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十堰市郧阳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2015-11-09 15:41:20  
字体大小:【

 

 

    近年来,郧阳区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坚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坚持以产业调整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着力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为进一步促进全区农业特色产业健康、持续、高效发展,区政协成立了专题调研组,对我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发展现状

 

    二、存在的问题

 

    1、规模不够。受地块条块分割、自然经济盛行、土地分散承包、缺乏正确指导等诸多因素影响,相对集中成片基地较少,属零星分散种植较多,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既不利于技术人员集中进行指导,也不利于综合利用水、电、路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又不便于集中搞好销售工作。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起步较晚,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还没有国家级龙头企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未能形成企业集群,与丰富的农业资源潜力极不相称。  

 

     2、管理粗放。由于在种植上缺乏“良种”、在管理上缺乏“良法”、在技术上缺乏“良农”,在经营上缺乏“能人”,农业经营从基地建设到日常管理,从生产加工到市场营销,全程处于粗放状态。产业基地建设密度大,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电路网等配套不到位,真正达到示范园标准的不多。如:蔬菜基地土壤肥力差,蓄水集水、渠道管网等水利设施不配套、不实用,机械化生产能力较低,部分新建基地项目资金投入不足,多数农民收入不高。基地管理的粗放带来本地企业收购原材料出现困难。

 

    3、产品低端。一是原料品质低端。农户普遍存在短期逐利行为,逢俏撵、逢疲丢,不尊重科学,不按技术标准实施,要么乱施化肥、农药,要么不按要求采收、追赶市场收获,导致产品不合规格、等级低下,可加工价值低。二是加工技术低端。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处在起步阶段,注意力还集中在建成达产上,没有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加工设备更新、加工技术升级上。如蔬菜加工主要是以“过坛”、“过池”加工为主,加工的产品比较初级、单一。三是市场定位低端。大多数企业打造品牌、开拓市场、推销产品都还主要以传统方式为主,强调以规模占领市场,真正在市场上有地位、有影响的中高档产品并不多。如:茶叶主要以绿茶为主,产品结构单一,红茶、黑茶、白茶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产品,市场竞争力不高。

 

    4、人才短缺。一方面,缺劳力。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务工经济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直接导致了农村大量土地撂荒和产业建设用工荒。如:大量蔬菜种植技术熟练的菜农因移民外迁、转业和转产,使得蔬菜产业用工成本不断攀升;核桃产业因缺少青壮劳力而造成大量管护工作跟不上;茶叶产业因请工难,直接推高了采茶成本。部分面积大的茶园不能及时采摘,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缺人才。缺乏种植能手、养殖大户、经营能人、流通大户等紧缺性实用技术人才。

 

    5、营销乏力。一是订单合同履约意识不强。很多地方忽视市场销路问题,农户和龙头企业利益连结不够紧密,当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时,部分农户为了眼前利益,直接将农产品转向市场,造成企业利益受损;当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价时,有的龙头企业又任意压价,出现“贱卖伤农”现象。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作用发挥有限。全区300多家合作社,实际运转的不到一半,真正实现运行顺畅、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的不到30%。三是产品市场定位不清晰,导致产品导向失误。如茶叶以生产名茶为主,真正适销对路、大众消费的中低档茶叶有需求却无产量。四是营销理念比较落后。过分依赖于进商超、布网点、上货架等传统手段,还没有像郧西涧池那样的“淘宝村”、山西“乐村淘”那样的“互联网+”销售电商平台,全区入驻淘宝“十堰馆”的商家屈指可数。五是品牌不够响亮。我区农产品大多数属于初级产品,竞争能力弱、附加值低,缺乏省级以上知名品牌和商标,市场认知度低,全区只有十堰渝川公司一个央视上榜品牌。

 

    6、链条太短。多数农产品企业缺乏产品自主开发能力,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应用程度低,生产加工停留在原产品或初级产品,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比如我区的柑橘产业至今没有本地加工和销售企业支持,导致第一产业不能“接二连三”发展。

 

    7、投入不够。受政策限制,产业建设所需资金和投入比例形成了结构性短缺。如:木瓜、核桃产业充分利用了国家政策项目支持,基本解决了前期的基地建设投入资金,而后续基地管护、产品开发资金投入却无着落。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受起步晚、融资渠道窄、农产品收购季节性强等不利因素影响,造成75%的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全区融资困难的企业达80%以上。

 

    三、对策及建议

 

    1、抓基地建设,奠定发展基础。一是优化布局。按照“依托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模发展”的原则,依托各乡镇产业发展基础,坚持建管并重,分年度新建改造产业基地,着力打造柑桔、蔬菜、茶叶、中药材、畜牧业、木瓜、核桃等七大核心板块基地建设,在全区形成“沿江柑桔城边菜,坡上核桃木瓜带,养殖小区点带面,合理布局茶药材”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是加大科技示范园建设。坚持把科技示范园建设作为提高全区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关键来抓,按照全区核心板块基地建设布局,在核心区高标准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通过科技示范园向农民提供科技示范,提升基地建设质量,带动产业化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适应食品安全要求和现代市民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我区生态优势,按照绿色、有机、无公害标准,大力发展生态茶、生态果、生态菜和生态肉,力争把我区建设成为“生态食品之乡”。四是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充分发挥我区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将农业产业建设与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乡村旅游业等紧密结合起来,研究制定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依托城关子胥湖、安阳湖、月亮湖、茶店樱桃沟等优质资源,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扶持建设一批具有郧阳特色的特色产业休闲游体验项目,使特色产业在娱乐和创新中得到更大发展。

