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福建省南平市率先实行了“科技特派员下乡”制度,动员科技人员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下乡,引导带动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该制度也得到了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的肯定。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各地“科技特派员下乡”实现了科技与“三农”的“无缝对接”,通过“科技特派员下乡”示范作用,推动农村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在微观上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但是,通过我们政协委员一线调研发现,部分地区“科技特派员下乡”中依然存在“下不去”“呆不住”“干不好”现象。主要问题如下:一是涉农类专业的科技特派员短缺,知识陈旧,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要。二是缺乏组织,系统开发不到位,无法满足互联网+农业、金融业等现代农村生活经营的需要。三是认知缺位,个别领导同志把“科技特派员下乡”和“三农”问题割裂开来,认为是当地政府“显政绩”的工程,致使其忽视对农村带头人培养。
对策与建议:
第一,转变观念,凝聚技术团队力量,保证“科技特派员下乡”的顺利进行。要重点解决领导观念的转变,主要的途径是领导层本身要强化与科研院校的沟通与联系,自我学习,尽快变外行为内行。同时,今后在配备“科技特派员下乡”队伍人员时,要有计划地选聘一部分正规院校毕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精英,构成技术团队,共同为三农产业发展服好务。
第二,全面培训,培养致富带头人,延长产业链,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重点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技术人才和能够自主创业的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提高农业质量效益,让农民从“科技特派员下乡”改革中有更多收益。如: “兰教授” 通讯录上的1000多个联系人,有600多人是农民兄弟其中,在兰伟的帮助下,刘磊栽培的软籽石榴每亩增产300多公斤、增收2400余元。类似例子很多,“兰教授”坚持11年义务为农,分文不取。(安徽阜阳师范学院副教授兰伟:“把农民朋友圈做大”《经济日报》)
第三,加快“互联网+”推动产业升级,满足客户多样化、多层次的农副产品需求。“科技特派员下乡”制度被认为是对中国农村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改变,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科技特派员下乡”也应针对电子商务对“三农”产品的市场服务需求和自身业务特点,整合资源,填补多项业务空白,用好业内创新领先者的“互联网+”工具,降低创新的门槛,提高效率。比如:通过互联网把农民商品卖好,线上销售保市场,为产业富民战略的顺利实施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老河口市工商局、市政协委员 张俊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