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创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市

2016-03-02 15:37:46  
字体大小:【


钟祥市政协副主席 王晓文


    创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市,是钟祥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推进器,是钟祥实现“全面小康、跻身百强”目标的加速剂,百万钟祥人民翘首以待。


    一、钟祥市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良好


    一是高效农业推广步伐加快。

    二是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

    三是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迅猛。


    二、钟祥市现代农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发展方式与现代农业要求不相适应。一是生产方式不优。农业生产方式单一,农业链价值低;名特优农林、水产、畜禽基地规模不大,长寿、富硒、有机等系列高品质、高附加值农产品和产业发展不够,品牌不响。二是经营方式不优。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发展规模小、带动力弱,传统、自发、分散的经营方式所占比重较大;龙头企业发展与本地农产品生产联系不紧密,产业链条不长,农民受益不大;“互联网+”等新型经营模式处于起步阶段和无序发展状态。三是管理方式不优。农业生产的组织管理和农产品营销主要依赖于行政推动,依靠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的“单打独斗”,市场培育和服务体系、制度建设尚不完善,市场主体作用发挥受到多重限制。


    2、农业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要求不相适应。一是“一高三新”发展不快,推进较慢。专业合作社运作不规范,管理不精细;彭墩“一体化”、“香稻嘉鱼”、“虾稻连作”等先进模式推广难度大,辐射带动不够;林特、畜禽等现代种养模式缺乏探索、创新不力,实践不够、推广不力。二是科技推广力度不大,人才匮乏。与大专院校、农业科研机构联系紧密度不大,现代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培育不够,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断层、老化;农业“科技当家人”、明白人等实用型人才培训力度不够;科学育种、节能灌溉、病虫防治、监测检疫等科技推广力度不大,大中型农机少,生产效率较低。


    3、生态保护、修复与现代农业要求不相适应。一是土壤污染严重。测土配方施肥没有实现全覆盖,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不到位,农药、农膜、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污染。二是水源污染严重。由于大量投肥养殖和农业面源的污染,江、河、库、堰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治理。三是林业生态毁坏严重。优质林业板块基地建设和林产品精深加工尚未起步;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落实不到位,乱挖、滥伐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整治。


    4、农业支撑能力与现代农业要求不相适应。一是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整合力度不够。涉农资金“小、散、乱”,结构不合理、交叉重复,使用分散、统筹协调难,精准度不够、效率不高。融资难和补偿机制不健全,化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措施不力、成效不明显。二是土地集约化经营风险防范机制建设不够。农业设施不配套,老化严重,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不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土地集约化经营风险的预警、防范、处置机制建设不到位。三是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不够。对农业科技推广、农业市场、服务和执法、检验检测等体系建设支持不够,智慧农业、“互联网+”等现代农业发展缺乏全面的规划、缺乏有力的组织引导和有效的示范推广。


    三、创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市的建议


    一是以规划为引领,全面夯实现代农业产业基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布局合理、组织方式先进、资源利用高效、供给保障安全、综合效益显著”的标准,加快优质水稻、优质专用小麦、双低油菜、有机蔬菜等板块基地建设;大力推广“150”生猪、“165”肉牛、“153”蛋鸡、“1235”山羊等养殖模式,重点推广网箱养鳝、稻鱼连作、鱼鳖混养、泥鳅养殖等高效模式;加快渔业良种基地建设,提高优质种苗生产能力;加快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园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


    二是以市场培育为主体,全面推进“一高三新”。发挥财政投入对结构性调整的引导作用,全力整合涉农投资。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倾斜,确保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高投入。搞好土地流转、农技推广、市场开拓,引导龙头企业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有效对接,引导农民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构建种养加、产供销、农科教一体化的集群产业链。鼓励工商资本发展现代种养业,参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


    三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全面建设生态农业。按照“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的发展理念,推进农业由单纯农作物生产向加工、流通及休闲等领域拓展,引导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化。集中政策、资金优势,实施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和产业扶贫战略,推进精准扶贫,确保扶贫攻坚与现代农业建设同步推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整合项目资金,兴办农村公益事业,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解决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规模化养殖污染无害化处理,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


    四是以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大与农业院校、院所的合作力度,推进院(校)市、院(校)企实质性合作,推进院士、专家实质性入驻研发,实质性转化科研成果;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实施一万户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一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的“双万”培育工程,壮大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加大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力度,搞好乡镇、示范园区农技中心建设,壮大农村农技人员队伍,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正常运转。大力推进品牌创新。大力推进农产品和农林作物标准化生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水产品健康养殖,着力打造一大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农产品知名品牌。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建立市乡两级农产品检测和监测中心,启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推进方式创新。加快农村“三项产权”流转平台建设,全面推进村企共建、企商合作和股份制合作;加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度,示范、推广彭墩模式,建设集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电商、乡村旅游、新型农村社区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综合体;以智慧农业为抓手,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和大数据平台云计算等先进手段,积极利用电商、物流等现代商业模式,优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搞好科技服务、示范推广,并向农产品市场、基地建设倾斜;创新金融服务机制,探索政策性农业风险准备金制度,加大政府主导的外部风险补偿力度,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加快农业保险体系建设,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抗风险能力;健全财政激励机制,撬动银行资金、工商资本、社会资金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助推现代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