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
为推进我省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西部地区民生改善,2008年7月20日至27日,省政协副主席陈春林带领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部分组成人员,到恩施州及巴东、建始、宣恩三县,就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国家民族政策落实情况和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有关地方政府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了30多个特色产业基地、企业、科研机构和新农村建设现状,召开了8次座谈会,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负责同志及乡村干部群众200多人次进行了座谈,交换了意见。通过调研,总体感到,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恩施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和现实选择,也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民生改善的重要途径。
一、恩施州发展特色产业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中共恩施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州情实际,依托资源优势,坚持以扩大开放为先导,以“两路(宜万铁路、沪蓉西高速公路)”建设为契机,以产业发展为重点,牢固树立和实施“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的发展理念,致力于兴产业、打基础,建项目、增后劲,创特色、树品牌,优环境、促和谐,着力打造“五个基地”(绿色产业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洁净能源基地、矿产工业基地、健康旅游基地),加快推进产业兴州步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工业、特色旅游业,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新成效,全州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1、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着力提高特色农业的效益。一是狠抓农业结构调整。恩施州注重发挥本地自然资源和环境气候的独特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目标,切实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围绕烟叶、茶叶、畜牧、蔬菜、药材、林果六大特色农产品,积极推进连片开发、区域发展、规模经营。二是狠抓特色基地建设。坚持优先发展有特色、有潜力、有优势的产业,加快推进同类品种跨村庄、跨乡镇、跨县市基地连结,重点建设四个100万亩(100万亩优质烟茶、100万亩优质林果、100万亩中药材、100万亩优质蔬菜)特色农业板块基地和一批养殖大乡、大村、大户。三是狠抓龙头企业培育。在抓好100家州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基础上,重点扶持湖北长友、八峰药化、九洲牧业、大派食品、发夏食品等龙头企业,帮助其扩张规模、提升档次、增强实力,确保每个特色产业和每个县市都有龙头企业带动和支撑,使50%以上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链,农民收入的30%左右来自农业产业化。四是狠抓特色品牌打造。重点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整合茶叶、畜产品、山野菜、优质蔬菜、精品粮油等品牌,打造了一批地方特色明、辐射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争创了一批湖北名牌产品,提高了特色农业的综合效益。恩施州烟叶、茶叶、畜牧、蔬菜、药材、林果等六大特色农业支柱产业的形成,把恩施州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了经济优势,同时带动了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了民族地区农民群众稳定增收的目标。
2、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壮大特色工业的规模。
一是突出项目建设。恩施州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特色工业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托本地资源优势,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大项目申报力度,大力实施税收过百万、超千万、达亿元的“过百超千达亿”工程,全力推进特色工业重点项目建设。
二是加强产业集群。狠抓工业园区建设,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衍生和吸引更多的关联企业集聚工业园区,逐步形成了烟草、能源、矿产、茶叶、特色蔬菜、畜产品、药化、建材、天然气化工、林木加工等10个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重要产业集群。
三是注重扶优扶强。重点培育成长性强的工业企业,如卷烟工业重点支持湖北中烟工业公司恩施卷烟厂建设;能源工业重点加快煤矸石、天然气和风电开发;矿产工业在重点支持武钢开展脱磷实验和启动铁矿“采、选、冶”项目建设的同时,抓好石膏、磷矿和高岭土的开发;药化和富硒绿色食品加工业重点抓好新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建材工业重点推进林木产品深加工,引进现代森工企业开发纸浆和高密度木塑板。
四是加大招商引资。依托资源优势和优惠政策,积极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把企业扩能升级、矿产资源开发、林业产品加工、旅游资源开发、富硒绿色食品加工等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坚持政府主导招商、企业主体招商、全民参与招商三招并举,引进了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好企业落户恩施州,2007年全州招商引资项目达114个。通过以上措施,恩施州初步形成了矿产、绿色食品、能源、卷烟、建材、药化等六大特色工业支柱产业。2007年这六大特色工业支柱产业完成总产值64.24亿元,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6.34%,剔除卷烟因素,同比增长43.31%。
