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阳新县政协调查反映:中央“精准扶贫”和推进农业产业化优惠政策激励农民调整结构、发展产业,带动了大批贫困户脱贫,也使大多数村走上了富民强村的道路。但是,有的地方不结合实际,盲目搞产业结构调整,造成土地浪费、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困难问题。希望引起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行政命令式”调整。有的地方搞形式主义,盲目推行“产业化”、“基地化”,少数乡镇、行政村命令农民把土地流转出来,搞大规模的种植,结果由于结构单一,面积太多,销售困难,农民有怨言。
二是农民盲目“跟风”调整。部分农民看见本县或其他地方种植某个产品畅销,并且效益好,就盲目调整产业结构,不考虑土壤、气候和技术、市场等方面因素,结果劳民伤财。阳新县三溪镇姜福村2013年种了300多亩竹柳苗,60多万株,当时的价格每株3元,每亩土地流转费300元。后来,由于种植技术不过关,种植太密,加上信息不通,销售困难。到2017年,只卖出一部分,收入10万余元,大部分竹柳无法销售,无奈之下,农民将竹柳苗砍伐当柴禾烧。如今,这300亩竹柳园又重新翻耕,农民打算种水稻。仅此一项,该村农民损失30多万元。
三是少数企业误导农民调整。农村“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有一些公司为圈地,盲目建基地,误导农民流转土地,种植某个产品,后来由于公司生产经营原因,造成产品滞销。劲牌公司前些年吸引阳新种植高粱1万多亩,后来由于高粱成本高,劲牌公司大量用苦荞,不用高粱,造成阳新一部分高粱专业户叫苦不迭。
四是科研院校盲目引导农民调整。一些高校、科研机构为了搞科研成果转化,在农村建设一些产业基地,搞试验田,不少农民看到科技带来的效益,盲目调整,也种植同样品种,结果造成浪费。
建议采取四条对策:
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县、镇两级党委、政府要认真宣传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方面的重要讲话,引导农民正确发展扶贫产业,做到“精准到户,因户施策”。
二是加大科技服务力度。农业部门要组织基层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到田头、到基地、到产业,开展“精准服务”,面对面指导农民发展产业,注重提高种植质量和经济效益。高校和科研单位要组织农业专家进农村,依靠科技指导农民调整结构。
三是加大督办指导力度。各级党政组织、驻村干部和扶贫工作队,要开展调查研究,发现农村盲目调整问题,要及时纠正,对规模过大的要指导。同时,要牵线搭桥,帮助已办成的产业大户搞好销售服务。
四是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国土资源、住建、林业等部门要开展经常性的执法检查,对滥占耕地盲目调整、毁坏林木搞调整、破坏村镇规划等行为要依法制止,并且依法处理。
(阳新县政协委员 向能来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