初期阶段,各地市、县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顾虑。有的有等着看的思想,不敢放开手脚大搞;有的先搞点单位做试点,对付上级的检查,不敢贸然行动。为此,群众批评说,“上边放,下边望,中间有个顶门杠。”在当时黄冈地区有一位县委书记说:“我们一直走的是人民公社集体化道路。现在一下子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大搞包干,加上黄冈地委一直不明确表明态度,我不敢贸然行动。”?
为了改变“顶门杠”的状况,省委要求省委组织部对相关的领导班子要进行组织调整。1981年春,省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薛坦同志带领省农委负责人及省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干部处长到黄冈地区调研考察。
他们通过个别交谈和实地考察的方式,对地委班子和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接着,到蕲春、浠水、广济(现武穴)和鄂城(当时隶属黄冈地区)做典型调查。考察组通过调研分析:蕲春、鄂城县县委“转弯”较快,家庭联产责任制工作推进较快,其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分组作业、联产计酬等责任制形式也多样化;有的县委确实还处在等待观望的阶段,其工作被动,无所作为,如广济县龙坪公社以公社为单位核算的体制就原封未动。薛坦同志认为,在一个地区内有的县委贯彻落实省委的意图快些,有的慢一些,这是个正常现象,是个工作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能以此就说黄冈地委是个“顶门杠”。
于是,薛坦同志要求一方面由考察组总结、利用蕲春、鄂城县委推行联产责任制的经验和数据材料,向省委汇报,另一方面,请黄冈地委立即召开县市委书记和地直各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党员领导干部会议。薛坦同志亲自在大会上作报告,进一步宣传贯彻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的意见,宣传和推广在调研中总结出来的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几种形式,如联产到组、专业承包、包产到户等,帮助教育和提高地、县委负责同志的思想认识和自觉性。在这次会议的推动下,黄冈地区推行联产承包制的工作,很快出现了新的转机和新的起色。这次调研,薛坦同志不仅没有简单地采取组织调整的办法,有效地保护了年轻的地委书记,而且,将调研考察的过程,变成了教育干部、帮助干部的最好时机。?
团省委有位领导同志过去在县里工作时,作风不够检点,因其他案件曝光而暴露,不宜再担任副书记。省委组织部某干部处拟调其回到县里去任副职,报请薛坦同志审批。薛坦同志则认为,此事是五六年前所犯的错误,调省工作后现实表现优秀,不应一棍子打死。在他的协调下,该同志被调整到省直一综合部门任副处长。该同志凭自己的努力,后来在较短的时间内,被逐级提拔为厅级干部,成为一位知名的企业家。
?立党为公,精心营造干部之家
? 立党为公、任人为贤,知人善任、与人为善,坚持原则、实事求是,襟怀坦白,严于律己,这既是薛坦同志经常用的“口头语”,也是他坚持的一贯作风。?
薛坦同志上世纪50年代初就是省委候补委员、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后又二度分别担任过荆州、宜昌地委书记。1972年10月他任省委组织部部长时,几位副部长唐振生、柳特等同志也是50年代以来的老副部长,对组织工作和干部情况十分熟悉,人们称之为“组织通”、“活字典”。当时,省管干部的任免的程序是下级党委呈报省委组织部,部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后报省委审批。但也有由省委负责同志提名经省委组织部讨论通过后再呈报省委审批的。即使是省委负责同志提名,省委组织部不予通过的事,时有发生。
如1979年省委负责同志提名一位市委书记担任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薛坦同志认为,该同志熟悉经济工作,但没有做过组织工作,为了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在省委组织部的坚持下,该同志改任为省直某办正职。即使是自己提名,也是如此。如,薛坦同志提名某地委副书记(后成为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拟任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没有通过。薛坦同志保留个人的意见,坚决服从组织的决定。在那个年代,虽然没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但党管干部的原则,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部长办公会制度,薛坦同志是一以贯之地认真贯彻和忠实执行的,无一不经部长办公会而呈报省委讨论的现象。在干部问题上,他始终坚持着任人为贤,唯才是举的干部路线和集体决策的民主作风,既不唯虚、不唯上,也不搞“一言堂”。?
