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振兴三峡库区生态文化旅游  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

2014-09-15 00:55:01  
字体大小:【


严羡兰    委员

    2008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部署。如何加快实施这一重大战略?我认为,可以探索以振兴湖北三峡库区生态文化旅游为重点,全面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

    一、发展三峡库区生态文化旅游意义重大
    鄂西地区8个市、州、林区,有一半以上滨临长江和汉水,并延伸至川渝地区,以三峡库区生态文化旅游为重点,既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其重要作用表现为4个方面的效应:

    1、旅游资源的串联效应。长期以来,我省鄂西旅游资源相对分散,交通基础设施不足,旅游开发水平不高。大力发展三峡库区生态文化旅游,有利于在较短时期内形成三方面“串联效应”。一是省内精品的串联。以长江为主轴,将“两江两库两工程”(即长江、汉江,三峡库区、丹江口水库,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串联起来,将三峡大坝生态文化景区、神农架自然生态保护区、武当山道教文化风景区、襄樊三国文化旅游区、鄂西土苗民俗风情旅游区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旅游经济带或生态文化旅游圈。二是库区精品的串联。2009年三峡工程全面完工,库区已经蓄水至175米左右,这正是我们全面规划和设计鄂西及三峡库区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有利时机。三峡库区旅游资源丰富,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11处,国家4A级旅游区15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7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优秀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5座。三峡库区蓄水后,新老旅游资源能够通过整合,形成库区新的旅游亮点。三是省际精品的串联。有利于与重庆、四川、贵州、湖南、陕西等周边省市的旅游景点联结,可以协同开发“乌江画廊”、“渝湘黔”民族风情、“渝鄂陕”科考探秘等旅游新品。总之,通过三峡库区生态旅游这条主线,能够将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有效串联、整合、放大,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深度开发寻找的新题材,进一步扩大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及“中国三峡旅游”的品牌吸引力。

    2、区域发展的协同效应。三峡库区主要涵盖鄂西、渝东部分区域,是连接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带。其中渝东经济圈包括万州、奉节等15个区县经济体,总人口约930万人。重庆市于2007年出台了《重庆长江三峡旅游总体规划》,规划将三峡库区建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2008年7月,重庆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提出把保护环境特别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放在第一位,加快建设旅游码头、机场和通往重要旅游景区景点的高速公路,为旅游业大发展打好基础。大力发展我省三峡库区生态文化旅游,有利于与重庆市协作开发三峡库区生态文化旅游,产生“1+1>2”的效果,共同打造“中国三峡旅游”的世界旅游品牌。

    3、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三峡库区由于多种条件的限制,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左右。而三峡库区具有较好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三峡库区生态文化旅游,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用较小投入成本,可以带动三峡库区及鄂西经济社会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目前,三峡库区游船年外宾接待量维持在10多万人次,最好年份在30多万人次,与尼罗河的年均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仍存在较大差距,发展三峡库区旅游的潜力较大。三峡库区生态文化旅游的大幅提升,必将能够实现投入最省、环保节能最优、品牌影响最大、带动效应最强的效果,势必对我省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旅游圈建设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

    4、生态环境的净化效应。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水土流失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十分严峻。尤其是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600多公里长的库区变为流速缓慢的人工湖泊,自净能力降低,排沙能力减弱,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发展三峡库区生态文化旅游,有利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能够有效遏制和改善三峡库区环境恶化的问题。

    二、大力发展三峡库区生态文化旅游的思路建议
    1、树立精品意识。要树立开放发展的意识,将三峡库区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作为全国乃至世界旅游的精品亮点来打造。世界发达国家在治理河流污染、开发生态旅游等方面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如莱茵河,20世纪60年代初,德国政府下决心全面治理莱茵河,彻底清除河底暗礁,修复沿江生态环境,优化工业布局等。特别是1997年成立了莱茵河中游论坛协会,对莱茵河中游56公里的峡谷河段进行整体规划和多功能开发,重点开发了以悬崖峭壁、葡萄园、城堡为主题的景观园区,并采取合作社经营、税收减免、经济补贴等扶持政策,使莱茵河成为世界知名的城堡之河、文化之河、民族之河。

    结合我国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人文特色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在建设三峡库区生态文化旅游建设过程中,应将生态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大力推进三峡库区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和环境保护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逐步优化库区产业结构,形成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因此,在设计开发上,我们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借鉴和吸取全国乃至世界的成功经验,将三峡库区生态文化旅游建设成为湖北的亮点、中国的名片、世界的精品。

    2、创新体制。按市场化运作原则,探索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等发展模式;探索合资合作、战略联盟、特许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调动多个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三峡库区生态文化旅游的跨越发展。

    3、实现开发与保护并重。要按照“开发与环保并重,边建设边环保”的思路,统筹兼顾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建设,防止出现“先建设后保护、边建设边破坏”的局面。尤其要抓紧制定《三峡库区环境保护条例》,实现长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化。

    三、发展三峡库区生态文化旅游的措施建议
    1、加大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是按照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的规划要求,在省市政府的指导下,成立专门负责三峡库区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组织机构,重点抓好三峡库区生态文化旅游的总体规划,与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西部大开发战略等规划有机结合,并将其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规划之中。二是建立跨省市、跨部门的协商对话机制,消除行政障碍和多头开发、重复建设,尤其是要加强我省与重庆、四川等周边省市的旅游合作和协商对话,形成主动配合、相互支持的整体合力,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三是建立三峡库区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专项基金。建议从三峡大坝发电收益、西部大开发项目资金以及财政挤出一部分,建立三峡库区生态文化旅游专项基金,专门用于三峡库区生态文化旅游的开发。四是配套政策扶持。制定有利于三峡库区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三峡库区生态文化旅游的开发。

    2、遵循市场规律运作。一是拓展旅游投融资渠道。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到三峡库区投资开发文化旅游产业,通过兼并、收购、参股、特许经营、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引入国际知名企业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经营,设立独资、合资旅游企业。鼓励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各种经济成分、社会力量,兴办旅游经济实体,投资开发旅游项目,培育和壮大旅游产业市场主体。二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食、住、娱、行、购、游“六要素”,完善旅游景区的配套功能,尤其加强景区的交通道路和库区支流航道的建设,形成水陆相连、干支相通的旅游交通网络,使分散的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三是加大新景点和新项目开发力度。三峡水库蓄水后,新增和旅游开发价值提高的景点有70多处,要开发利用好这些景点的资源,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使之成为三峡旅游的新卖点。积极培育和发展旅游的新项目,如加快发展游艇经济,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鼓励发展柑桔、花卉、烟草等种植业,把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较好地结合起来。

    3、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建立资源整合和利益共享机制,引导文化旅游企业开展联合协作,建议由我省尽快整合现有旅游资源,组建跨区域、有实力的旅游企业集团。并坚持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进行低成本扩张,带动三峡库区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发展旅游产业群。

    4、加强行业的监管作用。尽快制定三峡库区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产业政策,合理控制产业规模、规范竞争行为,尤其是目前三峡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恶性降价、无序竞争等行为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旅游业的整体利益。成立行业协会等形式的产业自律组织,对三峡库区旅游产业实行监督、管理,统一宣传和整体促销,协调处理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发言人单位及职务(职称):中国长航上海公司党委副书记,武汉长海大酒店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