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
5月30日、6月28日至7月2日,省政协副主席李宗柏率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专题调研组赴荆州、荆门、襄阳、随州等地对粮油食品工业发展问题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实地考察了有关企业,召开了一个省直有关部门座谈会以及两个部分县市政府分管领导、粮食部门和龙头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通过调研,我们认为,进一步加快我省粮油食品工业发展,打造千亿元粮油食品产业,是提高粮食产业化水平、实现由粮食资源大省向粮食经济强省转变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湖北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我省粮油食品工业成效显著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粮油食品工业,2003年以来每年安排粮油加工项目贴息2000万元,2006年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的意见》,2010年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从而有力推动了全省粮油食品工业发展,使其整体水平跃居全国前列。
1、经济总量和整体水平跃上新台阶。2010年,全省入统粮油食品工业实现总产值1010亿元,居全国第5位;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87亿元,居全国第6位;实现工业增加值259亿元,居全国第2位;实现利润总额25亿元,居全国第8位;全省年大米产量和菜籽油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
2、企业规模和龙头实力实现新超越。2010年,全省大米加工总产能达2977万吨,处理稻谷1646万吨;小麦粉加工企业总产能达496万吨,处理小麦356万吨;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油料处理能力达1134万吨、精炼能力达398万吨,处理油菜籽371万吨。粮油机械制造能力达12万台套,仅次于江苏,其中大米和油脂加工主机设备产量居全国第一。全省日处理原粮1000吨以上的企业达17家。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粮油食品企业达35家,首次出现年销售收入过40亿元的本土企业。福娃集团、国宝桥米集团跻身湖北企业100强。
3、科技创新和精深加工呈现新亮点。2010年,全省粮油食品企业投入科研经费1.24亿元,获得专利159件。全省粮食加工转化率达81%,油料加工转化率达87%,彻底改变了收原粮卖原粮的局面。粮食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如利用碎米生产大米蛋白和葡萄糖,利用米糠和油脚生产生物柴油,开发营养保健粥、米乳、米饼和各种各样食品等。加工技术水平大幅提升,一批企业实现了全过程自动化生产。国宝桥米集团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推荐为全国同行业唯一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企业。
4、基地建设和农企联合再添新模式。通过“公司+中介+基地+科技+农户”模式,有力推进了优质粮源基地建设。截至2010年底,全省优质粮油原料基地达1900万亩。各地依托龙头企业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施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通过提升粮油产品转化增值,与农民实行“二次结算”,让农民分享流通与加工环节的收益;通过实行代农储存、代农加工、品种兑换、发展“粮食银行”等形式,既方便了农民生产生活,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5、品牌培植和市场开拓实现新突破。全省粮油食品加工行业打造了2个中国名牌、3个中国驰名商标、45个湖北名牌、58个湖北著名商标。福娃集团、国宝桥米、奥星粮油、威龙食品、广源食品等龙头企业大力实施品牌营销战略,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迅速提升。
二、当前我省粮油食品工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产能过剩与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结构不优的矛盾比较突出,企业整合和水平提升亟需加强。经过近几年快速发展,我省粮油食品工业总体产能过剩,但多数企业规模偏小、布局分散、综合实力不强,缺少在全国有影响并有强大带动能力的行业“航母”。我省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最高也才过40亿元,而全国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有20多家,河南双汇集团年销售收入已达350亿元。同时,受思想认识、企业性质、龙头实力、区域分割及相关费用成本等方面的限制,我省粮油食品企业间整合的力度不大,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日趋严重。
2、科技投入不足,精深加工开发不够,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不少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科技和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初级加工所占比重较大,精深加工明显不足。据了解,我省进入加工企业的原粮85-90%被加工成大米及面粉,精深加工用粮只占10-15%,而且产品以“大路货”为主,品种单一、更新换代慢、特色不突出。
3、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发育不充分。目前我省粮油食品品牌数量多而杂,真正像“福娃”、“国宝桥米”等在市场上叫得响、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不多,食用油、小麦粉、挂面还没有一个中国名牌。同时,粮食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竞争秩序还不够规范,粮食生产、收购、储存、加工、销售等环节缺乏有效的联结机制。
4、经营机制不够完善,农企联系不够紧密。虽然我省龙头企业已建起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但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之间还很不配套。目前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只是一种订单关系,双方履约率都不高。这种不完善的产业化经营机制,造成基地、企业与农民的联系不够紧密,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粮油食品工业向深层次发展。
