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关于推进我省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2014-09-15 00:59:24  
字体大小:【

 

民建湖北省委员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其所需的新观念、新风尚要依靠乡风文明来实现,所需的人文精神、创业精神要依靠乡风文明来培育,所需的舆论氛围、社会环境要依靠乡风文明来营造,所以乡风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当前我省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与需求存在距离。一是大部分基层文化单位的硬件设施老化陈旧。二是农村缺乏相对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且设施设备不足,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三是乡镇文化专业人才缺乏。大部分乡镇文化站有站无人,由于缺乏有力的组织和有效的机制,农村文化活动无声无息,农村文化市场十分萧条,有些农民自发组织的业余文艺演出队缺乏科学筹划和专业指导,更缺乏经费保障。

    2、农村社会风气缺乏强有力的正确引导。一是部分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产生错位,特别是部分青年农民的艰苦奋斗精神、勤劳致富思想、守法经营美德比上一辈有所弱化。二是大操大办现象比较普遍。烧周年、过生日、满月、上梁、参军、乔迁,甚至是七大姑、八大姨家里有事等等都要请客收礼。给死者陪葬也是五花八门,纸扎的“别墅”、“宝马车”、“高清彩电”已不新鲜,扎“纸人”送到阴间“三陪”的也时有出现。三是“厚葬薄养”现象比较普遍。老龄农民丧失劳动能力后,生活质量普遍不高,更谈不上精神上的慰藉了。

    3、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农村不够。一是对外来思想全盘接受。农民外出打工,在带回经济收入和新观念、新思想同时,也带回诸如黄赌毒邪、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糟粕,农民很难辨别其善恶美丑,照单全收,导致思想日益复杂。二是封建传统思想还有一定市场,传统美德与封建迷信相互混淆。抽签、算命、求神、问卦等迷信活动和重男轻女、不孝敬老人等落后思想此起彼伏。三是宗族势力、地方势力—村霸、社霸在个别地区时隐时现,一些农民陷入其中,推波助澜,甚至引发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四是农村卫生状况较差。由于生活习惯以及公共设施的不配套,目前农村脏乱差现象与现代文明要求形成鲜明的反差。

    4、农村保障机制不够完善,贫困人口影响乡风文明。政府现有社会低保体系以及有关部门各类相关活动和载体覆盖面有限,在农村的覆盖率很低。相对于广大贫困弱势群体,只是杯水车薪,救急救不了穷。农村一些孤、老、弱、病、残、贫等弱势群体的处境一时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有贫困就很难有真正的文明。

    二、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问题的成因分析
    1、一些基层干部认识上有偏差。当前,一些镇村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期性、重要性以及丰富的内涵认识不足,认为“乡风文明”建设属上层建筑的范畴,是软的、虚的,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不易立竿见影,而忽视了建设“乡风文明”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不是很足。有的还错误地认为经济发展了,乡风自然会文明。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有效的针对措施。

    2、宣传教育手段单一。当前农村教育组织形式上统一集中的模式较难形成,客观上给农民思想教育带来难度。宣传方式因循守旧,一般只采用发资料、开会、张贴标语口号等方式传递信息,农民群众只能被动接受,缺乏生机与活力。

    3、资金投入不到位。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镇村级财力普遍困难,难以安排出资金用于精神文明的硬件设施建设。乡镇领导的主要精力花在了“保运转”上,加之由于“公众事业公众办”的筹资机制和方法还不完善,造成对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投入普遍不足。

    4、农村社会治安影响乡风。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状况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一些婚姻纠纷,村务管理纠纷,承包、赔偿纠纷,破坏水利电力通信设施等影响农村社会治安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多,对乡风文明建设产生了极大的负面作用。

    三、推进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培育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
    1、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内容,组织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发展观。要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重点内容,在农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引导农民提高鉴别是非、美丑、荣耻的能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占领农村思想阵地。建议组建一支常年下基层向农民传播新知识的宣讲团。

    2、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从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学、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战略高度,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要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切实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3、提高农民的技能素质。要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新机制。通过职业在校培训、开办农民夜校、科学种养实地辅导等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逐步使青壮年农民都能掌握一两门农业实用技术或职业技能,促进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进而向智能型转变。

    4、提高农村领头人的素质。要加强村“两委”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对农村的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和不文明行为敢抓、敢管、敢于负责任的干部,要大力表彰,在农村努力营造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的浓厚氛围。建议每年对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进行一次轮训。还应有计划地选派村党支部书记到发达地区学习锻炼,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以培养农村发展的领头人。

    (二)着眼着力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
    1、应着眼着力于乡村物质文明实践。物质资料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应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基础,真正实现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积极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力发展生产,切实加强物质文明建设,认真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使民众得实惠、生活富足,为乡风文明建设创造最为有利的前提基础。

    2、应着眼着力于基层民主政治实践。基层民主政治与乡风文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和支持。应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其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应健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全面推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用良好的政风引领乡风的文明。

    3、应着眼着力于广大民众道德实践。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众,以提高民众文明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为目标,以服务民众、服务发展为主题,以各种群众性创建活动为载体,以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主要内容,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从具体事情和行为抓起,从家庭等乡村“细胞”抓起,使民众在道德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成为有知识、有理想、有良心、有爱心、有正气、有正义、有原则、有力量、有作为的人。

    (三)建立和完善乡风文明建设的机制
    1、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乡风文明建设组织运行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领导,明确责任,落实到人,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加实效。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党支部、村委会的建设,使之成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同时要发挥群众组织作用,解决好合力抓的问题。充分发挥村委会、民兵、妇联、共青团组织以及其他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形成村党支部领导下各基层组织协调运行的民主管理新体制。

    2、完善设施,建立和完善乡风文明建设投入保障机制。活动阵地是乡风文明的基础。要以农村文化中心建设为突破口,坚持政府扶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以阵地为依托,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的创建积极性,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3、强化载体,建立和完善乡风文明建设长效管理机制。运用多种形式,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吸引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载体的设计,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要能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带来实惠,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素质,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要把创建活动与为群众办实事相结合,让群众看得见成果摸得着实惠,使乡风文明在农村扎根。

    4、培树典型,建立和完善乡风文明建设激励推动机制。搞好试点,培养典型,发挥榜样带动作用,及时挖掘和总结创建工作中的经验做法,指导和推进全局工作,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质量的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