1980年前后,一大批优秀中青年干部陆续进入各级领导班子,与此同时,一批又一批年大体弱的老同志相继退出领导班子,其思想政治工作是可想而知。1981年9月,薛坦同志在一个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做好老干部退居二线、三线的工作问题,加强思想战线工作的问题,加强领导班子和组织部的自身建设的问题。他的这种超前意识和工作胆识及其这些工作安排,为后来的整党工作,党政机构改革工作,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和部风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粉碎“四人帮”后,干部队伍中的诉求越来越多。1980年春,省委组织部专门召开了全省组织部门信访工作座谈会。薛坦同志委托副部长唐振生同志主持。唐振生副部长在会上强调的要提高对信访工作的认识,树立长期做信访工作的思想,要耐心细致解决好“上访老户”的问题,要经常分析信访动态,及时发现和掌握信访工作反映出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重视信访干部的培养和提高……至今,仍可借鉴。对于人民来信来访,薛坦同志十分重视。
那一段时间里,寄给薛坦同志收的信件每天几十件。办公室采取分级阅处、登记制度。凡呈送给他的《人民来信呈批件》,他都仔细阅批。如中原突围时复员隐蔽掉队人员的处理,就是在人民来信中发现和提炼出来的一项新的工作。为之解决了成千上万名老同志的政治生命和生活困难问题。有一次,他发现一个信封上的邮票被人剪掉,要秘书追查此事。当他知道此信是在星期天收到被值班人员剪去时,严肃地批评说,“没跟群众办事,反占群众小利,此风要刹!”从此,省委组织部的人民来信上的邮票再好,“集邮爱好者”也是不敢撕去的。
薛坦同志节假日喜欢到办公室与机关干部闲聊,其实这是薛坦同志的一种调查研究的方式。一些干部特别是些年轻的干部也愿意向他反映所见所闻。当他获知一位干部处副处长下乡考察与县委书记交谈时,打着背手踱着方步;当他听到一个干部下乡考察时买了一双皮鞋因不合脚,要县里的车子跑几十公里去调换后,他非常生气。在一次处以上干部大会上,薛坦同志提出了加强部机关自身建设的问题。他不仅严肃地批评了上述行为,还对他了解和掌握的一些不良倾向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就如何加强部机关作风建设、建设好“干部之家”、“党员之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还要求部长们按照分工,管好分管的处室。加强部机关自身建设,从1979年起,便成为省委组织部的一个专项工作。?
为了解决老同志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薛坦和唐振生同志,亲自勘察选址,筹建了一个专供老干部治疗和疗养的梨园医院。梨园医院建成后,从调配医务人员到配置医疗设备,从组织专家会诊,到调济重症病人的急需药物,从医院的管理体制到院级领导班子的组建,无处不倾注着他们的决策与智慧,无处不留下他们的身影与足迹,无处不体现出组织上的关心和爱心。该院的设施和服务态度,在当时堪称中南地区之最。许多老同志就在这里走完了自己革命的一生。有一位老同志在冬季的凌晨三时去世,薛坦同志在第一时间赶到,为之告别、送行。此时的薛坦同志已患肺气肿病,尽管行动吃力,但也要去履行组织部长的职责!尽“干部之家”之爱心!?
薛坦同志虽然离开我们已二十五年了,但他为党为人民为党的组织工作所做出的贡献,铭刻在广大干部的记忆中!镌刻进党的组织工作史册!镂刻在中共湖北省委、中共湖北省顾问委员会为他在漳河水库大坝旁竖立的碑文上:?
薛坦同志在献身革命四十六年中,无论是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都为党和人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的优秀领导干部。?
薛坦同志具有共产主义的高尚道德情操,一生光明磊落,襟怀坦白,正直无私、刚正不阿。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忘我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英勇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薛坦同志为修建漳河水库,为改变江汉平原的面貌做出了重大贡献。?
薛坦同志永垂不朽。
(转载《湖北文史》,本文作者李锦章,为湖北省政协常委、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在省委组织部工作时曾任过薛坦同志秘书、党政干部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