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黄石市委员会
农副产品市场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基础。武汉城市圈作为我省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农副产品市场一体化建设,是关系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提条件。武汉城市圈建设以来,城市圈各城市始终把农副产品市场一体化建设作为推进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措施,农副产品市场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以黄石市为例,近年来,按照“统筹规划、多方共建、突出重点、办出特色”的总体要求,黄石市积极推进农副产品市场建设,初步构建了与农业产业化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市场体系,以农贸市场为主体的农副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以质量安全为目标的农副产品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以促进流通为重点的农副产品综合服务机制有效建立。
尽管武汉城市圈农副产品市场一体化建设取得不少进展,但与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相比,与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相比,城市圈农副产品市场建设目前还存在不相适应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流通规模不断扩大与市场体系发展滞后的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市场规模小、组织分散和辐射力不强;“农改超”进度缓慢,区域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层次结构不合理;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没有形成,交易方式创新不够等方面。同时,城市圈农产品流通手段也有待改进,如连锁经营虽有所发展,但往往徒有其表,既无法实现集中管理,也无法实现即时配送。无线互联网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物流技术应用范围也很有限;电子商务的使用也只停留在简单的报文通信功能上,距离零售管理整合、供应链管理等要求还有不小差距。
二是新型业态发展迅速与市场主体活力不足的矛盾突出。目前,城市圈内农产品实体市场以农贸市场为主体,生鲜超市等新型业态发展迅速,但存在二级城市农产品流通体系主体单一的问题。一方面,重国有商业。大多现有批零机构由原流通体制背景下国有商业机构改造而来,流通方式拘于传统,局限于本土农产品的流通,不具备外向流通的现代流通产业特点。另一方面,轻民间流通。民营商企虽有所发展,但力量有限,大多为自发合作组织,虽有农产品异地流通行为,却不具备规模效应。由于缺乏龙头商业企业的带动,商业企业间在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网点布局上存在无序竞争。
三是流通设施不断完善与市场互动互补不够的矛盾突出。通过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我省农村流通基础进一步夯实。城市圈内孝感南大市场、湖北富迪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批现代流通设施为提升整体服务功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地在市场建设上重复布点的情况仍然存在。各城市与武汉的联系基本实现高速化,但相互之间的高速连通大多需绕道武汉,整个城市圈的公路明显缺乏网络功能。公路收费站卡林立,加重了农副产品物流成本。圈内农业信息网络尚未完全互联互通,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不够,缺乏平台支撑。
四是政策环境逐步改善与市场壁垒仍然存在的矛盾突出。近年来,武汉城市圈为推进圈内商贸一体化已出台了相关文件,各地政府也安排了一定的资金用于农村市场和流通网络的建设,并为流通业发展和市场建设实施了许多优惠政策。但是,现有的行政体制下形成的区域市场分割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市场壁垒时隐时现,仍然阻碍着农副产品市场一体化的进程。突出表现在:在生猪屠宰和肉食品市场管理上仍然人为设置条件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以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政府引进的企业,使本地同业竞争者处于不利地位;农副产品安全质量认证圈内城市之间没有相互认可,影响了商品的无障碍流通;市场主体准入的门槛设置标准还不一致,一些地方推出的改革措施难以到位,服务软环境和税费执行标准不同;一些地方执法部门对外来商品和服务进行多头和重复执法等等,都是制约市场主体自由进入的原因。
为促进城市圈农副产品市场一体化建设,我们建议,在总体思路上,应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协调,资源共享、市场共通、利益共有,整体规划、重点突破、逐步推进”的原则,形成以批发市场为核心,以各类终端营销网络为支撑,以武汉为龙头,以黄石、孝感、仙桃、咸宁为区域商贸中心,以中小城市为基础,覆盖城市圈广大城乡的多层次农副产品市场网络,构建与城市圈农业产业化密切配套、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商贸市场体系。具体而言,要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1、改革政府涉农机构,为一体化提供体制保障。武汉城市圈发展使圈内各城市建设日益融为整体,这对统筹圈内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提出了客观要求。一方面许多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要求实现区域互通,在全局高度整体规划;另一方面农产品流通体系区域规划也要求在考虑各地自身特点基础上协调发展,避免盲目投资。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尽快成立圈内“三农”事务协调领导小组,建立省市相关业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将圈内有关农副产品流通事项纳入统一管理范畴。
2、以批发市场为核心,构建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要根据国务院物流调整振兴规划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确立武汉的市场中心地位,强化集聚和辐射功能。依托周边地区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完善武汉市的国家级粮食、棉花、油脂大型中心批发市场,进一步发展区域性、全国性的农副产品大型批发市场,形成全省乃至中部地区相关产业的市场中心。当前,要在武汉中心市场的辐射下,按照产业及消费的区域性需求,构建城市圈内多层级的错位式的区域市场体系。
3、以生产基地为依托,建设一批专业特色市场。目前,圈内已初步形成武汉市及周边商品蔬菜产业带,以武汉市周边六大湖泊和江汉平原仙桃、潜江等市为核心的优质水产品产业带,以孝感、黄冈、仙桃等市为中心的优质稻米产业带,以武汉、黄冈两市为中心的牛奶产品基地,以及大别山和幕阜山区优质绿茶产品基地,安陆、孝昌等优质中药材产品基地,建议按照“合理布局、特色鲜明、提升功能、扩大辐射”的要求,由各城市根据当地发展规划和市场消费需求,重点扶持黄石特色水产品市场、黄冈板栗市场、孝感莲藕市场、鄂南木竹藤及制品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的发展。
4、以商贸企业为重点,加快商贸物流发展。要扶持一批大型商贸企业。吸引外地商贸龙头企业到本地发展,激发群众创业积极性、增强本地商贸企业的活力。适应商贸资源向少数大企业(集团)集中的发展趋势,做大做强武商、中百、中商、富迪(仙桃)、黄商(黄冈)等商贸企业。加强武商集团内武商、中百、中商的紧密合作,支持富迪、黄商在城市圈各城市发展多层次商业网点,逐步形成商业业态分工合作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同时,建设一批现代化物流园区。重点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圈内各城市的1小时物流服务圈,支持黄石、孝感、咸宁、仙桃建设面向鄂东、鄂东北、鄂南和江汉平原的区域性商贸次中心。主要包括以粮食为主的阳逻港港区物流园区,以无公害蔬果、生猪、水产、雷竹、茶叶、楠竹等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为主的咸宁特产加工型物流园区,在黄石枢纽物流基地建设黄石农产品批发市场。充分利用现代流通技术,改造传统商品市场,逐步实现商品条码化标准化、交易网络化、结算电子化、配送社会化、资料信息化。同时,构建城市圈商贸信息网络,形成快捷、准确、全面、综合、社会的商业信息服务体系。利用信息平台,带动商流、物流的电子化,实现城市圈商业战略合作信息资源的共享。
5、以合作机制为保障,完善政策配套措施。区域市场体系建设立足于政策体系的不断改良与创新。要健全区域市场合作机制。商贸市场一体化必须以经济一体化为先导,切实打破行业与区域限制。同时,积极寻求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为流通业和市场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在城市圈政府间、行业间、协会间、企业间建立定期的协调与交流机制,共同协商区域市场发展的重要议题,联手举办跨区商务交流活动。要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全面清理有碍市场一体化建设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封锁的地方性政策和规定,在工商管理、质量监督、商品检验、行政事业收费等方面实行同一政策,促进圈内农副产品无障碍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