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要闻

改革试验着先鞭——驻鄂全国政协委员热议“两型社会”建设

2014-09-14 23:10:24  
字体大小:【


“综改区”改革试验意义深远

    去年12月23日,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武汉水泥厂总建筑面积达11600多平方米的4座立窑在爆破声中,化为尘埃。拉开了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试验起步的序幕。

  武汉水泥厂实施爆破后,每年将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530吨,减少工业粉尘排放量959吨,减少粉尘排放量约占武汉市青山区排放总量的10%,占全市的7%。按照武汉市“十一五”规划年削减粉尘2%的计划,关闭这家水泥厂将完成全市3年半的削减粉尘的目标任务。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动员全体人民更加积极投身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号令,在置身“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驻鄂全国政协委员中引起强烈共鸣。

  华中科技大学凝聚态与材料物理研究所所长姚凯伦委员说:“在经济发展已步入快车道的武汉城市圈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有利于走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对于破除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既有典型意义,又有全局影响。”  

“三道关”越“七重门”

  “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义在于改革、在于试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不应被理解为各种优惠政策的捆绑奉送,而应被视为激发改革热情的一声号角。”

  民建中央副主席王少阶委员说:“既然是改革试验,就要大胆试,大胆地闯,要有一股敢为人先的精神。发展的机遇,就在大胆试验、勇敢探索之中。”

  省工商联主席赵晓勇委员说:“长期以来,湖北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三个思想束缚,即传统计划经济观念浓厚,传统小农思想浓厚,官本位思想重。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想改革成功,首先要过这三个思想关口。”

  他认为,小改小进,大改大进,不改则退。此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会给湖北、武汉城市圈政府公务员、企业家、商人来一次集体大洗脑。转变思想观念是其他具体改革能否成功的前提,也是综合配套改革首先要过的“三个关口”。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周宜开委员认为,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消除影响武汉城市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整体协调,为此,试验区改革将完成七大任务,穿过“七重门”:即探索建立统筹区域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探索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探索节约和集约用地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机制。

  发挥优势、选准突破口

  “根据湖北多水、少煤、缺油和人多地少、产业相对密集的特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须发挥优势、选准突破口,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金义华委员说。

  合众人寿保险股份公司董事长戴皓委员提出,要以金融改革为突破口,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推动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他认为,建设武汉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内部条件基本具备,现在需要在外部条件上予以推动。赋予武汉金融改革的先行试点权,在金融企业、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等方面实施重大改革,在保险改革方面采取重大措施,拓宽资金使用领域。

  湖北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胡树华委员建议,在试验区范围内按保护区、有限开发区、开发区实施功能区分类管理;在项目开发区与资源、环境保护区之间建立排放交易、耕地占补制度,实现互惠互利一体化发展。(转自《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