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构建沿江优势产业集群  促进湖北经济协调发展

2014-09-15 00:56:58  
字体大小:【

 

岳传才


    2009年7月14日,《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鄂发[2009]15号)正式印发全省各地。《决定》中提出,通过十多年的奋斗,到2020年左右,把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交通便利、设施完善、生态良好、产业发达、市场繁荣、城乡协调、社会和谐,引领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产业集群带、新型城镇连绵带和生态文明示范带,成为连接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主轴,成为长江流域要素承载能力最强、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要达到《决定》提出的奋斗目标,破题的关键就是要着力构建沿江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带。现就充分发挥我省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构建优势产业集群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沿江构建优势产业集群具备的优势
    (一)资源优势
    我省沿江地区包括武汉、黄石、宜昌、鄂州、黄冈、荆州、咸宁、恩施等8个市州的48个县市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和智力资源,其开放开发能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有效配置,可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湖北特别是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特别是智力资源方面,我省高校云集,每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近50万人,可为各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特别是对知识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二)“黄金水道”优势
    长江流经湖北境内1060公里,占长江干线总长的1/3以上。水运承担了全省大型企业生产所需80%的铁矿石、72%的原油和83%的电煤运输,同时具有运能大、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安全可靠等特点,在湖北综合运输体系中具有战略性比较优势。2010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上正式确定了支持武汉建设航运中心的发展方向。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支持对于我省来说是难得的机遇。

    (三)区位优势
    目前,随着沿海地区制造业成本上升,有水路相通的沿江地区,比起其他一些完全没有水运的内陆地区,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再加上其他一些基础设施,包括铁路、公路等运输体系相对完善,沿江制造业跻身世界制造业的条件正在逐步成熟。

    (四)经济基础优势
    沿江经济带上的各类城市在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和经济职能上有明显的互补性和分工性。武汉至黄石以冶金、汽车、船舶、重型装备等重工业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武汉至荆州以轻纺、化工等轻化工业为优势;荆州至宜昌以电力、旅游为特色。这些城市以长江为纽带、以武汉为中心,围绕特色资源和传统优势进行分工协作,可有效地优化湖北的经济结构。

    二、发挥优势,构建沿江十大优势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湖北资源优势、“黄金水道”优势、区位优势、经济基础优势,着力构建十大优势产业集群带:武汉至黄石段重点打造冶金、汽车、船舶、重型装备、高新技术、物流等六大产业集群;武汉至荆州段重点打造石化、轻纺等两大产业集群;荆州至宜昌段重点打造电力、旅游等两大产业集群。

    (一)着力构建十大优势产业集群
    1、冶金产业集群。我省冶金行业生产企业共54家,其中钢铁企业30家,有色金属企业24家,从业人数约18万人,主要分布在武汉、黄石等地。近年来,以武钢为龙头,钢铁企业资源逐步整合;有色金属以黄石为主要生产地,得到了迅猛发展。2009年钢产量1985万吨、钢材产量2172万吨、十种有色金属产量67万吨,其中粗钢、生铁、钢材、精炼铜产量分别居全国第8、6、7、4位。建议:进一步支持武钢整合东、中、西、南地区钢铁企业,以大项目带动,逐步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建设以武汉为中心,以东、中、西、南地区为半径,面向国际市场的超大型钢铁生产供应基地;在黄石大冶以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为龙头,进一步整合有色金属企业,逐步培养国内有色金属细分市场的龙头企业。

    2、汽车产业集群。汽车工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连续多年增加值居全省40个工业行业之首。以东风汽车公司为龙头,我省建立了一个轿车、卡车、轻型汽车、微型汽车和专用车等较为完备的生产体系。2009年汽车产量约200万辆,汽车行业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武汉、襄樊、随州等地,汽车总装地以武汉为主。建议:进一步以东风汽车公司为龙头,围绕汽车产业链,整合相关零部件、配套产业资源,在商用车、乘用车、工程车等方面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强最大的汽车产业基地。

