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发展武汉城市圈生态经济的几点建议

2014-09-15 00:55:46  
字体大小:【


严  煤
(2009年8月13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促进生态修复”。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特别是武汉城市圈及周边区域湖泊数量众多,面积广大。东湖、梁子湖、洪湖等水域以及大别山区是武汉城市圈两大生态板块,有600多公里的长江防洪堤。武汉城市圈具有强市弱圈的明显特征,周围卫星城市规模较小、发展速度较慢,存在着显著的经济发展结构差异,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发展梯度差。武汉拥有良好产业基础和科教研发实力,周边城市腹地则拥有较为宽松资源和较低开发成本。如何按主体功能区要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条件,进行科学合理开发、综合利用、集约使用资源?如何把中心城市发展同周边城市腹地开发与保护生态结合起来?如何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这些问题既是武汉城市圈需要及时面对、寻求破解的重大问题,也是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和全国其他区域需要共同探索的重大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所带来的污染增加,使湖泊与江湖的联系被人为阻断,湖泊湿地萎缩、消失,生物量快速减少,生物多样性衰退,湖泊水体自净能力下降,蓄水及防洪功能大大削弱。湖区产业结构单一,极大地制约了湖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影响武汉及周边市区的饮水安全。武汉市饮用水源为地表水,中心城区水源为长江和汉江,饮用水水源单一,在连续干旱年、特殊干旱年及突出水污染事故情况下风险程度极高,可能存在由于水污染或水源防护问题造成的饮用水安全的问题。应急饮用水源地的选择作为水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和应急预案的首要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

    为解决上述问题,武汉市率先申报并着手实施了江湖连通工程项目:引进汉江水,经过汉阳的六个城中湖后,再进入长江;另外一个是引进长江水,在武昌贯通六个或者八个城中湖,然后再将湖水灌入长江。通过水体流动改善城中湖的水质,包括“大东湖”水网生态构建工程及生态修复工程。上述工程通过闸口调度,实现长江与湖泊的季节性连通。目前,在净化水体、修复湖泊生态环境方面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而且其后续效果也是可以预期的。但放眼整个武汉城市圈,上述两个江湖连通工程覆盖的范围很有限,其目标“在市不在圈”,更多的是净化武汉中心区水体,恢复其生态环境,其防洪作用有限,经济带动作用也有限,对湖北省打造“武汉城市圈”、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的贡献也有限。如果将江湖连通的范围扩大到武汉周边湖群,打造梁子湖、洪湖湖群湿地生态经济圈,不但可以更加有效地净化水体,发挥防洪作用,而且能发展湿地生态经济,促进沿湖地区的经济大融合与大发展,与“武汉城市圈”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有效呼应,对于区域协调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此,建议实施五大工程,促进武汉城市圈生态经济的发展。
    1、水系连通工程。将武汉周边梁子湖、洪湖等水系加以综合考虑,纳入江湖连通工程的范围,实施大湖群连通。首先,可从嘉鱼引长江水,连通西凉湖、斧头湖、鲁湖、梁子湖、汤逊湖、鸭儿湖、大东湖,从鄂州退水入长江。引水和退水均通过闸口控制和调度,其中,闸口调度制度是否科学合理是整个工程能够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2、水质净化工程。一是通过从长江引水和各湖之间的连通,通过水体置换,达到净化水体的作用。二是通过节能减排和排污口治理工程,减少污染物排放。三是引进净化能力强的植物及相关微生物,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水体,并注意体现生物多样化特征。四是水功能区分区,将湖群划分为饮用水源区、航运区、水质集中净化区、产业发展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并设立核心区(人不能进入)、缓冲区(仅供科考)、试验区(适当旅游),以加强保护,确保水质优良。

    3、水上航运工程。包括修建水闸、码头、连通各湖之间的运河等工程。水闸以能满足泄洪需求为原则,最好能达到通行船只要求。由于该地区湖平水浅,必要时需要疏通航道,能保证货轮及小型游船通行,码头建设结合城镇建设进行。

    4、旅游产业打造工程。梁子湖区、洪湖瞿家湾目前已建成一些零散的旅游景点,但不成规模。梁子湖、洪湖作为我国重要湿地名录收录的湿地,面积大,夏季气温比武汉城区低,具有较大的旅游带动功能,但还未充分发挥。可通过整体规划,结合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分步进行景区建设和水上旅游设施建设,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科学考察等旅游活动为一体,进一步提升景区质量,开发旅游相关产业,开辟武汉及周围城区的疗养区和避暑胜地,通过水上交通将各景点连接起来,将梁子湖、洪湖湖群打造成湖北省重要的湿地生态旅游景区,辐射周边省市。

    5、湿地生态经济圈打造工程。水系连通后,大力进行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净化水体所用的植物需要不断更新,可用作造纸原料和沼气原料,发展沼气供应产业,解决当地经济发展的燃料问题,底泥污染物可用于肥料加工;水系连通有利于提高鱼类多样性和鱼类产量,有利于提高莲藕等湿地作物的产量,有利于养殖业及相应的特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在切实保护好湿地生态环境健康的前提下,实行移民建镇,在扩大湿地面积的同时将分散居住的人口集中,加强城镇化建设,通过水上运输通道,加强与周边市区的联系,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湿地生态经济圈。

