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发掘利用十堰地区历史文化  促进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2014-09-15 00:55:47  
字体大小:【


政协十堰市委员会

    在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中,只有把旅游与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旅游业注入神奇的魅力。十堰是鄂西圈的重要一极,充分发掘利用十堰地区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对提升鄂西圈旅游产业的档次和品位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省政协工作安排,我们对十堰地区历史文化发掘利用与旅游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十堰地区历史文化的特点及旅游开发价值
    我们认为,十堰地区历史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
    (一)十堰地区历史文化链条完整,环环相扣。十堰地区出土的六千万至八千万年前的恐龙骨骼及恐龙蛋化石和一百万年前的郧县人头骨化石,证明十堰地区是古人类的重要发祥地。地质考古和文物考古同时证明,一百万年以来,在这片区域,许多的文化层潮起潮落、铺陈叠加,有75万年的梅铺文化层、50万年的白龙洞文化层、5万年的黄龙洞文化层等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古人类进化链条。郧县辽瓦店子遗址是最为典型的一例,从新石器时期起,历经夏、商、周直至明清时期持续不断,没有缺环。因此,这里的文化链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大脉络是重合的、完全一致的,具有中国通史式的价值。

    (二)十堰地区历史文化形态多样,特色鲜明。十堰地域现有以恐龙蛋、恐龙骨骼化石及郧县人、郧县梅铺人、郧西人为代表的远古文化,以房、庸、彭、绞、麇等为代表的古方国文化,以诗经文化、流放文化为代表的房陵文化,以武当道教、武术、古建筑为代表的武当文化,以抚治文化、古建置文化为代表的郧阳文化,又有以汽车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文明。十堰地区历史沉淀深厚,内涵丰富,既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又具有旅游开发价值。其中,最具有发掘利用价值的三大文化品牌是武当文化、郧阳文化和房陵文化。

    1、武当文化。武当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建筑、武术、道教理论、仪式以及道教音乐、药膳和养生,其核心精神是天人合一、重人贵生。从文化遗存看,武当道教建筑群作为武当文化千载传承的载体,即体现了作为明朝皇室家庙的帝王气派,又彰显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教文化特色。武当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古建筑群是重要品牌,开发古建筑鉴赏游具有广阔的前景。武当武术是内家拳之鼻祖,是我国武术两大流派之一,民间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特别是太极拳在海内外影响很大,对武当武术进行挖掘开发,拓展武当研学游其前景十分广阔。道教斋醮科仪是道教徒按照规定的程式、仪范举行各种宗教活动的总称,再现神秘道教仪式,可以使道教信徒和海内外游客体验武当仙山的神奇魅力。武当道教音乐与朝廷大祀天地之礼关系密切,既有皇家气派,又有道教特色,高贵典雅,神秘自然。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其列为重要表演节目。武当道教仪式和武当音乐表演是最能体现武当仙山特色的重要品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同时,道教药膳与养生,符合现代人健康至上的理念,对于治病、健身都有积极作用,也具有较强的旅游开发价值。

    2、郧阳文化。郧阳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其核心内容是抚治文化、远古文化。郧阳分郧阳府、郧阳抚治和郧阳专署3个历史时期。郧阳府和郧阳专署的辖境和今天的十堰市大致相当,地域环境可以概括为“两山一江”,即秦岭、巴山和汉江。郧阳抚治始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止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其疆域涵盖了今天的湖北、陕西、河南、湖南、重庆和四川等6个省市的八府九州六十多个县。当时的郧阳古城(今郧县县城),抚治衙门、郧阳府、郧县县衙三级政府同处一城。郧阳抚治是自元朝设立行省制度以来,湖北省内除武昌之外的又一个省级机构,使十堰地区成为鄂豫川陕毗邻广大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抚治204年间,先后有120位朝廷重臣来郧镇抚,原杰、王世贞、卢象升、熊文灿等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和重要的地位。根据《郧台志》记载,郧阳抚治留下的有价值的历史文化,其中有皇帝的敕谕20多道、大臣疏奏35篇、部院勘札9篇、诗文上千篇。郧阳抚治可以说是我国设立最早的边区政府和特区政府。郧阳抚治文化在全国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开发,对于了解体验明清时期省级“特区”的军事、行政建置文化与官场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旅游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前景。远古文化指的是距今6000万年至4100年之间的文化遗址。十堰地区考古发现的远古人类现已被考古界正式命名的有:被列为1991年“世界考古十大发现”、填补人类发展“链条”空缺、打破人类起源一元说、距今100万年的“郧县人”,距今70-80万年的“郧县梅铺人”及距今5至30万年的“郧西人”。古人类进化“链条”完整性与文化层的通史式价值,对现代人追根朔源、探寻古人类遗踪,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潜力;郧县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处既发现恐龙骨骼化石,又发现恐龙蛋化石的地区。青龙山2007年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恐龙蛋化石具有数量大、埋藏浅、种类多等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科考价值。开发白垩纪体验游与恐龙科考游的前景十分广阔。

