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打造新闻宣传品牌  促进政协职能履行

2014-09-15 00:54:17  
字体大小:【


武汉市政协

    为了探索政协新闻宣传的新路子,扩大新闻宣传阵地,促进政协职能履行,于1998年10月9日,我市政协与武汉电视台联合打造的新闻述评性电视专栏《政协论坛》播出了第一期。《政协论坛》作为固定栏目,每周一期,黄金时段播出,历时九年从未间断,迄今已播出了500期。论坛的开办、坚持与发展,得到了全国政协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武汉市党政领导重视支持,也受到广大政协委员和市民的欢迎,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十年中,先后有50多批外省、市政协组团赴汉专题考察《政协论坛》。《人民政协报》、《中国政协》杂志等报刊多次专题推介武汉《政协论坛》。《政协论坛》已成为我市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重要舞台,政协宣传的重要品牌。

    一、《政协论坛》的主要特点与做法
    1、注重政协特色,积极服务委员。十年来,“论坛”始终坚持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服务,为政协委员履行职能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委员建言献策,参政议政搭建平台;通过“论坛”,2000多人次的政协委员走进《政协论坛》,表达各界的声音和诉求,反映不同的要求与愿望,传递严谨的思考和善意的诤言,扩大了委员议政空间,放大了委员议政的效果。

    2、注重精心策划,准确把握好“度”。“论坛”不能太滞后,不能热点已过你再来作总结。多数时候“论坛”的新闻线索应该是政协主席会议、常委会、委员和社会群众关心的问题,应该稍微超前一点,这就要求策划。这就要求我们:
    一是在选题方向上,坚持体现政协特色。“论坛”选题的来源主要是:每年政协全会通过的建议案、重点提案、提案(由各专门委员会协办);各党派的集体提案和区政协提交的选题;电视台申报的部分选题。
    二是在栏目形式上,坚持内容决定形式。“论坛”播出的形式分为二种:全现场(以政协委员现场调研再现的形式进行实地采访);现场加访谈(前期有一个外采,用一个故事短片交待一个访谈背景,然后在室内由主持人与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或是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干部进行面对面的访谈)。
    三是在工作流程上,坚持完成每周工作目标。即:策划一期、制作一期、播出一期。全年的目标任务是制作52期,播出52期。主要工作流程是:选题和策划(每周一召开策划会,会议由政协宣传处和电视台部分编导及专职策划人员参加)、外采、访谈、编辑、审片、播出等流程。

    “论坛”的根本点在“论”,它不是靠行政命令,而是以道理说服人,必须体现出充分的说理性。既可以立论,也可以就某一现实问题开展辩论:或直接评论现实生活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针对社会上某种错误倾向、错误观点,善意地、负责地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和批评,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当然也不能太自由,毫无约束,成为“自由论坛”,论过了不行,论得不疼不痒也不行,要有一个准确的“度”。

    3、注重遵循新闻规律,不断创新发展。我们的做法是坚持“三固定”,  即“固定栏目,固定频道,固定时间”。在每周日晚8点零6分,武汉电视台一频道播出。这样做有三点好处:一是体现了政协特色,它是政协办的论坛;二是扩大了社会影响,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收视群体;三是与时俱进,迫使我们不断改进创新。

    二、《政协论坛》在政协履行职能中发挥的作用
    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论坛”如今已经成为我市政协委员的重要议政舞台,政协工作的展示窗口,各界群众欢迎的电视述评节目,党政领导关注的重要民意渠道,武汉电视台的重要品牌栏目。

    第一,探索了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与新闻舆论监督相结合的新路子。民主监督是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一种高层次的人民监督形式,把民主监督与新闻舆论监督相结合,实行资源优化组合,有利于提高民主监督的社会影响,这也是我们开办这一栏目的初衷。十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尝试是成功的,确实收到了“居高声自远”的良好效果。如我们先后制作、播出的“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 “依法评议两院,促进司法公正”、“村务公开莫空开”、“黑中介人人喊打”、“职业危害正在转嫁农民工”等,要么针贬时弊,使人警醒,要么击浊扬清,伸张正义,既得到了党政领导的重视,又受到了普通市民的欢迎。正是由于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的参与,使电视获得了单靠编辑记者所不能或不易获得的新闻舆论监督资源,同时由于电视媒体的介入,凸现并放大了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约束功能和社会影响。正如十届全国政协郑万通秘书长所言,武汉《政协论坛》是探索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与新闻舆论监督相结合的一种积极尝试,是利用社会媒体发挥政协作用的一种创新。十年实践,证明如斯。

