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加大汉江中上游地区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支持力度的建议

2014-09-15 00:59:14  
字体大小:【

 

湖北省工商联


    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湖北汉江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新的变化。目前,我省汉江沿线各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稳定,主要经济指标逐年上升,虽然GDP中对生态环境建设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但还是在不断提高标准;汉江中上游区域内自然环境和气候特征明显,不可抗力造成的自然灾害频发;森林生态和湿地生态系统所占面积比重适中,植被覆盖指数偏低,林业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区域内水网稠密,水域面积大,水环境条件十分优越,水土流失治理情况良好,还需加大力度;土地退化程度较轻,石漠化、荒漠化治理难度大;大气环境指数优良,水质保持良好;地质灾害区域广、预防难度大。综合评价生态环境质量为总体良好、局部一般。鉴于此,我省应立足长远、放眼未来,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加大汉江中上游地区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支持力度,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汉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
    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着汉江对湖北发展的重要意义。汉江中上游沿岸市县,特别是十堰北三县在保障水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容量之间的突出矛盾。丹江口水库一期、二期工程先后淹没十堰540平方公里土地,搬迁移民46万人,2000多万亩林地遭到破坏,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的70%,锐减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32%,加剧了国土资源、基础设施,尤其是耕地资源的奇缺、脆弱。

    二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功能脆弱的突出矛盾。汉江中上游地区由于山地生态特征,水土流失面积大,年流失土壤2亿吨以上,相当于60万亩耕地的耕层土量。同时石漠化、荒漠化日趋加重。地质灾害隐患大,持续干旱、低温冻害、暴雨、冰雹等极端气候加剧,城镇防污基础设施薄弱,建设资金缺口大。

    三是生态环境保护与面源污染治理的突出矛盾。汉江中上游地区农村每年人与畜禽粪便排放、生活垃圾排放大多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加剧了丹江口库区水质富营养化。化肥和农药施用也呈逐年增加之势,进一步加大了农业面源污染,重点工业污染源仍然存在。

    四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为保水质,汉江中上游各市县关停污染企业,速减“污染的GDP”,仅十堰年至少减少市、县财政收入1.4亿元,另外企业迁建停产、调水减少发电收入、生态移民、污水处理厂建设,加重经济发展负担。

    二、汉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思路
    通过对照发达地区的江河湖区的发展经验,总结成功模式,我们认为,汉江中上游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思路主要有: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发展与保护并重、开发与治理同行的基本原则。建立产业与自然资源合理开发、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树立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并举、环保优先、防治优先的理念。

    二是加大流域的开放深度和开发力度。通过在区域内建设发达的铁路、水路和公路运输体系,广泛地与外界进行交流与合作。着力推进生态交通运输系统建议,改善通往河南、陕西毗邻县市的交通条件,优化流域内的生态基础环境。

    三是基于优势资源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地选择重点产业。依托江湖山色开发生态旅游业,面向武汉城市圈实行产业“补链”,结合当地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产业优化选择。

    四是设置综合管理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制度。通过多种途径争取国家进一步重视和支持,逐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同时,要发挥地方政府的主观能动性,先行探索建立市级、县级层面的领导主抓、部门协作机制,为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做好体制机制准备。

    五是构筑生态城市群,充分发挥辐射和集聚作用。支持汉江中上游地区构筑城市群或城镇群,充分发挥经济区域、中心城镇的人力资源、经济竞争力,形成生态经济带新的增长极和创新极。

    六是加强地区间的经济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破地域限制,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以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为主体实现“双赢”,能有效地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区域共同发展。

    三、汉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建议
    引导全社会转变观念,倡导绿色GDP发展理念,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体现生态合理的行政管理与决策方法,在机关干部中实行“绿色考评”,在市民中倡导“绿色消费”。

    一是立足区域环境承载力,制定系统全面的发展规划。建议沿线市县联合行动,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国务院《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以省统筹为主,邀请国内国际专家编制《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最终争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二是统筹兼顾,做好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好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合作竞争的发展格局。沿线各县市侧重于发展高效农业、林特产品、优质水产品为主体的沿江生态农业及库周山水生态文化旅游业,将汉十高速沿线纳入百万量级汽车产业配套承接区和服装、纺织工业区,将江北二线城镇纳入生态文化旅游、经济林业重点发展区。发展江河生态文化旅游业,优化林特产业布局,发展风电、生物质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以争取生态项目建设为发展引擎。联合汉水流域陕西、湖北、河南省市共同搞好生态建设,要跨流域、跨行政区划进行协作,建立协商对话机制和各方信息平台,比照三峡库区相关政策,抱团向上争取国家支持。注重省域间的相互扩大开放,建立交通相连、产业承接、旅游对流的共赢局面。

    四是参照三峡库区政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呼吁国家进一步加大生态补偿资金投入,进一步实施移土培肥工程。实行国家划拨专项生态补偿资金扶持,从直接受益的京、津、冀、豫四省市征收水生态费用,吸纳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生态保护组织以及民间各界捐赠资金,生态环境损害行为的罚金和部分与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收费等,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作为水源区生态补偿资金保障。

    五是对照国家政策,引进大型生态建设项目。要把上争国家投资、外引客商投资作为重点,着力引进一批生态、环保型的战略项目。重点建好综合治理项目库,进一步搞好论证和包装,更多地争取国家投资。支持泛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加强和拓展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投入渠道,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山水旅游、生态公园等大型山水一体化项目,同时,做到区域一盘棋,统筹考虑,优化布局,实现平台同建、水患同治、交通同网、生态同护、产业同调、能源同享、物流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