3、大力培育新的增长点,着力优化特色旅游的品位。一是完善旅游规划。恩施州坚持发展旅游规划先行,以清江中上游地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龙头,加大旅游专项规划编制力度,加大《恩施大峡谷——腾龙洞旅游发展控制性规划》等规划的执行和落实力度。二是建设核心景区。围绕构建宜昌(长江三峡)——张家界——恩施中国黄金旅游线“金三角”的大目标,把恩施大峡谷——腾龙洞景区作为核心景区来建设,同时精心打造巴东神农溪、恩施土司城、梭布垭石林、咸丰坪坝营、清江山水画廊、南四县原生态等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和项目,形成“一轴”(以清江为恩施州特色旅游发展轴)、“两极”(恩施市、利川市两个旅游经济增长极)、“三区”(清江中上游旅游区、神农溪旅游区、坪坝营旅游区)特色旅游发展格局,神农溪和腾龙洞已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三是推进行业创优。大力开展“企业创强、景区创A、饭店创星、导游创佳、行业创优”活动,加大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力度,力争把恩施市和利川市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把巴东县建成中国旅游强县。四是提高文化内涵。下大力气办好以龙船调、土家女儿会、土家摆手节、中国三峡纤夫节为代表的“一歌三节”活动,使“一歌三节”成为恩施州最具代表性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努力提高特色旅游业的文化魅力。恩施州以特色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每年以30%的速度加快发展,2007年旅游业收入比2002年增长62%,特色旅游业正在成为恩施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特色产业的发展,对恩施州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是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使传统农业逐步走上了农民组织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的道路,使农产品商品化率达到50%以上。二是促进了农民增收,据2007年统计,建始县24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15个有特色产业支撑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没有特色产业支撑的村高出400到800元;巴东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有47.7%来自特色产业。三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部分农民离土不离乡,实现了劳动就业的就地转移,这一部分劳动力约占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的30%,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二、恩施州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恩施州在发展特色产业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阻碍着恩施州特色产业的良性发展,使其特色农业效益普遍偏低、特色工业整体规模偏小、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滞后,缺乏“顶天立地”的骨干企业。这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1、特色产业发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扶持。目前国家缺乏对西部特别是对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政策支持,现行的扶贫政策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显得越来越乏力,扶贫贷款逐步萎缩,而财政扶贫资金也没有对龙头企业的投资渠道,加之自身财力薄弱投入不足,导致龙头企业数量少,现有的龙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发展后劲,难以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具体表现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布局分散、质量不高,品牌创建工作效果不明显,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州到目前还没有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特色工业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企业融资非常困难,企业的关联度不高、产业链不长,市场主体的整体素质较低。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和整合力度都不够,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吃、住、行”条件较差,“游、购、娱”结构不太合理,游客满意度不高。
2、特色产业发展缺乏科技和人才支撑。恩施州拥有丰富的四大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但因缺乏科技和人才的有效支撑,铁矿、硒矿等矿产资源,茶叶、高山蔬菜、魔芋、马铃薯、药材等生物资源,部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均未得到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具体表现为:农业产品精深加工不够,产品技术附加值不高;工业企业科技含量和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产品科技开发深度不够,精深加工增值不高,具有高科技含量和市场知名度的产品不多;大多数企业缺乏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旅游管理、策划、营销、导游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极为匮乏,现有的旅游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经验不足,整个旅游服务体系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较低等问题。
3、特色产业发展受交通基础设施制约。由于历史、社会、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恩施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交通“瓶颈”长期以来制约着其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两路(宜万铁路、沪蓉西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将极大地改善恩施州北部四个县市巴东、建始、恩施、利川的交通条件,而恩施州南部四县鹤峰、来凤、咸丰、宣恩的交通条件依然很差,不仅无铁路无高速公路,且无一级公路与恩施州城和周边城市及高速公路连接,出口公路等级偏低,运输成本相对较高。318国道损毁严重,一旦遇到高速公路封闭等特殊情况,北部四个县市的交通也会出现问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着恩施州特色产业的发展。以旅游业为例,恩施州现有旅游景点分散而间距较远,景点之间公路等级偏低,导致“过境游”现象十分突出。