    3、房陵文化。房陵文化源远流长、璀璨夺目。房陵这个地名来源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一个远古封国——房国(也称房子国)。这一地域包括今保康县、神农架及南漳县一部分,记录了发生在我国远古时代以来许多重大事件和人文信息,诗经文化和流放文化等主要文化所辐射或覆盖的地域,形成了房陵文化圈。诗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十堰地域非常独特的原生态文化。据有关史料记载,周宣王太师尹吉甫“食邑于房”,死后葬于房县。现在房县还遗存有尹吉甫的“天官坟”五座,祠堂一个。《诗经》中的《周南》、《召南》共25篇,采撷于包括十堰地区的汉水中上游地区。《诗经》305篇中有五篇留下了作者的姓名,其中《崧高》、《丞民》、《六月》为尹吉甫所作。当代许多经学家研究认定,《诗经》的撰写者和编辑者是尹吉甫。对《诗经》文化及尹吉甫进行挖掘利用,并形成相关旅游产品,对提高鄂西圈文化旅游的品位很有价值;帝王流放文化是十堰地域独特的文化现象。从秦汉到宋朝一千多年间,先后有14位帝王流放于房县。随着帝王流放到房陵,使得宫廷文化与地方民俗文化相融合,既增强了房陵文化的历史厚重感,又提升了十堰地区的文化品位。发掘、开发帝王流放文化,可以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上建立一个耀人的闪光点。同时,野人谷、野人洞等野人迷踪,尧子丹朱文化遗存,薛刚反唐营寨遗址开发利用,都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除此之外,十堰市作为“汽车城”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拥有较为丰富的现代文化资源。对汽车文化进行挖掘利用,可以打造成为现代工业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以“饮水思源”为品牌,综合开发生态文化旅游,对京、津、冀、豫广大受水地区的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二、十堰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及构想
    我们认为,十堰可开发建成武当、郧阳和房陵三大文化旅游区,各旅游区内可规划建设具有文化特色和旅游开发前景的若干个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形成以旅游景点、产品为依托,以三大文化旅游区为载体,以武当山为龙头的“丁”字型东、南、北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努力把十堰建设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

    (一)打响武当文化品牌,加快建设武当文化旅游区。以“问道武当山、养生太极湖”为开发与营销理念,通过推进系列项目建设,把武当山建设成为“世界知名、中国一流”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1、太极湖新区建设。新建的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位于武当山城区西北部,总规划面积约30平方公里,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是一个集接待服务、文化展示、武术交流、民俗体验、旅游商业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区。同时配套建设旅游发展中心、武当武术馆、太极大剧院、五星级酒店等核心项目。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把太极湖生态旅游区打造成具有全国领先水平、山水文化休闲旅游的示范基地。

    2、武当山部分道教建筑的恢复重建。计划在武当山原址恢复重建五龙宫、玉虚宫等道教建筑,增加新的道教建筑旅游景点。

    3、武当武术开发。借鉴嵩山开发少林武术的经验,依托武当山现有场馆,举办经常性的武当武术展演;成立武当武术学院,开发武当武术研学游,力争五年内使培训学员达到少林寺各类武校的相当规模。

    4、道教文化的系列开发。开发道教仪式表演项目,把神秘莫测、难得一见的道教仪式变成游客真正体验道教文化的经常性节目;在武当山建设道教饮食、武当道茶一条街和道教养生馆,开发道教音乐表演等道教文化体验游项目,以拓展武当朝圣游的内涵,延伸武当文化旅游的产业链条。

