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绪慧 委员
2009年11月11日,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努力把湖北建设成为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人才荟萃、文化实力雄厚的文化强省。可以说,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发展目标振奋人心、催人奋进,工作措施符合实际、坚强有力。在为我省文化事业做大做强叫好的同时,我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的政府负责人,在此建议:文化发展既要锦上添花,也要雪中送炭,需要大力扶持贫困山区基层文化事业发展。
一、一个山区贫困县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
为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文件精神,最近我专门带领相关人员,就国家级贫困县——宣恩县的农村文化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根据调查,宣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传统艺术、民俗活动、民间礼仪、民族节庆、民间文学、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等;文物有古建筑、民族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生物化石、手工技艺设备、图书文学等。近年来,文化资源挖掘和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6月,宣恩薅草锣鼓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同年11月,宣恩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9年3月,宣恩县两河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同年6月,宣恩县有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省级保护名录,18项进入州级保护名录,46项纳入县级保护名录。此外,有2位民间艺人被命名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位被命名为州民间艺术大师,10位被命名为县级优秀民族民间艺人。全县有4处文化生态保护区和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县少数民族文化标志建设也取得明显成效。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步伐加快,公益性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得到实施。群众文化活动逐步活跃,文化遗产普查有序推进,文艺创作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通过政府投入和项目实施的拉动,全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逐步形成,农村文化活动逐步繁荣。同时,我们也深切地感到,全县文化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基础设施相当落后。一是全县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奇缺。县城仅有两个小型广场,各单位(除学校外)有篮球场不到10处,没有体育馆和灯光球场。二是公益性服务单位服务设施差。县文体局7个二级单位中,只有5个单位有办公场所,建筑总面积仅3000平方米。县博物馆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县图书馆建筑面积仅1920平方米。全县没有供大型文化演出和集体活动的影剧院和演剧院。县体校、县文化市场稽查队一直租房办公。
2、文化队伍力量不强。由于自然流失和政策限制,文体、广电人才已严重青黄不接。原来的骨干因年龄和身体原因,或退休或退养,年轻的骨干嫌工资低、经费紧,难以养家,纷纷外出打工,有的转入政府机关和学校工作;因编制限制,文体、广电系统难以吸纳具有专业的大专院校毕业生,有的应聘来了也因待遇低留不住。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全县文化系统只有一个副高职称,且已退休。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馆团多年没有新进人员。各乡镇文化服务中心缺乏专业人才,个别乡镇中心根本无法发挥职能作用。
3、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一是上级财政投入偏少。城区“三馆”建设多年难以立项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建设资金每站只20万元,按标准建设存在很大缺口;农家书屋、体育健身等项目也投入偏少。二是本级政府配套困难。县乡基本是“吃饭”财政,只能基本保工资、保运转,文化建设资金难以按上级政策标准配套。各镇文化服务中心“以钱养事”资金偏少,存在着“养事”就无法“养人”、“养人”就无法“养事”的困境。
二、支持贫困山区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建议
1、着力创造文化政绩。当今世界竞争,成败取决于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国防等硬实力和文化、科技等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共同发挥着巨大作用。领导干部为官一任,建功立业,应该创造全面的政绩,不断提高政绩的文化含量,努力创造文化政绩。经济建设是“显性政绩”,文化发展是“隐性政绩”;抓经济建设容易显山露水,抓文化难以立竿见影。因此,文化政绩容易被忽视。文化设施建设是文化政绩,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也是文化政绩,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体育事业,树立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同样是文化政绩。
当然,政绩观的改变、思想认识的提高只是一个方面,根本的是要建立更加科学的干部考核机制,重点是改变“惟GDP论”的考核思想和方法,重视经济与文化协调共同发展,提高社会事业建设工作在考核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只有这样,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才能更快得到转变,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2、大力开展文化扶贫。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山区基层文化设施、文化队伍建设的资金支持。毋庸讳言,在文化发展中明显地存在着“马太效应”,为了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往往是肥上加膘、锦上添花的事做得多,而雪中送炭的事做得少。对于鄂西贫困山区来讲,文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民族文化事业的基础还很薄弱,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够,只能依靠政府主导,不断推进文化发展与繁荣。因此,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增加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加大对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备及其维修、文化信息网络建设、文化队伍培训等经费的投入。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应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倾斜,对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保证各级公共图书馆有一定数量的购书经费。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催生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投融资方面,政府应推动多元化投资,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融资渠道社会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在产业扶持方面,制定财政支持、税金减免、税利返还、差别税率等优惠政策,并设立专项基金,促进文化发展壮大。
3、挖掘保护民族文化。对于武陵山区来说,必须立足民族文化这一独特优势,开展文化建设。恩施古为巴国领土,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是“歌舞的海洋”、“艺术的宝库”。利川民歌《龙船调》被列为世界25首著名民歌之一,享誉中外,地方戏曲有南戏、灯戏、堂戏、傩戏、柳子戏、皮影戏、木偶戏,地方曲艺有恩施扬琴、利川小曲、建始丝弦、宣恩道情、鹤峰鱼鼓、三才板、莲花闹、干龙船等,恩施民歌有“号子”、“山歌”、“田歌”、“灯歌”、“小调”、“风情歌”、“儿歌”、“宗教歌”等,民族舞蹈有摆手舞、撒尔嗬、八宝铜铃、肉莲响、猴儿鼓、耍耍、三棒鼓、地盘子等,民间器乐有吹打乐、“咚咚奎”和吹木叶等,民间工艺有“西兰卡普”、墨石雕刻和楠木嵌花等,民族节日有“女儿会”、“牛王节”、“侗乡会”等。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具有民族特色越具有吸引力。当今世界,文化已经被纳入软实力的范畴,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谁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谁就拥有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恩施的民族民间文化,不仅是对外宣传时魅力十足的名片,更是发展经济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发展民族文化,保护绿色生态,恩施州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稍加努力,就能创造几个中国第一、世界第一。在田径和赛车比赛中,如果始终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结果肯定是负于对手。高手往往是在弯道上独辟蹊径,实现超越,后发制人。民族文化,就是恩施经济超越的“弯道”之一。
发言人单位及职务(职称):恩施州宣恩县人民政府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