三、加快恩施州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鉴于恩施州经济基础较差、财力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实际,为了促进恩施州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不断壮大,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促进我省区域协调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支持恩施州发展特色产业重要性的认识。支持恩施州发展特色产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恩施州发挥资源优势,实现科学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农民收入,逐步缩小与全省发展水平的差距。要从落实国家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民族关系和谐,促进西部地区民生改善,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支持恩施州发展特色产业的重大意义,真正把恩施州作为我省区域发展的重要一极来安排,在规划、财政、税收、金融、项目、科技、人才、交通等方面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支持恩施州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经济实力。
2、进一步加大对恩施州特色产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省直有关部门应结合各自的业务职能,制定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具体操作办法,使省委、省政府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资金化、项目化。尽快出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政策,对民族地区在生态保护方面的贡献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从实际出发,降低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标准,将恩施州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万元的州级龙头企业认定为省级龙头企业,使之能够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加强恩施州特色农业板块基地规划,将烟叶、茶叶、魔芋、药材、马铃薯生产纳入省级特色农业板块基地予以扶持和建设。支持恩施州建设国家级高磷赤铁矿采选炼试验基地和天然气开发基地,并纳入全省发展规划。在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时,应针对民族地区实际适当放宽标准,帮助恩施州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认真落实省委关于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著名的旅游休闲度假品牌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战略部署,尽快制定规划并组织实施,支持恩施州把恩施大峡谷——腾龙洞景区打造成国家5A级景区。省级财政可设立金融部门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奖励基金,以缓解民族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进一步加大对恩施州特色产业的科技支撑和人才引进。要制定优惠政策,将高新技术产业化引导资金、技改专项资金的一定比例用于支持恩施州工业发展,并向恩施州骨干工业项目倾斜,大力扶持恩施州特色资源的精深加工,通过技术引进和科技项目的实施,培育若干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特色工业。加强恩施州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对接,加大对恩施州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扶持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骨干企业。建立民族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大力推广先进实用、辐射面广、效益显著的农林牧渔新品种及种植、养殖、加工技术,重点抓好农业生物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集约化高效养殖技术、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制定促进各类人才向民族地区流动的激励政策,降低恩施州吸引人才的成本。重点支持恩施州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劳动力技术培训,建立民族地区人才奖励基金,对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予以重奖。
4、进一步加大对恩施州公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切实解决恩施州南部四县交通“瓶颈”制约问题,对促进恩施州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建议省委、省政府将宜鹤一级公路(宜都一五峰一鹤峰)、恩黔高速公路(恩施一重庆黔江)及其连接线工程鹤来一级公路(鹤峰——来凤,经宣恩县连接恩黔高速公路)一起纳入我省近期公路交通建设规划,制定筹资方案,组织招商引资,尽快开工建设。安张常铁路由陕西安康经重庆奉节、湖北恩施、湖南张家界到湖南常德,全长650公里,途径恩施州的恩施市、宣恩县和鹤峰县约120公里,已被铁道部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调整初选名单,建议省委、省政府组织力量,积极争取铁道部早日动工兴建安张常铁路。
5、建议恩施州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一要认真研究当前特色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思路、明确发展目标,从本地资源实际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住特色、找准定位,着力培育独具优势的特色产业。二要创新发展模式,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依托骨干企业,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建立特色产业基地网络,着力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品、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带、特色产业链、特色产业集群,努力形成上中下游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三要积极培育、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利用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调整结构、调大规模、调优品种,提高发展质量,推动民族地区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四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加强资源环境建设,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