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的重点在农村。但是,当前精准扶贫经过我们政协委员一线调研发现,依然存在如下主要问题:一是部分村组干部、贫困户对扶贫工作认识片面、定位模糊、自立意识不强,参与度不高,导致有的地方却至今仍然束缚在传统农业的圈子内,没有一个优势突出的、非常明确的主导产业,农民脱贫一直没有好的路子。二是扶贫模式比较单一,政策支持不配套。比如:不少村落农业生产还限于传统状态,以种小麦、玉米等为主,且都没有形成高效规模。另外,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龙头企业带动等模式发展严重不足。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自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来源单一,增收困难。三是产业建设人才匮乏,工作合力尚未形成。比如:乡镇部分地区基层农技服务部门缺乏人才,服务跟不上,农民脱贫难。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产业建设主体,多数只懂粮油种植、传统技术,对新型产业、现代农业(工业)知之甚少,贫困地区企业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把精准扶贫引向深入,推动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建议如下:
第一,凝聚共识,形成合力,需打好“宣传牌”。为此,要加大对当前农业形势和产业扶贫工作的宣传力度,调动群众积极投身到产业建设之中,产业建设才能形成“合力”,产业发展才会更加顺利,扶贫成效也会更加显著。同时,继续把扶贫开发与村级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以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坚持抓党建、打基础、抓班子、带队伍,选好配强贫困村领导班子,突出抓好贫困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选拔能很好发挥村干部的优势和作用的同志来担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二,加大投入、做强产业,需打好“项目牌”。 重点是支持“互联网+农业” 等项目的投入,支持群众广泛参与,进一步拓宽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市场,扩大产业的辐射面,进一步壮大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此外,支持土地有序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加工转化增值,延伸产业链条、延长销售时间、拓宽市场空间、提高产业效益,促进产业由分散化、兼业化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提高产业的管理水平与效益。
第三,建设人才队伍,完善动态管理搞,需打好“服务牌”。 重点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培养留得住的本地人才、乡土专家,提升科技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还要对各类扶贫资源到村到户、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对象教育培训就业增收情况、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准确反映扶贫成效,使“已脱贫者”及时退出,“真贫困者”和“返贫困者”得到最大限度的扶持和帮助,切实增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
(老河口市工商局、市政协委员 张俊杰 张香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