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大力发展油料生产支撑国家战略需求

2014-09-15 00:53:53  
字体大小:【


                    黄佑安  委员       廖伯寿  委员

    一、我国植物油料供给形势严峻

    我国是世界油料生产和消费大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油料生产和供给一直受到国际市场的严重冲击。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国植物油消费总量从2002/ 2003年度的1740万吨上升到2006/2007年度的2235万吨,但国产植物油产量一直仅维持在900-950万吨的水平,油料进口占国内消费的比重已达63%,自给率只有37%左右。显然,没有哪一个大宗农产品像油料这样如此严重依赖国际市场,每年油料进口额超过1200亿元,是造成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的根源。

    特别是近一年多以来,国内植物油价格因供给不足而不断攀升,严重影响了民众生活质量。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持续上升,发达国家利用植物油大规模转化生物柴油是一种必然趋势,全球植物油市场需求量将成倍增长,将来我国即使有经济能力进口植物油,但可能会出现有钱无处买油的局面。据保守估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15.5亿、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时,植物油需求总量将为3500万吨以上。以2005年国内油料生产能力为基数,届时需要增长200%以上才能基本满足需要。

    在上述背景下,发展油料作物生产,提高油料自给率,已成为保障国家食物供给安全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2007年9月1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六条政策措施。9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油料生产和供给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并提出了力争到2010年全国油料总产量增长14%的近期发展目标。湖北作为全国油料生产大省和油料科技强省,发展油料生产,对于增加油料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现代农业,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我省油料生产和科技优势分析
    湖北地处长江中游,为我国南北过渡地带,自然和农业生态条件十分适合油料作物生产。目前我省油料作物已形成较大生产规模,年种植面积2500万亩,总产320万吨以上,其中油菜1700万亩以上,花生、大豆各300万亩,芝麻近200万亩,油料单产居全国前列,规模和效益优势明显,年种植业产值130亿元以上,在大宗农作物中仅次于水稻。我省油料生产发展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地理上处于全国中心位置,利于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油料加工业初具规模,除原有天颐、中昌、中粮等大型油料加工企业外,最近鲁花集团又落户湖北襄樊,植物油年加工能力超过200万吨。从发展潜力看,在不影响粮食生产的情况下,我省仍有较大面积的冬闲田适于发展冬油菜生产,夏播花生和间套作大豆也仍有一定发展空间,未来全省主要油料作物种植业规模具有达到4000万亩、年总产500万吨的潜力。

    我省从事油料作物科学技术研究的机构主要有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和华中农业大学,是全国油料科技强省。中油所和华农大一直是我国油料科技重大项目的领头单位。多年以来我省在油菜“双低”品质改良、油菜及芝麻杂种优势利用、高油花生品种培育、油料重要病害的抗性遗传改良及综合控制技术、油料高效栽培技术、油料加工利用技术、油料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1年以来,我省在油料方面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多达8项,在全国油料生产大省高居榜首。近年来,我省科研机构又创造出含油量达到54%的油菜新品种、油菜高效生产技术、含油量达到60%的花生新品种、花生抗黄曲霉品种、大豆优质品种、芝麻杂交新品种,并在油料作物改良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转基因与生物安全性评价、油料产品质量标准与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使我省在油料科技方面保持着国内领先地位,进一步确立了我省油料科技的优势。

    三、推进我省油料生产的对策与建议
    1、将油料生产放在优先发展地位。针对油料生产的重要意义和我国油料供给短缺的严峻局面,深刻认识发展油料生产、大幅度提高油料自给率、提高油料生产效率在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等国家长期重大战略需求中的特殊重要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油料作物生产及产业化列入我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优先领域,统筹规划,精心组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油料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油料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多方筹集资金,重点加强集中产区的基本农田建设、中低产田的改造、贮藏条件及市场流通等设施的投入,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生产、流通和产业化基地。

    3、加大对油料科学研究的支持和投入。重点支持高产、高油的油用型油料新品种培育。利用常规育种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手段,重点培育含油量超过50%的双低油菜和超过55%的花生高产品种,产量或产油量提高10%以上。加强重要资源的引进、评价、创新研究。加强高新技术在品种改良中的应用,尤其要加强功能基因组学、分子育种、品质评价技术的研究。针对不同产区建立油料高产、优质、高效的生产技术体系,通过先进实用的栽培技术的应用,使单产平均提高20%以上。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在主要加工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4、支持壮大油料加工龙头企业。在现有基础上,重点支持鲁花集团等龙头企业拓展业务和市场,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加工企业的合理布局,创建双低菜籽油和优质花生油品牌。

    5、提高油料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支持发展油料产销合作组织,完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分析产业动态、开展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交流行业信息、开展技术咨询与服务、维护农民与企业利益中的作用。积极扶持和发展油料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其在组织促进农民种植优良品种、推行标准化生产方面的作用。

    6、加大技术推广支持力度,实施油料补贴措施。在支持油料科研发展的同时,需要加大对技术推广体系的支持力度,并重点支持良种补贴和农业机械补贴。参照粮食补贴措施,对油料良种实施全面补贴。随着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深刻变化,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不可逆转,油料生产过程中播种及收获环节用工较多,急需提高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建议将机械纳入农机补贴范围,支持农机部门开发经济实用的生产机械。逐步实施油料保护价收购政策。

    发言人单位及职务(职称):黄佑安中国农科院湖北油料研究所党委书记
    廖伯寿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