    3、船舶产业集群。我省船舶企业共有82家,包括船舶研发设计、船舶总装、船舶设备及零部件配套等行业,2009年船舶工业总产值近250亿元。目前我省船舶研发能力较强,拥有701所、长江船舶设计院、712所、717所、719所等;大型的船舶总装企业有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长江航运集团青山船厂;船舶配套企业主要有武汉重工铸锻有限公司、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宜昌船舶柴油机有限公司等。建议:进一步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针对研发能力较强、航道受限等特点,重点支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工程船、公务船、豪华游船以及10万吨左右的大型船舶产业的发展,适时建立船舶产业工业园,以武船、青船为龙头,进一步培养船舶总装企业、健全船舶配套,提升船舶行业的集中度。

    4、重型装备产业集群。我省的重型装备产业中桥梁钢结构、工业锅炉、起重设备、输送机械、减速机、矿山设备以及水电、风电等能源装备在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主要生产企业集中在武汉地区,有武汉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湖北三环锻压设备有限公司、湖北鄂重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等,重型装备产业中产品种类繁多。建议:下一步可继续发挥材料供给、运输便捷等优势,重点在桥梁钢结构、压力容器、起重设备、矿山设备、能源装备等领域培养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相关配套企业的发展,从而形成相对集中的重型装备产业集群。

    5、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武汉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密集,知识、技术和人才储备优势明显,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性和基础性条件。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早,光纤、光电子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医药等制造行业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近年来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年增长速度保持在25%左右,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左右。建议:要充分利用武汉科技人才优势,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行业。要重点抓好显示器、光电子材料、新兴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生产和性能升级。要确立武汉作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的重要地位,并使之成为我国重要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大学与科研院所为后盾的多层次、网络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网路。

    6、物流产业集群。我省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有“九省通衢”之称,武汉历来是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贸大市。近年来,我省的商贸流通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各地竞相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市场类型和交易方式多样,对外联系日益广泛的市场流通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建议:我省商品流通业的发展要继续发挥自身优势,顺应生产与生活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趋势,发展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建立与完善市场体系,重点加强港口、机场、车站、航道和物流集配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形成临港工业区、高新科技园区、仓储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促进运贸结合、延伸开发;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服务能力,把湖北建设成为以武汉为中心的我国内地最大的商贸中心。

    7、石化产业集群。我省规模以上石油、石化和化工企业有1000家左右,主要分布在武汉、荆门、宜昌、潜江、荆州等地,大型企业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我省石化产业中有机化工产品苯甲酸钠、氯化苄、季戊四醇等居全国首位,磷矿石、硫酸、化肥居全国第二位。建议:下一步可利用80万吨乙烯、40万吨合成氨、60万吨磷酸二铵、100万吨联碱等重大项目,进一步整合省内石化企业,使石化相关生产要素向武汉至荆州段沿江地区和大型企业聚集。

    8、轻纺产业集群。轻纺服装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市场中,中国劳动力价格低;在国内市场上,我省劳动力价格也具备比较优势。2009年我省纺织行业增加值近300亿元,增长速度20%左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上游至荆州,下游至鄂州、黄石的轻纺服装工业走廊,拥有美尔雅、康赛、多佳、太和等一批知名服装企业和上市公司,其服装产品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建议:轻纺产业可借力珠三角、长三角产业转移之机,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对重点企业全程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关键技术进行更新改造,巩固提高我省轻纺行业的传统出口优势。服装行业要以服装工业走廊为重点,支持优势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设计和营销水平,扩大名优服装生产规模,提高名牌服装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增强我省服装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9、电力产业集群。自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电网已成为一个以1000千伏电网为骨干、以220千伏电网为主体、110千伏及以下电网覆盖全省城乡的现代化电网,是三峡外送的起点、西电东送的通道、南北互供的枢纽、全国联网的中心。建议:可进一步利用我省丰富的水能资源和便捷的煤炭运输通道,以三峡、葛洲坝为中心,进一步做强做大全国最大的电力生产基地和输送中心,积极调整电力结构,着力开发大中型水电,适度搞好火电建设,加快城乡电网建设步伐,使电力产业在未来经济中进一步发挥其强大的基础性作用。

