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关于英山县残疾人教育与就业问题的协商建议

2015-11-10 11:33:18  
字体大小:【


    教育与就业是残疾人的基本权利,是残疾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制约我县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瓶颈,关心弱势群体中的残疾人群引起了县政协的关注和重视,并列为今年调研和协商的重点工作之一。自5月以来,县政协专题调研组围绕英山残疾人教育与就业的现状,走访座谈政协委员和残疾人代表,并深入到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认真调研,于6月中旬召开了对口协商会,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现将协商建议报告如下:

 

    一、英山残疾人教育与就业的基本情况

 

    残疾人群是一支数量较大、不可忽视、对社会和谐发展和稳定有着积极促进作用的弱势群体。截止2014年底,全县有各类残疾人2.56万人,涉及近2万家庭6万人。按伤残种类分:视力残疾人占10.8%,听力残疾人占10%,言语残疾人占5.2%,肢体残疾人占44%,智力残疾人占14%,精神残疾人占11.2%,多重残疾人占4.8%;按性别分:男性残疾人占62%;女性残疾人占38%;按残疾程度分:一、二级重度残疾的占36%,三、四级轻度残疾的占64%,已办理二代残疾人证的7481人。近几年,我县在残疾人教育与就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与整个社会的发展速度,与残疾人群体的期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残疾人就业率低,就业稳定性差,层次不高。我县残疾人在就业年龄段且有就业能力的有11196人,已就业1221人,就业率不足11%。就业的残疾人主要分布在一些操作简单、收入低微的行业,残疾职工的平均工资不到社会平均水平的40%,许多残疾人工资甚至达不到最低工资标准,导致少数残疾人的收入与低保线接近,有失公平对待。

 

    二是适龄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低。全县适龄学前残疾儿童60人,36名残疾适龄儿童在当地幼教机构接受学前教育;适龄残疾少年375人,80人在全县各小学、初中随班就读,84人在特教学校就读,尚有211人无法享受义务教育,适龄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不到45%,远低于上级规定要求。

 

    三是残疾人教育与培训资源不足。全县仅有特教学校1所,可接收残疾学生不足100人,暂无特教学前机构和特教班。“小桔灯”特色教育机构,由于人员少、经费不足,仅实现送教上门30人,城乡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无“门”。县级残疾人职业培训以卫东职业技术学校为主,以就业培训中心为辅,去年共培训残疾人4期600人次,不足可就业残疾人人数的6%。

 

    四是支持鼓励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政策不多。相关职能部门没有出台支持鼓励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政策,甚至已有的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残疾人就业创业环境不优。对于残疾人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困难、矛盾,支持解决的力度不够,措施不多,制约了残疾人就业创业发展。

 

    二、影响和制约英山残疾人教育与就业的主要问题

 

    (一)从意识形态角度看,陈旧观念制约残疾人教育和就业发展。一是家庭陈旧观念制约。部分家庭,把“残疾”与“残废”等同,认为人残疾了,便无多大作用,不送残疾子女读书,更不愿意送到相关部门参加就业教育和培训。一些残疾人自卑心理较重,不愿迈出家门,不愿走进校门,不敢尝试就业。二是企业区别对待制约。一些企业认为残疾人有损企业形象,残疾人代表低效率重负担,不愿录用残疾人。部分企业录用残疾人,出发点是享受税费减免优惠政策,不给残疾人公平上岗就业机会。还有一部分企业出于社会责任,录用少量残疾人,但依然存在歧视观念,不愿意办理规定保险,不能同工同酬。三是社会观念滞后制约。相关职能部门对残疾人目前还处于消极养护阶段,认为安排他们享受好低保五保,维持好他们的最低生活需求就行。社会对残疾人群体从过去消极的养护,到新时期、新常态下积极的扶助观念还有待转变,相关职能部门“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关系还有待理顺。

 

    (二)从全局服务角度看,服务体系制约残疾人教育和就业发展。一是组织机构建设不健全制约。残联基层组织缺乏残疾人服务、护理、援助的专业人才,人员和技术力量的不足,导致残疾人服务工作无法全面、及时、准确落实。二是教育及培训体系短板制约。相关部门除了按照上级要求完成“规定工作”,其他残疾人急需的、易于操作的、适合家庭作业的项目培训得不到及时补位。三是康复服务体系不完善制约。我县残疾人群体得到及时康复救治的人数十分有限,大部分未得到康复训练和治疗的残疾人因躯体残疾限制无法走出家庭,一些精神残疾患者甚至走向极端,给社会带来严重隐患,就业更无从谈起。

 

    (三)从全社会角度看,扶残助残氛围不浓制约残疾人教育和就业发展。一是社会上歧视、忽略残疾人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单位一般性岗位招工也以身高、相貌为招聘门槛,同等条件下把残疾人拒之门外。二是部分单位法制观念淡薄。对于我省规定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按1.5%的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否则必须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鄂财综规〔2012〕5号),仍有不少单位缺乏正确认识,顾虑较多,既不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又不缴纳就业保障金,甚至个别单位钻政策空子,接收一两个残疾人,每月只发给少量的生活费,以此规避缴纳就业保障金。三是渠道窄岗位少影响就业。我县残疾人就业主要分布于企事业单位、部分工业企业,主要从事的岗位是门卫、清洁员、交通协管员、门前四包管理员,残疾人就业渠道窄岗位少现象较为严重。四是福利待遇过低影响就业。从调研反馈的信息来看,我县残疾人平均每人月工资500元左右,五险一金基本无保障。低廉的待遇,严重挫伤了残疾人就业者的积极性。

 