 

    2、抓主体培育,带动产业发展。一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农产品加工满园工程”,加快十堰农产品加工园二期、三期工程建设速度,确保“十三五”期间把园区建设成为环境一流、体系配套、技术先进、辐射带动有力的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孵化平台、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生产要素汇集的产业凹地、省重点特色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和鄂西北最大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不断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知名度高、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全区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坚持“以大带小,以小促大”,扶持发展一批中小企业,营造一批“小巨人”,实现企业规模的梯级推进,盘活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存量。支持乡镇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逐步在全区形成以十堰农产品加工工业园为龙头,以谭家湾、城关、柳陂、梅铺、谭山、大柳等乡镇农产品加工园为支撑的集群式农产品加工园区体系,构建与全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业布局。二是大力培育中介组织。以市场为导向,以主导产业或优势产品为基础,积极探索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形式,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国家级和省市级示范社,把我区农民合作组织的数量优势变为质量优势。深入探索合作制、股份制等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劳动力等多种要素入股,与龙头企业合作社结成利益共同体进行联合创业,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力度。落实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用地政策,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特色产业发展项目,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客户信用评定范围,对符合条件的进行综合授信,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在同等条件下实行贷款优先等激励措施,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

 

    3、抓品牌打造,提升发展效益。实施品牌兴业战略,大力发展名牌产品,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从大专院校聘请技术顾问进行科技攻关,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加强技改扩大生产能力。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开展农业品牌塑造培育、推介营销和社会宣传,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有文化内涵的农业品牌,提升增值空间。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有效的科技支持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发品种、开拓市场,自主研发市场前景看好的特色品牌和产品,推进产品升级换代,将单一产品品牌扩大到系列产品品牌,实现名牌效益的最大化。

 

    4、抓服务体系,促进产业发展。一是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完善龙头企业联农带农的财政激励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服务,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技术服务的重要载体。突出抓好基层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按照“一村一名技术服务人员”的标准,配齐延伸到村的产业化技术服务人员。充分发挥“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开展将精准扶贫户作为重要对象的农业产业化实用技术、市场信息等知识培训,实现“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围绕特色优势产业重大关键技术,加强农业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的示范、引进、开发和推广,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加快建立教育培训、广泛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产业行动,加快科技进村入户,让农民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二是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建议由政府牵头,以商务局为主,整合相关职能部门的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力量、基层人才资源、农村信息化建设资源,建立区级电商综合服务平台。与阿里巴巴、京东、微信、银行等网络交易平台合作,加快全区农产品走向全省、面向全国。成立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纠纷仲裁委员会和土地、林地流转服务中心,具体负责农村土地林地流转合同纠纷的仲裁和土地林地流转的规范指导工作,在各乡镇、村建立土地、林地流转服务点,搭建土地林地流转三级服务平台,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林地,促进全区产业建设向适度规模方向发展。把发展特色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农户通过合作与联合等方式发展特色种养业,支持农户以土地林地经营权入股农合组织和农业产业化企业,让农民通过产业链增值收益。搭建人才引进综合服务平台,统筹好组织、人社、农业、经信、教育、党校等人才引进及培养资源,从大中专毕业生中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相关职能部门及乡镇,优化科技服务人员结构,提升为农业产业化建设服务的能力。搭建社会融资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建立由政府出一点、企业出一点的融资形式和以土地、林地、产业基地进行抵押的银行贷款形式,拓宽农合组织、家庭农场、产业大户等融资渠道。加大银企对接与合作力度,引导金融部门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5、抓机制创新,保障产业发展。一是建立完善组织保障机制。成立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办公室,负责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和重大扶持政策,实行一名区领导联系一个产业和一个企业,配套一个工作专班抓落实的工作运行机制及产业化重大项目联席调度制度,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组织协调与督办落实。二是建立完善规划引领机制。以“十三五”规划编制为契机,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规划、精准扶贫规划、省市区部门发展规划、生态有机农业发展实施方案等全区综合性规划相衔接,编制全区“十三五”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特色主导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及年度实施方案,增强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体系性和协同性。三是建立完善政策支持机制。制定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在龙头企业培育、物流建设、质量安全监测、品牌打造等方面给予财政、税收、用地等支持。四是建立完善财政激励机制。将农业产业化发展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每年安排3000万元作为奖励和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经费,对品牌创建、龙头企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奖励,激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积极性。五是建立完善社会投入机制。制定出台社会资金、人才、技术等投入农业农村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城市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现代经营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农合组织与超市、互联网等联结,实现龙头企业与中介组织、农户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六是建立完善督办考评机制。坚持把农业产业化发展放在产业发展首位,纳入区委、区政府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强化督办检查,严格考评兑现,为全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保障。

 

    (十堰郧阳区政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