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ror:#assign categoryAttribute = getCatego...
近年来,我省制造业出口增幅较大,国际化水平有所提升。但出口总额偏小,整体仍处于以贸易出口为主的国际化初级阶段,境外直接投资或国际并购等形式还相对滞后;对价值链的掌控能力不强,附加值偏低;制造企业与跨国公司相比,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国际化经营层次明显偏低。要改变我省工业大省、出口小省的现状,实现由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迈进,必须发挥传统优势,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通过改造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提升自动化、智能化、国际化水平,为我省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增添新动能,拓展新空间。为此,建议:
一、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
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技术创新,一手抓先进企业和先进技术引进。吸引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企业在鄂设立总部、技术研发中心、财务管理中心和采购中心等,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握智慧城市、智慧家庭、发展互联网经济等新契机,统筹安排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并通过信贷、税收、出口辅导、带动等方式,推动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提升我省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二、推进湖北自贸区建设,改善投资发展环境
湖北自贸区涵盖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宜昌、襄阳两个副中心地区。2015年,东湖高新区企业总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0062亿元,同比增长18%,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9亿元,增长19.7%,逐步形成3D、工业机器人、激光、智能电网、数控机床、石油机械、新型显示等一批优势行业。自贸区产业分布主要集中在武汉,其他城市相对单一,产业布局有待改善。应结合我省各区域实际加快推动自贸区建设,加快培育和形成“多极发展”格局。武汉片区重点发展国际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和光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襄阳片区重点发展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铁路物流等产业;宜昌片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航运物流、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产业。可借鉴上海、天津、福建和广东自贸区试点的成功经验,大力争取中央支持个性化政策以及推进自贸区发展的重大工程和项目。充分发挥我省区位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营造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吸引投资、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核流程,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对外投资“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全面深化外汇管理、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管理改革,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完善税收征管、融资服务、工商管理以及海关服务等软环境,降低企业商务活动成本。
三、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中心,降低我省制造业成本
现代物流的发展对优化制造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作用巨大。我省物流业发展还处于成长阶段,虽然拥有一批物流龙头企业,但整体看仍存在小、散、乱的状况,缺少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导致很多大企业物流成本高居不下,竞争中处于劣势。十三五期间,应充分利用我省区位和交通枢纽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面向国际市场的制造中心与物流中心的重合。大力提升武汉口岸枢纽功能,利用长江干线高等级航道和主要港口,推进“区港联动”、“区区联动”,带动我省保税物流产业快速发展。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和联检配套设施建设,推进电子口岸建设,推动形成水、铁、公、空、信相配套各有侧重,互为促进、布局合理的一体化口岸服务体系。促进口岸功能整合,推行货物“属地报关、口岸验方”,实行“多点申报、多点验放”,提高通关效率。创新内外贸集装箱同船运输监管办法,不断提高船舶积载率,提高“大通关”效能。
四、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出口,推动湖北制造“走出去”
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出口已成为推动我省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在全国外贸进出口双双下降的严峻形势下,我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进出口总值846亿元,增长22.9%,其中,出口499.8亿元,增长29%;进口346.2亿元,增长15.1%,出口产品结构持续优化。2015年,我省有出口实绩的企业3815家,比2014年增加268家。其中,出口值排名前20位的企业共出口690.6亿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38%,所占比重提高4.3个百分点。大型制造企业对出口增长的贡献明显,其中,武船重工、武锅、南车长江车辆、葛洲坝集团、烽火国际等本地制造企业出口额分别增长12.8倍、2.9倍、1.1倍、50.8%、19.8%,湖北制造实力显著提升。但我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明显滞后,与我省在全国的科技实力地位也不相称。因此,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应充分利用自身科教资源优势,提高技术转化率。要坚持开放先导战略,抢抓“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机遇,拓展专用汽车、汽车零部件产品海外市场份额,推进石油化工、钢铁、建材、光伏等相对产能过剩企业通过项目对接、国际直接投资等方式向境外转移。支持大型成套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工程总承包。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抱团”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资源供应基地和生产制造基地,采用跨国并购、股权投资等方式,并购境外优质资产、国际知名品牌、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形成联合“走出去”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