    (二)打造郧阳文化品牌,规划建设郧阳文化旅游区。以“追寻人类起源、探究明清建置”为开发和营销理念,以恐龙蛋化石遗址、郧县地质公园为基础,开发新的文化旅游项目,形成一线串珠的旅游景点,建成郧阳文化旅游区。该区域集中在现在的郧县县城,紧靠汉十高速公路,距十堰城区只有20余公里,是西安至十堰黄金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

    1、抚治文化开发。近期,在郧县城关汉江滨,规划建设郧阳抚治衙门和郧阳抚治博物馆。远期,恢复重建郧阳古城,包括修建一段城墙、钟鼓楼以及部分街市民居。这些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中外游客临江登城,思古探幽,体验郧阳抚治文化的佳好去处,也将成为一座拍摄明清历史题材影视剧的重要基地。

    2、远古文化开发。一是古人类遗踪。在郧县青曲镇郧县人头骨发现地建设古人类遗址陈列馆;二是恐龙迷踪。以现有的郧县青龙山恐龙蛋化石遗址为依托,加大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力度,着力开发白垩纪体验游和科考游。郧县青曲镇紧靠汉十高速公路,郧县青龙山东距县城10公里,南距十堰城区15公里,具有成为重要旅游景点的便利条件。

    (三)打造房陵文化品牌,规划建设房陵文化旅游区。以“体验帝王生活、品味《诗经》文化”为开发与营销理念,结合房县温泉等景点,开发新的项目,规划建设房陵文化旅游区。该旅游区地处武当山至神农架的黄金旅游线路,其主要景点均在房县县城附近。

    1、帝王流放文化开发。在房县温泉附近,划出一片区域,近期恢复重建唐中宗李显馆舍和韦后梳妆台,把帝王流放文化开发与温泉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打造房县旅游的新亮点;远期,恢复重建庐陵王城,使之成为游客体验帝王流放生活的全国唯一景区,也可作为拍摄相关题材影视剧的基地。

    2、建设房陵文化名胜园。在房县县城规划建设“房陵文化名胜园”,包括建设中华诗祖、周朝太师尹吉甫雕塑,中国围棋师祖、“尧造围棋,丹朱善之”雕塑,忠孝名邦、汉黄孝子黄香雕塑以及历代流放房陵的帝王群雕;《诗经文化》陈列馆等项目,包括东沟观音洞风景名胜区、帝王森林公园、尹吉甫家庙宝堂寺、门古寺镇望佛山、野人洞、野人谷福泉山森林公园等自然与人文景观,形成房县生态文化旅游区。

    此外,在十堰城区建设汽车博物馆,并对二汽创业与建设时期的重要遗迹、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活动场所进行抢救性保护,打响汽车文化品牌,把十堰城区建成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景区和旅游集散地;在丹江口库区,综合开发水体旅游,开发水下均州古城探险等项目,打响“饮水思源”水文化体验游品牌,把丹江库区建设成为生态文化旅游的重要景区。

    三、十堰地区历史文化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1、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对如何保护、开发、利用地域历史文化资源认识不够,对文化在鄂西圈中的核心价值还重视不够,尤其是对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迫切性、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还没有形成保护、开发、利用地域历史文化资源的总体思路及具体措施。对地域文化在旅游开发上的重要性认识不全面,提起湖北文化似乎只有荆楚文化,十堰文化只有武当文化,特别是对具有旅游发展前景的三国文化、巴土文化、房陵文化、郧阳文化还缺乏整体规划,远没有形成文化旅游产品。

    2、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研究力度不够。目前,我市社科工作者在发掘研究区域历史文化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研究出版了《沧桑与瑰丽——鄂西北历史文化论纲》、《十堰通史》、《汉水文化论纲》等一批专著。但是,这种研究处于零散状态,还没有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缺乏系统性和长远规划,没有形成研究合力,尤其是缺乏必需的经费保障。

    3、大量丰富而又深厚的资源还未得到开发利用。十堰地区除武当文化外,还有很多历史文化资源尚未有效开发利用。仅以房陵文化为例。房县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和历史文化名人。尹吉甫作为中华诗祖,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房县作为尹吉甫故里,仅有几处遗址,连一尊尹吉甫雕像也没有,更谈不上对《诗经》文化的系统研究和对尹吉甫相关史料的发掘研究。目前房陵文化仅仅处于向国内外宣传的阶段,还没有进行系统发掘研究与开发利用。