    10、旅游产业集群。我省的旅游业发展很快,已基本形成了以武汉、宜昌、十堰为中心,以长江三峡、古三国、神农架生态、武当山道教、清江民俗风情、鄂东名人文化和自然风光为主线的旅游格局,大大增强了湖北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同时,近几年还举办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项旅游活动,促进了旅游、国际文化交流和经贸发展,扩大了湖北在国内外的影响。建议:应充分挖掘湖北旅游资源潜力。一方面,巩固和完善已有的旅游风景点(线)的建设,重点建设推出具有国际、国内一流水平的旅游精品。另一方面,注意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建设有湖北楚文化传统和优美自然风光的景区和线路,使湖北逐步成为一条国际、国内旅游热线。

    (二)强化构建沿江优势产业集群的措施建议
    1、加大沿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机遇,利用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政策,积极争取中央对长江中游航道建设的投入倾斜,同时加大地方投入,加快省内支流航道建设,逐步建成干支相通、通江达海的省内水运网。以武汉新港规划得到交通部批准为契机,对主要港口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形成“各有侧重、功能互补,统一管理、集约经营”的我省现代化港口群,为各产业集群的快速形成铺平道路。

    2、打破区划谋求联动发展。在我省1060公里的长江沿线中,不少区段一江两岸分属不同行政区域,严重制约了湖北长江经济带的整体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须着手推动沿江城市联动发展。我省可充分借鉴江苏等地建设沿江经济带的经验,打破地区之间资源和要素流动的各种障碍,破除传统体制束缚,破除行政区划、行业界限,健全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实现沿江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联动开发与建设。

    3、处理好沿江主要城市之间的关系。促进沿江城市联动发展,要处理好沿江城市之间的关系。武汉是湖北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要充分发挥武汉在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在扶持武汉做大做强的同时,也要推动其他次中心和中小城市快速发展。可充分利用二线城市的比较优势,与武汉分工协作、共同发展。

    4、配套对接,拓展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依托“黄金水道”、区位优势、经济基础优势以及水、矿产、旅游等资源优势,积极承接国外以及珠三角、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围绕十大产业集群培育优势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动配套,以优惠政策聚集产业,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条。

    5、整合力量,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围绕十大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培植一批特色产业,促使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充分利用智力资源,加大产学研平台和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中心建设,吸引国内优势企业在产业集群设立制造基地、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支持有条件、有潜力的企业在关键技术、关键工艺上进行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

    6、强化服务,构造产业发展的新平台。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服务创新。加快现代物流体系、金融服务体系、人力资源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完善的产业配套环境。组建为产业集群发展服务的大物流系统。继续做大贷款担保平台,鼓励信用担保机构积极介入产业集群发展。
 

    7、加强协调,促进产业集群又好又快发展。在沿江产业集群中,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搞好运行动态监控,实行目标管理。着力研究解决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协作、提升产业价值链等问题,促进沿江产业集群科学、快速、健康发展。

    8、循环增值,推进产业科学发展。抓好节能降耗工作,制订主要工业行业和产品节能降耗目标,加强对冶金、石化、汽车、船舶、纺织等重点行业节能降耗工作的支持、引导和监测。抓好减排工作,大力开展清洁生产,逐步建立完善可行的清洁生产管理体制,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努力从生产、服务的源头和全过程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高新技术、信息化技术、节能降耗技术及新能源的推广应用和科技攻关为手段,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发言人单位及职务: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船重工集团武汉船舶工业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