    (四)从客观条件角度看,经费投入不足制约残疾人教育和就业发展。一是经济条件限制残疾人教育。大部分残疾人家庭非常困难,尤其是农村,日常收入维持家人生计已捉襟见肘,还要千方百计筹钱为子女康复治疗,面对残疾人本就特殊的教育需求,可谓望“洋”兴叹。二是师资队伍薄弱限制残疾人教育。我县特教科班出身的教师不到5人,主要任教于特教学校,生活教养老师还处于空白状态,特教师资队伍十分薄弱。三是就业信息平台稀缺制约残疾人就业。我县残疾人就业主要通过残联、就业局以及亲朋好友牵线塔桥来实现,残疾人网上自助择业信息平台稀缺,就业局虽然建有公共就业信息化平台,但由于基础信息缺失,没有开设残疾人就业信息专栏。

 

    三、解决我县残疾人教育与就业的建议

 

    接受教育是残疾人的基本权利。就业创业是残疾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认真贯彻实施与残疾人事业相关的法规、政策,促进残疾人教育和就业创业,对推动我县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多策并举,构建全社会关爱体系

 

    一是强化政府引导。大力营造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理解、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减轻社会上对残疾人的歧视与偏见,在全社会唱响关心关爱残疾人的主旋律。首先,深入宣传《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等法律法规,在全社会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中加强残疾人法规政策学习教育,增强依法发展残疾人事业的自觉性。其二,大力营造扶残助残的良好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对残疾人工作的宣传力度。把弘扬扶残助残和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引领民众崇德向善,为我县社会进步凝聚正能量。其三,精心培育选树残疾人自强模范、道德模范、创业典型,引导广大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提振精气神。

 

    二是扩大民间参与。广泛开展“关爱残疾人志愿服务”进社区、进村垸、进工厂、进校园、进家庭活动,精心培育活动品牌,进一步提高公众对“关爱残疾人志愿服务活动”的认知度。积极鼓励民间成立“残疾人志愿者服务队”,让志愿服务弥补政策“死角”和资源“短板”。促进“小桔灯”送教上门等社会服务援助机构与政府部门进行项目衔接,使其不断做大做强,快速成为推动我县残疾少年儿童教育的重要力量。

 

    三是兜住保障底线。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完善残疾人专项特惠制度,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完善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和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救助制度,重点加快建立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和贫困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补贴制度,“兜住底”,保住残疾人最基本需求底线。健全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尽快对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托养、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维权等事关残疾人切身生活需求作出制度性安排,补上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

 

    (二)多元服务,提高残疾人自身素质

 

    教育是提高残疾人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就业的先决条件,无论残疾与否。残疾人拥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实现自食其力,和健全人一样参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必须要采取多渠道、多投入、多措施推进我县残疾人教育工作。

 

    一是部门合力解决上学难。县残联、财政、教育、宣传、卫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共识,将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一个不漏地纳入“两免一补”对象,在教育设施(如桌、凳)等方面给予特殊配制,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法》规定,积极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确保他们正常入学。对于由于家庭条件、地理位置原因不能上学的适龄儿童,政府要加大扶持和补助力度,并在有条件的普通学校设置残疾学生教学站点或特教班。对不能随班就读的适龄儿童,特教学校要进行收纳,加固整修县特教学校原老教学楼(属二级危房),增加经费投入,扩大办学规模。在师资配备方面,在留住现有优质特教老师的同时,通过湖北公务员招录考试和湖北省农村义务教师招录平台招录补充特教老师专业队伍,从物质和待遇上出台政策鼓励普校教师转岗特效教学。加大残疾儿童家长的培训力度,指导家长对残疾人子女进行学前培智。

 

    二是搭建平台加强技能培训。缺少技术是残疾人就业的一个难点。县劳动就业部门要放宽视野,扩大培训面,丰富培训内容,创新残疾人培训方式方法,对残疾人进行“量体裁衣”,进行诸如会计、摄影、家政服务、建筑施工、驾驶操作、文秘写作、计算机操作、英山传统工艺品制作等技能的培训,培训考试合格后,相关部门颁发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便于就业。必要且条件许可时,县残联可自主创办“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把就业、教育、康复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就业教育服务链。

 

    (三)多方联动,拓宽残疾人就业领域和渠道

 

    在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残疾人就业的保护、扶持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构建新型就业机制,集中就业、个体就业、分散按比例就业三措并举,齐头并进,推动我县残疾人就业工作。

 

    一是大力拓宽残疾人就业信息渠道。建立残疾人求学就业服务网络,与教育部门及劳动力市场信息对接,为残疾人提供就业登记、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和权益保护等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

 

    二是努力扩大残疾人就业安置面。在企业中宣传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动员企业提供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并在工作福利待遇、工作环境、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保障。以征收“就业保障金”为杠杆,扩大按比例就业面。严格执行各单位按1.5%的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未执行的要依法征收“就业保障金”,为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吸纳残疾人就业起到鼓励和导向作用。扶持发展福利企业,推进残疾人集中安置就业容量。县残联、社区和相关部门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合资或独资创办福利企业。政府运用“就业保障金”进行原始资本注入,开办一些适销对路的适合手工操作的企业。

 

    三是竭力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要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贯彻到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行动中,建立残疾人就业创业服务网络,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为城乡残疾人提供均等化全程就业服务,开展就业培训、能力评估、就业登记、就业介绍等系列化服务工作。政府要落实优惠政策,开通“绿色通道”,对残疾人自主创业的,要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实行办事优先,办理优待,特事特办,促进我县残疾人就业创业健康发展。

 

(英山县政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