    经考察与科学测算,其可行性有以下几点:
    1、水系连通的可能性。由嘉鱼经西凉湖、斧头湖、梁子湖从鄂州市西通入长江,曾经是一条古河道,形成自然落差,在地貌条件方面不存在任何问题。工程远离主城区,工程难度远小于武汉主城区大东湖连通工程,新开河道尽量利用原有河道,仅需对原有河道扩容即可,占地少,移民少,施工简单,仅在交通要道施工较困难,单位建设成本较低。由于移民与城镇化建设同步进行,容易实施。

    2、前期工作基础。武汉市实施的“大东湖”水网生态构建工程,由东湖、沙湖、严西湖、严东湖、北湖和杨春湖组成,实施水力调度、点源控制和生态修复,并与长江连通,形成武昌“大东湖”生态水网。这一工程可作为梁子湖群江湖连通的示范工程和前期工程。梁子湖群沿长江右岸已建成许多闸口,进行适当改造即可,建成后的可供货轮和小型游船通行。其中位于咸宁市与武汉江夏区境内的西凉湖蓄滞洪区分洪口门裹头工程已完工,分洪口门净宽100米,可供长江流域发生特大型洪水时分洪使用。梁子湖在鄂州的入江通道也有现成的河道,仅需扩容即可。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梁子湖生态旅游景区的品质。

    3、技术支撑。重建江湖联系,实现闸口生态调度,是恢复湿地生命活力的重要技术手段,成为国际上大江大河流域管理的先进经验。利用水系连通及湿地生态系统技术治理水体污染的技术已较为成熟。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单位在涨渡湖等湿地设立试点,通过水闸调度,使涨渡湖季节性与长江连通,在恢复生物多样性、恢复长江生命之网、净化水体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还有一些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如与防洪除涝的矛盾、钉螺引入问题、湖泊底泥释放问题、泥沙输入问题、污染迁移问题等,通过前期的研究与实践,都有一定的解决办法。

    梁子湖群湿地生态经济圈建成后有以下功能:
    1、水质净化功能。长江螺山至汉口多为II类,37码头至白浒山多为III类,且汛期水质好于非汛期。大东湖与长江的连通是从长江沌口以下地区引水,因东湖水质比长江水质差,可以起到净化东湖水质的作用,但因东湖面积较小,利用湿地生态系统降解污染的能力有限。而实施大湖群连通,将西凉湖、斧头湖、鲁湖、梁子湖、汤逊湖、大东湖连为一个整体,一是增大了水面面积,能有效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二是进水口主要在嘉鱼地区,水质好于武汉城区引水的水质,更有利于对湖泊水体的净化和置换;三是梁子湖水质明显好于东湖水质,通过湖泊之间的连通,有助于净化东湖地区的水质;四是湖群连通后,具有更大的湿地范围,有利于更多的治污植物生长,设置更多的湿地生态治理区,能净化更多的水。通过湖群之间的连通,可以将汤逊湖作为武汉市的饮用水水源地,水源和水质都有保证,优于目前的长江水源和东湖水源。

    2、防洪功能。从防洪作用看,正实施的大东湖连通工程及已完成的西凉湖蓄滞洪区工程湖区面积小,容积有限,承担武汉市防洪的作用极为有限。而整个武汉以南湖群连通后,湖泊面积大为增加,湖泊容积也大为增加,当长江遇到特大洪水时,不但可以将梁子湖区作为另一条分洪河道,也可以考虑利用梁子湖片区蓄洪,蓄滞洪区范围由西凉湖扩大到梁子湖群,湖群面积扩大,其蓄洪能力远大于西凉湖,其蓄洪量大于荆江分蓄洪区。这条分洪河道的开通,不仅可对武汉的防洪安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可有效地降低城陵矶的水位,减轻洞庭湖区的洪灾程度,防洪功能显著。

    3、经济带动功能。大东湖区仅辐射武汉市区,而武汉以南湖群以水上货运为纽带,可以辐射咸宁、武汉、鄂州、黄石等市,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湿地生态经济圈,凸显洁净水域特色。梁子湖群水系连通后,大大缩小了咸宁与武汉、鄂州、黄石的货运距离,城际间货运能力得到极大提高。通过以上工程,以水系连通工程为基础,建立水质净化系统,确保水质优良,在确保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打通水上运输通道,以旅游业和港口运输业为龙头,发展水产种植、养殖与加工业、沼气供应业等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湿地生态产业。

    湖泊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运用单一的措施修复湖泊水环境往往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应研究多种措施协同作用修复湖泊水生态系统,这些措施通常包括水力调控、点源治理、面源控制、内源削减、生物修复、景观建设、水质监测等。构建江湖动态联系,还有一些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如与防洪排涝的矛盾、钉螺引入问题、湖泊底泥释放问题、泥沙输入问题、污染迁移以及分洪河道对鄂州、黄石一带的负面影响问题等。虽然通过前期的实践,这些问题都找到了一些解决办法,但还需要加强研究,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同时,还应对水环境改善效果进行模拟研究,对多种措施协同作用进行系统分析。另外,如何实现统一管理也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

    (发言人单位及职务:民革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华中农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