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在江夏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位居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前列。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也越来越突出,如何根据环境承载条件,进行科学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充分发挥江夏独特的山、水资源,实现区委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先导,构建生态江夏”的发展目标,从提高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考虑,应该更加关注绿色、红色和特色资源。
一、江夏的地理和资源优势情况
(一)地理环境:江夏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素有“楚天首县”之誉,地域广阔,城乡兼备,具有得天独厚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居中的地缘优势。地处九省通衢的武汉市南大门,1+8城市圈的重要节点,东接鄂州,南通咸宁,西临长江,北连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 “武汉.中国光谷”规划区域大部分就在其境内。区位优势突出,交通极其便利,京广铁路、107国道纵贯南北,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武咸城际铁路七月底交付使用,各等级公路网络遍布全区。境内有大小山体118座,大小湖泊136处。220万亩耕地、水面和山林,人均资源占有量居全市之首。
(二)绿色资源:大花山古桩盆景争奇斗艳;107国道两旁50公里的苗木花卉长廊繁花似锦。 江夏区在开发“四荒”资源上,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与产出率为核心,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果茶苗四大产业,初步形成了以107国道为轴线的11万亩苗木花卉产业基地,以南部老区为主体的14万亩杉木丰产林基地,以乌龙泉为中心的7万亩绿色水果基地,以梁子湖岸线为纽带的2.5万亩有机绿茶基地的“一线三片”四大产业化生产格局。在新农村建设上,以小果园、小片林、小苗圃、小景园为特色的林业庭院经济型、环湾产业型、生态休闲型、农家乐旅游型四种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模式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充分认可。全区森林总面积达60.83万亩,初步形成了以青龙山、八分山、龙泉山、大花山、天子山、淮山,斧头湖、梁子湖、上涉湖、鲁湖为主要框架的“六山四水”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
(三)红色资源:江夏区历史悠久,1912年为纪念辛亥革命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寓“因武而昌”之意。位于江夏天子山脚下的保福和梁子湖畔的舒安,被誉为“白区红色之乡”,这里在抗战时期,有着一段血与火谱就的光辉历史。著名抗战将领项英就诞生于这块红土地上,他在国家遭受日寇蹂躏的危难时刻,受党重托,和叶挺将军一起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支重要武装——新四军,立下赫赫功勋。抗战爆发后,新四军第五师所领导的粤汉挺进支队和咸武鄂抗日总队在这里建立了咸(宁)武(昌)鄂(城)抗日根据地,并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随着抗日局面的打开,中央咸武鄂工委、咸武鄂政务委员会和咸武鄂军事指挥部亦在这里成立。这里还是新四军第五师重要的后勤基地之一。八年抗战,舒安和保福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区委书记艾凤林等900余儿女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拼搏,牺牲人数占武昌县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五。撤县立区至今,江夏区还树立着三座临风不屈的纪念碑:金口中山舰纪念碑、贺胜桥北伐纪念碑和保福天子山革命纪念碑。
(四)特色资源:这里物产丰富,梁子湖、汤逊湖等湖泊盛产鱼虾蟹鳖,牛山湖有驰名中外的武昌鱼。株山茶醇、碧荷千池,“梁湖”牌绿茶和“藠头”等农产品远销东南亚,此外,五里界粉蒸肉、豹澥百花菜、金口风干鱼、龙泉豆腐丸子、湖泗合菜面和法泗三嫂子香辣黄剁椒都独具风味。这里矿藏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16个品种,尤其是白云石、石英石、石膏、膨润土等矿体分布广,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
(五)人文资源:江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灿烂的文化遗产。有刚直不阿的明代兵部尚书熊廷弼;有七代人传承一门艺术的谭鑫培祖居;有铸就中国海军舰魂的“中山舰”;有誉为“江南紫禁城”的龙泉山风景区;有云集千古风流人物的赤壁古战场;有光耀海内外的黄氏宗祠, “天下黄姓出江夏,一举成名天下知”;有充满神奇色彩的冰川期遗迹白云洞;有风景秀丽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有乾隆年间种树至今形成的桃花缤纷、道桥纵横的大花岭;有展示民族风情的华泰山庄、民族文化村;有代表都市农业发展特征的农业生态观光园;有至少已经留传有200年的喇叭锣全套工天曲谱,民间舞蹈“凤凰灯”的凤凰等;有湖泗的民间文学“鄂南哭嫁歌”、金口的民间文学、民间歌谣“窑工歌”和民俗信仰类的“出寨”等。此外,还有古文化遗址、古城址、古窑址、古墓葬、石窟、古树、化石地点及近现代革命文物点多达700余处,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00余处,包括土地堂的汉代五谷城遗址、贺站元代南桥,以及贺胜桥北伐阵亡将士陵园。
二、充分认识挖掘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挖绿色、红色和特色资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对创建“两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还能将以林木花卉、红色旅游和文化品牌为纽带,就能借此搭建海内外经济文化融合和交流发展的平台,加强江夏同港澳台及海外的广泛联系,带动江夏农业和旅游业等的发展。可是,随着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许多环境问题日益凸现,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矿产资源无序开采,填湖现象时有发生,湿地保护没有科学规划,一些环境和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环境,把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工作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
三、具体建议和对策
(一)加大扶持力度。江夏区委、区政府应尽早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编制文物保护规划、生态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等,安排专项资金扶持相关产业发展,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加大投入。各金融部门要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并依托农林部门、科研院所等力量,提供生产、科研、市场流通等全方位服务。应用发展的眼光适度超前看问题,就当前而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快土地整理、公用工程配套建设进度,合理进行园区布局。完善资源区内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筑巢引凤。
(二)加大服务力度。江夏区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充分利用和进一步挖掘江夏区的特色和优势,做好包装和推介,积极举办项目推介会,不断提高我区的知名度和公认度。在动工新建景观路、寺庙、风景区、多功能停车场等一系列旅游基础设施工程的同时,引进星级旅游餐饮项目,进一步改善和提升资源区域内配套服务功能。
(三)加大宣传力度。应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区建设的宣传,转变传统观念,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生态环境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贯彻“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加强文物保护,整合旅游资源,着力打造红色、龙泉文化、湖泊生态、森林休闲、宗教、都市和乡村休闲七大旅游精品。要积极向上争取,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抓住重点,制定更为灵活有效的政策,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还应将农业观光和红色旅游与和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列入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团工会组织的科技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序列。
(四)加大保护力度。应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和建设标准,逐步实现基础设施区域共享,增强辐射力和聚集效应。加强我区“五湖一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优先保护天然植被,重视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合理布局建设用地、住宅用地、农业用地和生态林用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提高我区绿化率。切实加强对湿地科学规划与保护工作,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和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并重,控制不合理的自然资源开发活动。
(武汉市江夏区政协 涂亚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