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宜昌市委员会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省委、省政府高屋建瓴、立足资源优势,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和时代发展潮流做出的科学决策,也是鄂西地区期待已久的,必将成为推动鄂西地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契机,必将为推进“两型社会”和全面小康建设做出贡献。
在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这一战略中,包含着大三峡跨区域旅游联合的要求。从长远看,推进大三峡跨区域旅游联合,是促进这一区域共同发展与繁荣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抉择。我们要创新机制,广泛合作,把这一工作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抓紧落实。
一、推进大三峡旅游跨区域联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说的大三峡区域在地理上属巴山山脉、巫山山脉、秦岭余脉和武陵山脉交界汇地带,在行政区域上涵盖川、黔、渝、湘、鄂地区。这一地区包含着旅游跨区域联合的客观必要性和内在要求。
1、大三峡区域旅游资源相似度极高,需要统一规划,做好区域分工和产品组合,避免景区近距离雷同开发。大三峡这一区域各地方具有相同的地形地质地貌和自然气候条件,在自然旅游资源上均以众多高山峡谷、奇峰、溪滩、森林、岩溶地貌(洞穴、瀑布)等景观为主。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文化内涵上都以巴蜀文化、巴楚文化、巫文化、三国文化、土家族和苗族民族风情、反映三峡沿岸居民历史和现今生产生活的峡江民俗文化为主。表现形式上差别不大,均主要表现为众多的古建筑、古城镇、民居、遗迹、古人类文化遗址、名人故居及峡江居民的服饰、语言、民间文艺(歌舞、民间故事、工艺等)、民间节事、婚丧习俗等。从重庆港顺长江而下的沿线仅自然景观资源就有196处,再加上75处人文景观资源,13处科考探险资源,共构成了19个大景区,284个景点(其中国家级景点77处,省市级景点80处,区县级景点127处),而鄂西地区就有2个世界文化遗产、9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国家级名胜区和3个国家级地质公园,足以见得其资源的丰富性。面对如此众多的同质旅游资源,大三峡沿线各区域需要互相合作一体化,开发旅游资源避免恶性竞争,实现旅游产业要素优化整合,发挥集聚效应,做到优势互补,互惠共生,实现资源与客源共享区域整合开发,创造区域优势和整体特色。
2、联系紧密,具有良好的可进入性。大三峡地区地处中西部结合部位,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控巴蜀,下引荆襄,承东启西,南北交流,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被称为是我国中西部区域经济的“接力棒”,随着国家和地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庆、宜昌、恩施、万州、湘西等城市和地区的对外交通条件日益完善。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万州五桥机场、恩施许家坪机场、宜昌三峡国际机场以及长江黄金水道、沪蓉高速公路、杭兰高速公路、沪渝高速公路、宜昌——万州——达县铁路、焦柳铁路、渝怀铁路等将大三峡地区与上海、北京、广州、武汉、西安等国际旅游口岸城市对接。大三峡区域内各区县新修、改造、升级公路速度也加快,三峡区域旅游交通条件日益完善,这也为我们推进大三峡跨区域联合提供了最基础的要件。
3、三峡旅游这一品牌是推进大三峡旅游区域合作的最重要的基础。在大三峡这一区域,有我国为数不多的几条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旅游线路之一,具有很高的资源品位。如长江三峡、神农架、清江画廊、炎帝故里、武当山、张家界,它们虽然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域,但它们是大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全中国人民的骄傲,使得我们拥有了共同的客源市场。而有关调查显示,50%以上的被调查者都有到三峡旅游的设想,到重庆的国内游客中66.7%是为了看长江三峡,在重庆最满意景点选择中,25.5%的游客选择长江三峡。由于三峡大坝的兴建,三峡坝区已成为三峡旅游的龙头产品,而大坝所在地湖北宜昌正在成长为三峡旅游中的重要一极,她正在由过去的旅游过境地、集散地变为旅游目的地。由此可见,三峡旅游在大三峡区域旅游发展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三峡旅游这一品牌是推进大三峡旅游区域合作的最重要的基础。
4、从旅游资源的连续性与整体性方面分析。从旅游业自身发展规律来看,具有一定连续性的旅游资源构成一个完整的旅游景区。在行政区划上,大三峡区域虽然分属于不同的省市,但是所有的旅游资源在自然禀赋和文化内涵上具有不可分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应该属于一个统一的景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按照旅游开发的客观规律对大三峡旅游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这也是实现大三峡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5、具有共同的利益,可以实现联合多赢。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共赢是所有合作的最终目的。通常来说相邻的地区之间往往存在更大的合作基础。地脉相连,文脉相近,客源互流,市场共享,这些奠定了大三峡区域旅游合作形成共同利益空间的客观基础。我们只有共同高举一个统一的旅游品牌,树立一个完整的大三峡旅游整体形象,共同维护共同构成的旅游市场,才能建立和完善大三峡旅游业发展体系,在旅游资源保护、产品开发、市场拓展等领域协同发展,获得共赢。
