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书 奇
武汉城市圈具有丰富的水资源,长江、汉江从城市圈腹地穿过交汇于武汉,使武汉成为“两江三地”。圈内多年平均降水1200mm,5公里以上河流近300条,大、小湖泊400多个,多年平均过境客水为7169亿立方米。圈内共有大中水库100多座,年末蓄水总量30亿立方米;干堤防1503公里(其中长江725.7公里,汉江566.6公里,东荆河堤210.2公里);排涝泵站1200座,水泵3600台套。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水资源条件,使武汉城市圈因水而兴。到2007年底,城市圈内地区生产总值5557亿元,占全省的61%;人均GDP为1.9万元,是全省平均的1.16倍;地方财政收入307亿元,占全省总量的57.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55.82亿元,占全省总量的5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557亿元,占全省总量的63.5%;常住人口2987.65万人,占全省的52.5%;城镇化水平56.6%。
但是,武汉城市圈同时也是长江、汉水的洪水走廊,是易涝、易旱之地,从圈内水资源管理的角度讲,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统一的防洪减灾体系有待完善。由于圈内各市的防洪能力不尽相同,防汛期间各种矛盾与冲突时有发生,影响水利工程效益的高效利用与发挥。二是用水效益不高和水环境退化严重。圈内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为0.4,不少地方只有0.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为15%左右,实际可能更低,不少企业无重复利用。城市生活用水管网跑、漏、滴损失估计在20%以上。严重的水资源浪费不仅使有限的水资源利用较为紧张,而且也加剧了水环境的破坏和水体的污染。三是没有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圈内9个市的水资源管理规范性文件与制度各不相同,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分配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水价政策、污水排放制度、水资源供给制度等。这些都严重影响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水资源的有效保护。
因此,加强武汉城市圈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十分必要,特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统一的城市圈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城市圈内没有达标的堤防要逐步达标,城市圈内的分蓄洪区要留出足够的空间,要有一定的调蓄能力。城市圈内的城乡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防洪风险,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加固,充分利用各类分蓄洪区,解决超标准洪水问题。
2、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国家水利部部长陈雷同志指出:“水资源管理是水利工作的永恒主题,没有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就没有现代水利。没有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就没有可持续发展水利”。武汉城市圈要制定统一的水资源规划,如统一的防洪规划、统一的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统一的水资源保护规划;要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如水价制度、水资源分配制度、污水排放制度等。这些制度以武汉市为主体,辐射到周边8个市,一是避免制度的重复,二是有利于城市圈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3、把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纳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专项规划。武汉因水而兴,也因水而忧,水资源保障与水环境状况事关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大计。因此,没有水资源统一管理规划,城市圈“两型社会”统合配套改革规划就是一个不完整的规划。建议省政府应当把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纳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专项规划。
4、全面开展节水(减污)型社会建设。节水减污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任务,要把节约水资源作为减污、治污的重要措施来抓。据专家测算,取用一立方米水资源,将产生0.7立方米污水,而一立方米污水(不包括有害工业污水)将需要40立方米天然水稀释(纳污能力)。因此,多取用一立方米水,将污染28立方米河水(湖水)。如果按照国内较为先进的用水效益指标测算,武汉城市圈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每年节约4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是有可能的。从生态效益上讲,少取用4亿立方米的水,每年将减少污水排放2.8亿立方米,减少水源污染112亿立方米。从经济效益上讲,按照目前取用水资源概算,少用4亿立方米的水可节约水源(供水)工程投资4到5亿元人民币,每年可以减少污水处理费2.24亿元。这是何等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建议城市圈各级政府一定要加强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领导,加大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投入,深入持久地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1999年3月18日联合国发出警告,由于世界用水量的快速增长和水环境的恶化,按此下去,到2025年,地球上将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面临水的危机。有专家指出:21世纪是水的世纪,水已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武汉城市圈不仅防洪减灾任务十分繁重,而且随着用水量逐年增加,水污染、水环境的破坏是远比洪灾、旱灾更为严重的灾害。提高用水效率,是一场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革命。为保证城市圈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其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限制排污总量,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建设生态水利,建成节水减污型社会,以保障城市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湖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发言人单位及职务(职称):湖北省水利厅水资源处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