    4、在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结合方面还存在一些障碍。一是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问题。由于历史遗址、旅游景点归属不同,在旅游开发上涉及到当地政府及文物、宗教和旅游等部门融合协调不够,影响了历史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化。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十堰集老、少、边、穷、库于一体,各级政府财力有限,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与文物的保护经费缺乏保障,更缺乏开发利用资金。各县市区多为“吃饭财政”,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资金更为匮乏。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历史文化遗址大多地处深山,人迹罕至,有的甚至不通公路,山区交通问题成为文化旅游开发的瓶颈。四是没有妥善处理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如郧县马檀山唐濮王李泰家族墓是迄今为止唯一见于京畿长安地区之外的唐代同姓藩王家庭墓地。然而,李泰家族墓因兴建郧县烟厂而发掘,李泰家族墓遗址缺乏必要的保护,这成为十堰地区历史文化保护中永久的遗憾。

    5、南水北调十堰淹没区文物保护问题亟待解决。这是十堰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迫在眉睫的个性问题。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调查,丹江大坝加高后,将淹没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张湾区、武当山特区境内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群)、古建筑等文物古迹159处。据专家预测,丹江库区的文物数量约十万余件,需要抢救和保护的文物总量和重要性远远超过三峡库区。三峡工程文物保护经费预算13亿元,十堰只有3亿元左右。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文物抢救和保护规划方案亟待国务院批准;二是文物抢救、保护经费缺口很大,特别是文物收藏、保管、开发利用经费严重不足,地方财力难以承受,亟需争取国家的专项经费。

    四、加强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建议
    1、研究制定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地方性法规。建议省人大参照国家《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规及国家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出台湖北省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条例,对重点特色文化品牌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运作机制、人才培养、经费保障等方面,作出原则性规定,为各市州保护与开发利用区域历史文化资源提供法律依据与政策支持。

    2、把具有开发潜力的历史文化资源纳入“圈投”规划。目前,湖北省政府出台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总体规划》以及《文化旅游建设规划》,十堰市只有武当文化及其开发项目、南水北调生态旅游项目等24个重点项目纳入规划,而郧阳文化、房陵文化两大特色文化品牌的开发利用尚未纳入规划。为此,建议湖北省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领导小组把郧阳文化、房陵文化纳入鄂西圈建设总体规划。郧阳文化旅游区、房陵文化旅游区列入总体规划后,我们将尽快编制项目目录,争取把郧阳抚治衙门、房陵文化名胜园等重点开发项目纳入湖北省文化旅游建设项目规划。

    3、建立长效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建议设立省、市两级区域文化发展基金,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募集资金为辅。主要用于我省历史文化研究、专业人才的培养、重点文化品牌的包装策划,并切实加大文化旅游的营销力度。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应当加大对湖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成果的奖励力度;对宜昌、襄樊、恩施、十堰等贫困山区,要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的力度;同时,要鼓励支持引入市场机制,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建议省政府出台关于文化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外商、国内民间资本投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与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在税收、土地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为吸收投资创造良好的政策软环境。

    4、建立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机制。目前,省、市两级政府都建立了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领导小组。建议以此作为工作平台,建立省、市两个层次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分别由省、市分管领导牵头,发改委以及文化、旅游、文物、财政等部门领导参加,着重研究解决历史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问题,克服目前文化、宗教与旅游部门各自为阵的体制障碍,尽快形成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融合的协调机制。同时,整合利用湖北省教育资源,着力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及从事文化旅游策划、包装、宣传、营销的专门人才队伍,为湖北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5、加大对重要文物遗址的保护力度。要充分利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对重要文物遗址进行考察,建立湖北省历史文化资源档案数据库。同时,把一批重要文物遗址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鼓励支持对区域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联合开发。鄂西圈内及相邻省市对共有文化品牌进行联合开发。如恩施与宜昌联合开发巴土文化;荆州、襄樊等地联合开发三国文化;十堰与神农架及保康、南漳等县联合开发神农文化及打造野人迷踪旅游品牌;十堰竹山县与陕西平利县共同打造女娲文化品牌;十堰与恩施、宜昌共同打造古人类遗迹品牌;丹江口与河南淅川共同打造调水源头生态文化品牌等等。

    7、尽快解决南水北调十堰淹没区文物保护问题。一是请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尽快争取国务院批复《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文物保护规划方案》。二是建议省政府为十堰淹没区文物贮藏、保护及开发利用向国家申请专项经费,同时省里下拔专项配套资金,以加快推进十堰淹没区的文物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