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品质农业”的守望者吴贵如、中山南头镇“外耕农”廖发添、珠三角地区大涌镇“种粮大户”林婉明……近年来,全国各地不少地区涌现出这类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品质农业”特殊的种田人,成为破解“三农”难题的榜样。但是,通过一线调研发现,制约上述“品质农业”的因素主要有:“三难”(融资保险难、集团化管理难、信息化销售难。)如何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到的农业现代化目标,补强“品质农业”发展“三难”的短板,已经成为各地党政部门一道重要的课题。
对策与建议:第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规范地方金融秩序,促进“品质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如:可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扩大农民合作社、入社社员贷款抵质押品范围,开办农村土地经营权、经济林权质押、订单质押、大宗农副产品质押,有效解决其贷款担保难问题和不同层次的资金需求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帮助农户参加保险,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促进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第二,进一步发展民间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拓展服务领域,促进“品质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如:可采取专业协会与农户结合、专业大户与农户结合、股份合作制等模式,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跟上农业转型节奏,为农村新型市场主体保驾护航。
第三,延伸农业信息网络,解决乡、村农业信息“瓶颈”问题,促进“品质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如:可充分调动民间社会力量积极性,扶持和发展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与乡镇(村)信息网络的联结,尤其要建立“品质农型”信息使用系统,围绕农业、农村、农民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切实强化信息采集和分类整理;深入进行信息分析、加工工作,充分挖掘潜力,有效利用;有目的地、有系统地筛选归类,有效发布符合农民需求的信息资源,促进农业信息化产业的形成和健康发展。
(老河口市政协委员、市工商局 张俊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