尽管有上述众多的客观条件,但从跨区域联合的角度来考察,工作还很薄弱,导致旅游资源不能充分开发,效益不高。我们要充分看到抓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性。
二、推进大三峡旅游跨区域联合面临的问题
一是由于大三峡旅游区域和行政区划不一致,缺乏一个统一的整个大三峡地区的经济调控主体,使大三峡区域旅游业发展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规划、管理和营销运作体系,导致大三峡沿线景点开发雷同化和浅层次,旅游产品单一,部分景区被过度开发或破坏性开发,旅游线路老化,旅游产业链上旅行社、游船、陆上交通、酒店、景区等企业因利益分配矛盾及信息、组织等原因协调欠佳,导致旅游报价不及时,产品衔接不紧密,服务流程不畅通,一些区县的旅游港口、码头、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落后,一些经济不发达旅游区县缺乏高质量酒店客房及餐饮购物场所,形成整个区域旅游接待上的“软肋”。
二是由于跨行政区,缺乏对导游、游船、旅行社等做统一的服务质量管理,致使区域旅游经营服务的不诚信现象一度频繁发生,旅游者投诉率曾一度居高不下。缺乏整体的立足长远的统一的区域旅游营销运作,各地方行政区在促销中急功近利、本位主义导致大三峡区域旅游形象认知模糊,美誉度降低。由于缺乏统一的生态环保规划,大三峡沿江各区县在长江沿岸部分山地修路、开矿、采煤及开垦坡地种植果树,破坏了大三峡区域景观的视觉印象。
三是由于大三峡区域大量自然和人文景区实行分头管理,分散经营,景区产权不明晰,导致对景区的深度开发不足,特别是对旧人文景区的维护更新及景区外围环境营造做得不够。除景区经营企业外,大三峡区域大的旅行社企业也分属不同行业投资主体,在现行体制下,企业间进行联合、特别是资本联合难度大,不易形成跨行政区域、能够整合区域产业链条的区域旅游产业集团,区域旅游产业整合程度不高。
三、推进大三峡旅游跨区域联合的对策建议
推进大三峡旅游跨区域联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这里对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出建议。
1、建议省政府将省域的问题整合好。建议省政府在编制湖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要突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特色区域,并单独编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专项规划。尤其是在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精品旅游线路策划、旅游主题形象塑造与提升、品牌景区对外宣传口号的提炼、有重大影响的营销节事活动策划、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旅游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等方面加强研究,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提出实施方案。要按照“资源互享、客源互送、线路互推、政策互惠、信息互通、节庆互动、交通互联、争议互商”的模式,以圈内主要旅游城市为依托,以重点景区为龙头,加快区域内、区域间、省际间的资源整合和协作。
2、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大三峡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对大三峡地区旅游开发实施监管和调控。在旅游产品开发上,注意产品特色的互补性,注意产品线路设计的串联性,注意旅游线路的整合,形成整体联动、高效营运的旅游网络系统。科学地设计大三峡区域的旅游路线,使重庆、湘西、宜昌及鄂西圈内各地的旅游景点串成线、连成网,达到整体联动的区域整合效果,共同推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产品。省政府既然已定“一带两圈”的战略,而长江三峡及三峡工程都是“鄂西圈”的关键甚至是核心品牌(产品),凡涉及此事都有个与重庆加强联合协调的问题。长江三峡旅游协调得好一荣俱荣,如恶性竞争,一损俱损。
3、广泛开展旅游经营方面的合作。建议在政府层面的合作基础上,在旅游饭店、游船、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之间进行跨区域的、跨行业的经营合作。首先,继续完善原有的合作类型,如旅游信息的交换,旅游产品整合,旅游营销合作,旅游项目开发合作,建立区域内旅游联合体等。其次开展新的综合性的旅游合作。如实行旅游网站联网,共同包装旅游产品,联合培训旅游人才,共同编制旅游手册,建立跨区域的旅游联合体,开展异地旅游租赁(汽车租赁)业务等,逐步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以合作营销为突破口,依托区域资源优势,以特色项目打造区域旅游品牌。
4、统一旅游管理规范。一是服务标准一体化。服务标准也是大三峡旅游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制定大三峡区域旅游服务统一标准。设计统一的接待设施和标识,规范收费标准,统一解说词,严格按国家行业标准和三峡旅游的特殊要求,提高整体服务质量、水平。二是市场监管一体化。地区分割、部门分割对区域旅游监管造成很多不便,有必要整合各地旅游行业管理政策,制定共同的规章制度,打破地区壁垒。按统一规划整顿市场秩序,共创安全、文明、诚信、健康的旅游目的地。
5、创新大三峡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一是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首先,政府部门应树立大区域旅游发展观和区域旅游合作意识;其次,强化政府机构的服务职能,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创建合作的机会,提供合作指导,制定相应合作政策。同时注意尊重企业自主权,不能代替企业的地位。二是建立企业间的利益协调机制。企业是区域旅游合作的主要实施者,要实行点对点的企业间的合作。要进行大范围的企业间合作,如组建大的企业集团。要以资金为纽带,实行跨区域、跨行业的股份制合作。要促进旅游企业集团化整合。要发挥社会组织的补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