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大国工匠”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习总书记指出“技工是制造业大国的人才基础”。“中国制造2025”的制造强国战略,党中央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以及湖北实施的技能强省战略,为加快推进我省技能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关乎国计民生。 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职业院校13300多所,每年毕业生近1000万。其中共有技工院校2545所,技师学院434所,在校生322万人,就业率达到97.4%,骨干院校就业率达到100%。2016年,我国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9年超过95%,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连续3年超过90%。从就业率看,职校生已成为抢手的热门人才。我们通过到省直相关厅局和恩施州的调研了解到,近年来,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理念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技能人才缺乏也正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
一、问题与困境
1、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尚存不足,缺乏科学的顶层规划。全省绝大部分市州都尽全力在办好高中教育,追求精英教育的升学率,政府及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在认识上的不足制约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顶层规划的制定需要明确我省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相应的技能人才需求特征,并基于现有技工教育资源确定较长期的技工教育发展目标、战略路线图。目前虽然我省对技能教育非常重视,制定了若干人才规划,但因部分规划未落实到具体项目,缺乏明确的资金来源与人力配备,致我省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仍处于零打碎敲阶段,技工培训教育的推进仍缺乏系统性。如培训专业设置与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不够匹配,培训实施与我省产业布局的特色联系不够紧密。
2、财政支持力度不足,办学资金短缺。与技能人才强省相比,我省财政支持力度明显偏弱。如对于技工院校的资金支持,十三五期间广东省拟投入100亿,而湖北省仅仅2千万左右。对于技能大赛的扶持,湖北基本没有专门的财政预算支持,主要由主办单位及企业自筹资金,严重限制了相关参与者的积极性。办学资金短缺,由于补助资金到位延时,现行政策性补助资金是按在校学生人数核拨的,从报到注册到资金拨付间的时间长达6个月左右,职业技术院校只能负债办学。同时,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的建设和更新改造始终陷于资金困境,改善步伐缓慢,致使学生技术技能的训练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的现象。
3、政策实施难以到位。为推进全省技能人才培养,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办法。然而,政策实施与有效落实的难度客观存在,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不合作甚至掣肘现象时有发生。十二五期间我省共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4个,每个基地由中央财政扶持50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200万元。而省级资金划拨县市地方财政后,部分地方财政局以种种托词拒绝划转培训基地,人社部门难以协调。为促进高技能人才和紧缺技能人才培养,省人社厅对市县级高技能人才补助3000元/人,要求县市配套300元/人,但相当县市配套资金无法到位。
4、学历教育的招生易就业难与技工教育反差巨大。受我国大环境的影响,升学择校过程中重学历轻技能现象依然十分普遍。普通高校和中高职院校招生相对容易(不同层次学历教育存在上升通道),但面临的困难就是“就业难”。而技工院校“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就业容易,却面临“招生难”的尴尬,以恩施州为例,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与中职在校学生人数比例为6.8:3.2,普职比例严重失调,只能招收少量学业较差的生源,而企业急需的中高级技工与技师人才却大量缺乏。与此同时,既懂得技能的基本原理,更要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本身的老师成为极为稀缺的资源,很多“双师型”人才也不愿屈尊高职院校任教。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传统观念的影响外,主要与中高职院校与技工院校分属教育、人社部门主管有关。中高职院校与中学同属教育部门主管,在获取生源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而人社部门主管的技工院校则缺乏生源争夺优势,使得高职院校招生日益困难,部分学校报名人数出现 “断崖式”下降。
5、职业技术教育与产业发展面临“两张皮”的尴尬。一方面,产业发展确需大批技能型人才,而企业及直接服务企业的“七站八所”招聘又很困难,致使产业发展所需技能型人才供给渠道受阻。以恩施州农务中心为例:1997年以来,全州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没有新进1名职工,出现了青黄不接、人员老化的尴尬局面。截止2016年2月,全州106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共有职工1501人,没有35岁以下的农技人员。乡镇的其它基层站所都面临同样的尴尬,难以服务本应服务的产业发展,也使得本应受社会青睐的职业技术教育略显冷清。另一方面,各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竟高达88%以上,高出全省初次就业率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这足以说明职业技术教育与本地产业发展的融合度还很低。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强宣传引导,弘扬工匠文化。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当务之急是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弘扬工匠文化,使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当前各种传媒上影视明星、网红们的过度曝光,诱惑着年轻人的急功近利之心,不利于引导技术性岗位的员工埋头钻研基本功,不利于吸引实干人才进入技能型岗位。建议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工匠文化宣传,基于对文化传播规律的研究,科学谋划,制定长期的工匠文化培育战略。让各级管理者及全社会充分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对就业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全社会树立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理念,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
2、省级统筹规划,优化顶层设计。建议由省政府牵头,从全省经济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解决就业难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度,进行全省技能人才队伍的统筹谋划和制度建设。一方面,根据湖北省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布局及职业教育资源等,确定技能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与路径,系统推进全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胆探索对外合作办学路径,拓宽职业技术教育融入产业发展的国际视野。另一方面,由省政府牵头,人社、教育、财政等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联合成立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负责技能人才培养中本部门的相关事务,确保各部门的有效配合,促进技能人才培养的有序开展。同时,各地应强力实施“双师型”教师工程。
3、将技工院校划归教育厅主管。尽快改革我省现有的技工院校管理体制,将技工教育划归教育厅主管,人社厅仍然保留各种培训职能和职业技能鉴定职能。理由在于:一是由一个部门统管各类教育机构,有利于统一协调各类教育资源(生源指标、资金等)的均衡配置,可以避免中高职院校与技工院校在生源方面的恶性竞争;二是有利于推进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促进技工院校做大做强;三是教育部门在教育管理上,更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技工院校作为教育机构,统归教育厅管理更合常理;四是在职业技能鉴定方面,可以避免类似“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情况,更好地促进技能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目前,全国仅上海市采用了统一归口教育部门主管的体制,且成效显著,受到业内专家推崇。建议由省政府出面与人社部等国家部委直接沟通,争取在我省开展改革试点。五是对办学质量较差、生源严重不足的学校进行兼并重组,提高办学的规模、质量和投入效率。
4、多方筹措资金,鼓励社会参与。政府财政和企业资助是资金的主体来源。在整合我省各类职业教育资源的前提下适当加大财政投入,组建若干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技工技师院校和培训机构,同时鼓励用工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出资兴办技工院校。
5、充分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政策引领作用,助力精准扶贫。一是组建职业技术教育集团。二是建立健全各市州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信息共享机制,引导和鼓励这些贫困户家的子女就读职业技术院校,给予全免学费和住宿费的优惠政策。三是是政府主导开展各类专业技能人才需求调研,为各级政府开展订单与定向培养、从业人员培训提供依据,指导职业技术院校加强专业建设。四是在择优录用学前教育教师和小学全课教师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每年采取订单培养与定向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从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毕业生中择优录用一批分配到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工作,直接服务于农业产业链和畜牧产业链建设。根据实施情况,逐步扩大到乡镇基层站所,从而引导职业技术教育健康发展。
(民建湖北省委 杨卫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