5、龙头企业优质粮源得不到保障,资金严重不足。近几年,为保障粮食安全,国家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储备政策,对收购的粮食只讲等级,不论粮食品质优劣,不利于发展粮食优质品种,导致龙头企业精深加工所需的优质原料供应不足。加工企业收购的粮食大部分为临时储备粮,粮权归中央,企业难以自行加工销售;加之用粮时必须通过拍卖的方式取得,价格高、费用高,占用资金时间长,经营利润空间小。粮食收购季节性强,时间短,一次占用资金量大,但受资产抵押等条件限制,多数企业得不到足够的贷款,造成粮源不足、开工不足;而且粮食产品物流成本过高,进入超市的成本过高。这些因素都制约了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三、进一步加快我省粮油食品工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省委九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农业强省应该强在粮食和优势农产品生产上、强在农产品加工上,特别是要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做大品牌、做大集团。我省粮油食品工业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做大做强千亿元粮油食品工程,大幅提升我省粮油食品工业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让全国人民吃湖北粮、食湖北油、品湖北味,实现我省由粮食资源大省向粮食经济强省转变,为我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为此,我们建议:
1、积极推进粮油食品企业整合,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策支持、多法并举的原则,鼓励粮油食品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参股、租赁等方式进行整合。要在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政策上扶持企业整合,建议选择襄阳、荆门、荆州等粮油资源富足、加工业比较发达、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先行突破。加快粮食工业园区建设,打造粮食产业集群。引导企业积极寻求大型战略合作伙伴,招商引资,靠大联强,支持具备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加快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针对产能过剩问题,加大分类指导、宏观调控力度,综合运用多种经济方式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有效淘汰落后产能,尤其要严格审核新上项目,从源头上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2、大力实施科技兴粮,进一步提高粮食精深加工转化增值水平。充分发挥湖北农业科技优势,推进科研院所与粮油食品企业开展全方位技术合作,积极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粮食产业技术联盟。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建立研发中心,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科技和财政部门要对粮油食品科技项目给予倾斜,建议每年集中资金安排2-3个粮油精深加工以及粮油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方面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3、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推进企业品牌整合,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把相同行业中具有地域特点、技术手段基本相同或相似的产品,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核心,通过整合和精心培育,实行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经营,打造强势品牌。从目前基础条件较好、有一定规模、产品有一定知名度的面粉、面条、菜籽油、粮食食品加工企业中,每项选择2-3家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明确目标任务,争取三年左右创出中国名牌。
4、统筹农业板块和龙头企业基地建设,积极解决优质粮源问题。建议将农业部门小农水改造、国土部门土地整理、财政部门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与龙头企业优质粮基地建设统筹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种粮大户参与、依法租地、规模种植的土地流转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向种植环节延伸,进一步加大优质粮基地建设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开展优质粮种培育,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和完善订单经营模式,建立健全农企利益联结和合作新机制。
5、健全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保障粮油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省级支农资金安排应对粮油食品企业给予倾斜,建议省政府将粮油加工贷款贴息专项资金在现有每年2000万元的基础上增加至每年4000万元。金融部门对实力强、效益好、信誉度高的粮油食品企业应提高授信额度,放宽抵押担保条件,简化审批手续,适时放贷到位,解决企业收购原料资金不足等问题;在收购旺季,可采取粮油收购封闭贷款的方式,对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支持。相关部门对粮食产品的物流费用和进入超市的费用应给予优惠,进一步减轻粮油食品企业负担。商业部门应将粮油食品企业开办的粮油食品专卖连锁店纳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给予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加快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完善重要的粮食物流节点,使省内粮食流通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功能更加合理。建议完善粮油食品机械出口补贴、退税政策,鼓励支持粮油食品机械出口创汇,提高粮油食品工业的对外开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