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关于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5-10-15 17:57:47  
字体大小:【


宜昌市夷陵区政协主席  易仁和


    旅游产业作为新常态下拉动内需、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新引擎。但当前在推动乡村游、生态旅发展,打造现代化旅游产业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和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不够清晰


    旅游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增长重要发展方向,产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的规划引导才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针对对围绕相关产业融合整合,跨行业打造大旅游产业必须下力气着墨,但目前各地旅游产业普遍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急需系统性、整体性的超前产业发展规划。


    二、配套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旅游产业发展要求


    1.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考虑旅游业发展不充分。在建设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时,对融合旅游元素考虑不够,在基层路网规划时,对地方旅游资源开发需求考虑不足。突出表现在旅游项目及其周边地区的交通、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预留建设空间不足。


    2. 现有景区基础设施陈旧简陋。多数旅游设施功能还停留在观光游阶段,不能适应现代旅游休闲化、智慧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部分景点设施布置不合理、不完善,功能不配套,设施该展现地方特色的没有展现特色,该体现现代化服务功能的没有体现服务功能,可概括为“该‘土’的没有‘土’下去,该‘洋’的没有‘洋’起来”。


    3. 新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新开发旅游资源大多地处偏远地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水电路网设施薄弱。单一依靠企业自身完成景区内外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资金压力过大且建设机制单一、融资渠道狭窄,容易导致景区建设档次偏低,造成对资源的变相破坏与浪费。


    三、特色旅游产品缺乏,不能适应现代旅游观念变化


    1. 旅游产品缺乏系统整合。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很多文化古迹和已建成旅游点并未结合旅游体系整合,乡村游与景区游发展各自为阵、联动不力,景区与周边乡村游对接不明显,火爆的景区人流转化为乡村游人流相对不足,缺乏对产业的系统性整合。


    2. 旅游产品设计理念陈旧。各地现有旅游产品形态单一化、同质化严重,对新兴旅游理念接受不足、理解不深。特别是乡村游内容重复,大多数停留在基础的农家乐形式,满足于农产品采摘、休闲垂钓、打牌吃饭等模式,缺乏针对目标市场设计开发对应旅游产品的意识。


    3. 旅游产品缺少地方特色。旅游产品对本土文化挖掘不足,缺少用文化底蕴区别旅游产品的意识。旅游商品及纪念品各地普遍雷同,缺少具备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外地游客离开时往往陷入不知带走什么的尴尬境地。


    四、产业发展受到众多因素制约,缺乏有效政策支撑和配套改革措施推进


    1. 旅游产业发展与现有产业布局存在矛盾。现有产业布局在形成时对旅游产业快速发展预计不足,耗能污染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相互矛盾。如采矿业引发的地下水位下降和地质灾害问题,采石业对自然植被和山体的破坏问题,建材、化工、医药、农业养殖等行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等等。


    2. 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人文景观保护存在矛盾。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必然会改变其原始面貌,经常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部分旅游开发项目筑坝蓄水带来的防洪隐患;部分景区基建过程中大规模改造对景区生态环境的破坏;部分文物古迹在旅游商业开发后面临的文物保护压力。


    3. 产业发展趋势与旅游行业管理体制存在矛盾。现代旅游产业发展所呈现的空间泛在化、要素拓展化、服务标准化、产业融合化趋势,对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服务水平、协调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面对新形势下景区内外关系的协调服务、发展乡村游所需要解决的城乡统筹难题、旅游资源开发迫切需要的大量基建投入等问题,作为当前旅游行业主管部门的旅游局越来越难以满足。


    五、人才队伍建设不能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面对新的发展趋势,旅游产业迫切需要大量综合性和专业性人才。一方面区内缺少熟悉产业各个环节且善于整合各专业,能够有序开展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服务等一揽子工程的战略型人才,另一方面急需大量营销、广告、民俗、心理、文学、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的专业性人才。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实地调研和工作中的思考,提出以下几点几点建议:


    一、明确旅游产业战略定位,把旅游产业打造成我区经济支柱性产业


    1.明确旅游产业在产业结构战略转型中的核心地位。围绕建设旅游产业发展合理调整全区产业结构及布局,旅游产业突出全域旅游理念,坚持景区游和乡村游兼重同步发展,通过景区游带动乡村游,通过城乡统筹建设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最终实现旅游产业发展带动现代农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2.明确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以旅游效益提升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城乡统筹为抓手,围绕旅游品牌、线路、产品,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加快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特别是文化产业之间的充分融合,促进产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3.加快出台产业扶持保障政策。推出综合性配套政策支持产业发展,加强旅游与现代服务业等相关行业政策间的衔接协调,加快制定有利于拉动消费、鼓励旅游、扩大旅游市场的发展政策。在旅游项目审批、手续申报、土地使用、环保支持、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给予支持和帮助。在适当时候可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陈旧设施改造升级,加大对产业支持力度。


    二、科学制定全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配套完善整体推进措施


    1. 挖掘旅游文化底蕴,突出旅游文化核心。开展旅游资源普查,深度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强化文旅结合、文景结合,将地方民居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资源融入旅游产品开发,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打造文化旅游,使旅游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