    第二,搭建了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新舞台。十年来,政协委员走进论坛,面对广大电视观众,纵论发展大计,评析热点难点,协助释疑解惑,反映社情民意,极大地丰富了政协委员履行职能的渠道和平台,不仅激发了委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委员的社会责任感,展示了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风采,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市政协参政议政工作质量的提高。如“建设武汉中国光谷”,“中部崛起武汉如何领跑”,“把防汛当产业抓”,“喜看村民变股民”等等。“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抗震救灾成为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我们立即着手拍摄制作了“力量的见证——从汶川大地震看国家应急机制”、“重建心灵家园”、“灾难中学会生存”等3期节目。其节目既展现出政协委员对国家和地方发展和重大决策的关注, 同时许多具有创意的新思路、新观点、新建议,对党政部门科学决策、完善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许多构想通过努力变成了现实。

    第三,拓展了民意有序表达和党政领导干部参与互动的新渠道。十年来,先后有500多名专家学者和各界群众以及300多名党政部门领导走进论坛。尤其是一大批关注民生、反映民意的论坛节目,如“房改与安居”、“公共卫生呼唤公共投入”、“农村义务教育应当免费”、“城中村改造应以人为本”、“食品安全关系民生”、“问诊看病贵”、“温暖的补位——关爱留守儿童”等等,既有市民参与表达意愿,又有政府官员解读政策和工作,还有委员提出意见建议,反映了民众的愿望,传递了党和政府关注的声音,为民意的有序表达和民众与政府高端的互动开辟了新的渠道,播出后均产生了极好的社会反响。

    第四,开辟人民政协新闻宣传工作的新窗口。十年来,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市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各区政协都参与了协办。通过协办“论坛”,市、区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围绕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创新履行职能的成果在“论坛”中得到充分展示,宣传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政治制度,宣传了人民政协工作,扩大了人民政协的社会影响。

    三、几点启示   政协新闻宣传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1、政协新闻宣传必须开拓创新,努力打造品牌。十年时间,三千多个日日夜夜。“论坛”这棵树之所以常青不老,我们最大的体会是抓住了“创新”这个灵魂。多年来我们始终认真研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研究社会,研究观众,研究电视新闻规律;不断拓宽报道面,报道新事物、新经验,提出新问题、新思路和新观点;不断探索新的报道表现形式,创新栏目形态,保持了栏目的常办常新。

    2、《政协论坛》必须立足“三贴近”,注重宣传效果。贴近时代,贴近中心,贴近民众,是“论坛”这些年来秉持的原则,也是论坛继续坚持的方向。贴近时代就是要使时代精神和特征在“论坛”中得到体现,贴近时代才能有朝气有活力;贴近中心就是要贴近党委政府工作中心,贴近政协履行职能的工作中心,贴近中心才有价值,才能体现政协特点;贴近群众就是要始终关注民情、反映民意、维护民生,只有贴近民众才能有生命力。

    3、《政协论坛》必须坚持“三依靠”,努力形成合力。一是依靠领导。领导的重视是办好“论坛”的决定因素。我们积极争取市政协党组、主席会议,以及市委宣传部领导、广电局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帮助解决人员、经费、设备等问题。二是依靠政协整体力量。全市各级政协委员,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区政协和有关党政部门的参与、配合,为办好“论坛”提供了坚实基础。三是依靠工作专班。专班由市政协宣传干部和电视台制片人、主持人、编导组成。正是由于专班创造性的辛勤劳动,打造了“论坛”这个品牌,得到广泛的认可和鼓励。

    虽然我们在政协宣传工作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上级领导和职能要求,同其它兄弟市、州政协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一定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各兄弟单位好的做法和经验,勇于探索、善于实践,争取将《政协论坛》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