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关于加快推进“两圈”区域合作的建议

2014-09-15 00:57:08  
字体大小:【

 

余 元 九

    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强调指出,要着力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这是继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构想。“两圈”战略的提出,是我省区域发展从“点、线”向“面、圈”层次的飞跃,对于进一步优化我省区域发展格局,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良性互动,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一、“两圈”的优势和不足
    (一)比较优势
    武汉城市圈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优势主要有:一是武汉市的“大市场”优势。这个“大市场”是城市经济圈通过“价值链”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最重要的优势。二是武汉市的产业“龙头”优势。如钢铁、汽车、光电子信息产业等,具有了相当规模,是城市经济圈通过产业链形成经济共同体的重要基础。三是武汉城市圈人力、土地等资源优势。这些优势将是武汉城市圈通过“替代”发展形成外部错位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四是交通优势。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我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武汉市与圈内八市已具备了“一小时通达”的交通条件,随着九城市快速交通网的完善,将对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极为有利。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优势体现在:一是有优良的自然生态群落。森林面积占全省54%,恩施、神农架是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自然生态群落。二是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区内集中了巴土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湖北5大文化体系中的4大文化。三是有雄伟的工程奇观。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同在该区域内。四是有神话般的民俗风情和传奇故事。如恩施州的土苗少数民族风情和武当山地区民间传奇故事等。五是有特殊的地理位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在武汉城市经济圈、长株潭经济圈、成渝经济圈的三角地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入川陕湘渝黔的重要通道与纽带,鄂西南又是连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与大武陵旅游圈的重要通道。
通过优势比较可以看到,武汉城市圈是利用科技、交通、金融、产业等优势,以高新科技的创新与应用为核心的发展圈,是未来湖北在“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跻身全国强省行列的战略支点和核心增长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则是以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核心的发展圈,是未来湖北在生态文明发展进程中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的战略储备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各自有较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发展不够是目前“两圈”面临的最大问题。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武汉城市圈无论从综合实力、聚集水平、产业结构还是开放程度,都存在明显的差距;作为经济较落后地区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更不可同日而语。二是从“两圈”之间和“圈”内各地的情况看,存在经济协调与合作程度不够,合作机制不完善、合作主体不广泛等问题。三是从市场主体情况看,圈内民营企业产业协调度、集聚度不高,促进圈内民营经济协调发展的项目、财税、金融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与落实,民营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尚需进一步改善和优化。特别是鄂西圈以民营小企业居多,实力弱,抵御风险能力差,市场运作能力还有待提高。四是区域合作体制存在障碍。由于欠发达地区处于输入型增长阶段,资本等生产要素较为短缺,政府间竞争的排他性就更突出,地区之间的不合作倾向更为明显。

    此外,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比较,存在产业层次较低、结构趋同、创新能力不够、圈内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不足之处主要是:交通瓶颈制约;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不高;市场运作乏力、品牌影响力不大;体制机制性障碍明显等。

    二、几点建议
    (一)加快制订“两圈”区域合作发展规划
建议由省发改委牵头,会同武汉圈办、鄂西圈办及各相关部门,开展“两圈”区域合作的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以规划为龙头,推动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区域合作发展规划要以《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为指导,充分发挥“两圈”各自优势,引导圈域内城乡空间结构调整、区域性基础设施布局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总体合作规划报省委、省政府批准后实施,以增强区域合作发展规划的权威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同时配套出台“两圈”区域合作重点专项规划。编制两圈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市场体系、生态保护等方面专项合作规划,以便实现区域内部专项规划的对接。

    (二)创新区域合作的机制体制
    1、尽快成立高层协调组织机构。建议对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领导小组办公室这两个协调机构进行整合,将其功能定位在研究制定区域合作的重大政策措施、负责“两圈”政府合作的整体规划、监督政府间合作协议的签署及执行上,并赋予其相应的财政权和处罚权,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问题。同时,“两圈”内各地政府之间也可以自愿组成协作机构,加强彼此的协调,增强区域内部处理矛盾的能力,以便解决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两圈”的组织领导,通过建立不同层次的区域协调机构,形成一些扁平化的管理组织和公共平台,对协调区域内外的不同行政主体,最大程度减少地区间的壁垒制约,减少无序竞争,促进区域整合将发挥重要作用。

    2、建立两个联席会议制度。一是建立“两圈”各市州政府领导联席会议制度,统筹研究、共同谋划区域合作的发展战略,协商和确定关系全局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协调“两圈”合作的重大事项,建立推进“两圈”合作发展的组织保证。二是建立“两圈”工商联主席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工商联主席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联动机制、信息交换互通机制、招商引资合作机制等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推动区域内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3、建立民间合作机制。一是引导建立跨区域的行业商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行业自律和社会协调作用,强化行业内部管理,指导本行业协作与配套发展。二是建立以各地专家为主体的决策咨询机构,为“两圈”合作提供决策参考。三是积极培养跨地区经营的市场主体。要以企业为主体,加强资源供给、技术研发、产业配套合作,吸纳区域资本、人才和技术,建立区域性产业发展基地。并通过产业基地这个平台,促进“两圈”企业之间进行多层次的协作和互动,形成产业联系网络和产业群,培育和做大做强一批具有相当竞争力的跨地区企业集团。

    (三)突出区域合作重点
    一是合力推进跨区域的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构建以武汉为中心的包括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轻轨、航空航运在内的现代化综合快速交通运输体系。二是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开辟区域农产品“绿色通道”,支持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开发、特色农业开发,以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合作。三是强化信息化建设。建设区域信息化交流网;建立区域信息交流协作机制,加强区域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四是建立区域环境保护协作机制,制定区域环境保护规划,加大地区生态建设力度,强化区域内资源、环境的保护,提高区域整体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优化“两圈”产业布局,实现差异发展。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的经济资源综合优势,共同研究制订产业发展战略和市场开发策略,以节能减排为切入点,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开拓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新路;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资源优势,共同研究制订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和市场开发策略,建立区域旅游信息库,构建区域旅游网络营销系统和旅游网络质量标准,创建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全面推进“两圈”旅游合作,以旅游为突破口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四)建立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
    一是通过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尽可能避免由于布局分散、重复建设带来的环境和资源破坏的问题。二是通过灵活的税收、金融政策,对特定领域的投资做出兼顾地区利益分配的政策调节,促进“两圈”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建议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对恩施州、神农架等地以维护全省、甚至全国绿色生态为基调的地区,给予一定规模的生态补偿,保证其不因保护生态环境而影响当地经济发展。三是建立利益共享的项目投资合资合作机制,对于可能产生较大收益的区域性重大投资项目,不受项目所在地的限制,可实行联合投资,按投资比例分配收益。

    (五)加强人才培训交流与合作
    一方面要通过项目建设引进更多的经济、科技、管理、教育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或争取“武汉圈”的干部到“鄂西圈”挂职,为经济发展出谋献策。另一方面“鄂西圈”要有计划选派一批干部到“武汉圈”各市区挂职锻炼,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

    (六)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重要作用
    目前,无论是“武汉圈”还是“鄂西圈”,都缺乏上规模、实力强、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民营企业。建议省委、省政府充分考虑省内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在财政、税收、信贷、项目、土地使用等方面出台鼓励支持政策,对民营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尤其是在实现产业升级、梯度转移、产业对接、协作配套等方面应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以促进“两圈”经济不断走向融合。
    发言人单位及职务(职称):武汉市工商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