    2. 实施全域化旅游,坚持差异化布局。围绕“全域旅游”概念,打造“观光游”、“体验游”、“互动游”、“休闲游”等特色板块,合理构筑旅游空间布局。通过沿各旅游交通干线及其连接线串连旅游资源,打造城郊远足、民宿体验、生态绿色、避暑养生等特色旅游经济带,形成以坝区风光、高峡平湖为特色的坝区游经济带。逐步建成一个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运行畅通,各景区和旅游点有机连接的旅游线路和网络。


    3. 提升行业规范化水平,推动旅游标准化建设。建立公开透明的行业准入程序,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在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通过兼并重组形成一批运作规范、管理先进、服务优质的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集团。不断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旅游诚信体系、服务体系、安全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旅游要素标准化水平,推动旅游产业向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4.加强行业监管,推动资源合理利用。加快制定旅游市场监管、资源保护、从业规范等专项法规,合理开发利用有限资源。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不可再生性,注重生态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利用。对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旅游建设项目,有关部门应优先列入重点建设项目,对当前难以开发或开发后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旅游项目,有关部门应坚决避免开发。


     5.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建立并强化旅游发展委员会职能,通过委员会统筹跨部门、跨产业各项事务,领导和指导旅游产业发展,协调解决发展中重大问题的职能。合理调整景区周边行政区划,提高景区管委会协调服务能力,降低景区行政管理成本,确保景区和谐稳定。探索景区开发模式创新,鼓励通过收购、参股、承包、租赁等形式实现产权多元化,鼓励将土地山林经营权以村集体名义入股,在减轻企业投入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减少企地矛盾的发生。


    三、打造精品,统筹好城乡发展,统筹好景区游和乡村游协调发展


    1. 围绕现代旅游理念,做精做细旅游品牌。通过整合特色乡村旅游资源和产品,突出特定主题,打造旅游品牌。促进旅游资源与文化体验、休闲度假、观光游览、商务会展等旅游产品有机融合,开发中高端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产品档次水平,促使品牌体系进一步完善。


    2. 细分目标市场,打造精品旅游目的地。针对游客市场,重点打造旅游观光目的地,如将城区周边乡镇打造成为城郊休闲及特色农业体验目的地,针对市区及周边县市市场;将山区乡镇打造成为原生态及健康养生目的地,针对自驾游、背包游等自助旅游人群市场。


    3. 景区游与乡村游两轮驱动,互为补充。以景区游为核心,乡村游为补充,实现“景区游提档升级,乡村游适度优化”。加速推进重点景区建设,加快制定乡村游发展建设标准,促进景区观光游与乡村生态休闲游有机对接。通过精品景区、特色乡村游优势内容互补,吸引观光游客重返地方进行深度游,实现景区游与乡村游共赢。


    四、加快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为旅游产业的提档升级奠定基础条件


    1. 加大水电路网配套建设力度。加强主要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新改扩建,开通直达旅游景区公共交通线路。进一步完善景区点和旅游公路沿线的供水、供电基础设施及通讯基站配置,确保景区水电及通讯通畅。


    2. 加大旅游要素配套建设力度。完善城区、乡镇和景区的旅游服务区、观景节点等配套设施建设,统一设立旅游线路及景区标示标牌,加大旅游特色商品开发投入。针对重点景区和自助游热门景点,重新规划布局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旅游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加快陈旧旅游设施的提档升级。


    3. 推动“互联网+旅游”加快发展。加快景区网络全覆盖,为“互联网+旅游”发展创造基础。推动网络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推动互联网和旅游行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智慧景区、智慧旅游。如利用公共信息平台及时发布旅游讯息,推介旅游产品;应用在线商业模式,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网上咨询和预订服务;开发利用移动网络实现景区网络互通、资源共享、信息互动。


    五、建立完善人才培育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依托大专院校及旅游企业,政企学共同打造旅游人才培育体系。一是与院校合作,开展专业人才定向培养,扩大专业人才规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设立旅游产业发展智库。二是发挥景区、旅游企业人才培育作用,加快各类旅游人才的培养培育培训的步伐。三是加强旅游主管部门的能力建设,从人、财、物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努力塑造一支思想开拓、素质过硬、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的旅游产业建设和管理的高端人才队伍。


    六、宣传推介与营造氛围相结合,着力提升夷陵旅游市场影响力


    1. 加强优质资源推介,积极宣传旅游形象。以知名景区为名片,依托主流媒体、专题网站、公共平台、旅游博览会等媒介,充分发挥民间宣传力量,通过举办活动、广告营销、渠道推介等手段,强化旅游资源和旅游形象宣传,进一步提高优质旅游资源知名度。


    2. 增强全域旅游意识,着力营造区内旅游氛围。在主要交通路口、景区周边、城区及主要游客集散场所,提供免费夷陵旅游地图,加大景区推介力度;提升普通民众对区内旅游资源、旅游信息的了解度,形成人人是导游、处处可旅游的良好旅游环境;将柑橘节、油菜花节、百合花节、茶艺节等地方特色活动固定化、周期化,进一步丰富游客体验;提倡文明旅游、引导文明出游、争做文明游客、建设文明景区,推进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