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大宗农产品价格不能充分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
(二)国内外价格倒挂,各方利益难以平衡,不利于产业持续发展。
(三)政策性收购执行走样,中储粮一家独大,最低收购价预案需经多部门、多层次审核启动,延误交售时机,收储点过少,售粮距离过远。
(四)农业生产模式落后,大型企业或流通组织在定价博弈中处于有利地位。
(五)蔬菜等鲜活农产品物流体系不完善,中间环节多。
(六)信息引导能力薄弱,价格波动剧烈频繁,大户炒作扰乱市场秩序。
二、完善我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建议
(一)探索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逐步实行目标价格政策
1.建立我省油菜籽、棉花目标价格政策
通过综合成本、农民利润、国内外价格差等确定目标价格。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根据差价、种植面积、产销量等对生产者给予补贴;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对低收入消费者发放补贴。
2.完善粮食价格政策
完善粮食生产成本利润调查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成本利润调查系统,统一成本测算指标。
适度拉开地区和品质价差,体现优质优价原则,调动农民种优质粮增收的积极性。
3.完善最低收购预案制度
简化预案启动审批程序,由市级政府决定是否启动,县级政府对执行预案进行细化,并提前确定收储单位,交粮半径不超过20公里。
(二)建设完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
1.培育农产品市场主体
开展产销大户营销培训,增强其抱团的价格话语权。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通过与龙头企业签定种养合同规避市场风险。构建农户联盟,鼓励发展鲜活农产品商会。
2.坚持顶层设计,科学谋划批发市场网点布局
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物流加工配送中心。
加强集配中心、冷藏储运、废弃物处理等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组织化水平。
3.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
组织专业合作社、产销大户开展产销对接;推进社区直销连锁经营试点工作,加强运输网络,加快冷链系统建设,调节农产品供应档期。引进和培育大型物流企业。
加快建立熟悉市场规则的高素质经纪人队伍,发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餐对接、合作社门市直营、定点定制化配送等模式。
4.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管理机构
由政府引导和推动,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管理机构,监管和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开展。目前,我省已开展有水稻保险、能繁母猪保险等农业保险。
(三)加强农产品市场法制建设和信息平台建设
1.出台湖北省农产品市场管理办法,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
明确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性公共设施地位,加强规划指导,建立商务、发改、农业、国土、住建等多部门联动的规划协调落实机制。
2.加强农产品市场公益化建设,提升交易市场公益性服务功能
采取政府回购、政府股权投资、建立基金等方式,建设改造一批长期稳定提供微利公共服务的公益性市场。引导带动银行、保险等社会资本加大对公益性市场投入力度,将公建配套等多种国家投入作价入股。
开展公益性试点,逐步向全省推广。
3.完善“分贷分还”配套的信贷、税收服务体系
把好承贷主体准入关,加大信贷监管力度,让从事政策性收购业务的企业享受同等的信贷和税收政策待遇,并对托市收入给予税收优惠。
4.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建设
建立信息网络,引导成立中介组织从事信息分析预测,适时发布准确实用的信息。发展电子商务,推动农产品供应信息上网。
5.建立完善监测预警机制
建立完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采集分析体系和发布制度,强化专家队伍建设,及时发布价格政策和市场信息,引导市场价格合理形成。
6.加强价格信息管理,打击价格炒作
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乱涨价、散步谣言、哄抬物价,加强对资本市场运作的追踪,坚决维护市场秩序。
(民盟湖北省委 韩丽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