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ror:#assign categoryAttribute = getCatego...
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要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农产品加工业在供给侧改革中有重要引领作用。近年来,湖北省充分利用农业大省的优势,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突破性、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2015年,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9万亿元,年均增长23.1%,在全国的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5位。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我省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实现“二次跨越”提供了重要机遇。
一、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产品加工企业多而不精,有较强带动能力和精深加工能力的龙头企业匮乏。据统计,截止2015年底,我省共有5250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只有6家,过50亿的只有12家。多数企业的主营业务还停留在初始加工层面,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管理落后,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力都有所不足。我省农产品加工总量中,精深加工比重约为20%,传统农产品加工比重偏大,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一些企业设备简陋、陈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很难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2.原料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有待提高。多年来,我省农产品生产的模式主要还是“从田间到餐桌”,以鲜食为主,而专门针对加工业的品种选育和原料基地建设工作相对滞后,原料混合种养、混合收购、混合加工现象较普遍,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普遍面临原料品质参差不齐、专用原料供应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成品的质量和效益。同时,原料生产分散,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新品种、种植新技术的推广跟不上,直接影响到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发展。
3.生产成本日益提高,加工业发展风险增大。农产品加工业要想做大、做强,资金、土地、人力等几个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给必不可少。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融资环境不容乐观,土地、人力成本高企,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的矛盾凸显,企业生产成本蹿升。与之相对应的,产品价格和市场培育并不成熟,还面临着严酷的国际竞争环境以及国外产品的低价倾销。两相比较,发展风险增大。
4.对农产品加工的科技支撑力不足。精深加工对科技和创新的依赖程度很高,我省虽然是科教大省,但是自主创新能力与兄弟省份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农产品加工业普遍存在产学研一体化协作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大大制约了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快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二次跨越”的对策建议
1.科学谋划,构建跨越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立足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坚持差异化发展与重点扶持相结合,以“四个一批”工程和“板块基地”建设为核心切入点,以品牌建设为关键,以培育行业领军龙头企业和做好精深加工为抓手,通过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集约发展、特色发展、绿色发展,努力打造一批享誉全国的农产品“千亿产业”和“百亿产业”集群,为推动我省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提供首要支撑。
2.抢抓政策机遇,助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一是抓住我省“新经济”发展机遇,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采取风险补偿、股权投资等措施,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调整,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二是抓住农业对外合作“两区”建设机遇,鼓励引导农产品加工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三是抓住国家降低企业税负的机遇,对龙头企业审批事项实行一条龙服务,降低企业用电价格,破解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难、用电贵等问题。四是支持一批省优势特色重点龙头企业,以资本、品牌、技术等为纽带,通过兼并重组、产权转让、增资扩股、合资合作、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等形式,快速成长为大型企业集团。
3.强化品牌意识,全力推进精品名牌战略。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品牌,特别是享誉国内外市场的的“大”品牌,打造一大批农产品加工“王牌军”。一是强化品牌基础,着力发展区域规模特色产业,着力推进全流程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疫体系。二是加大品牌投入,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对代表优势特色农业的地标、产品、环境等集体品牌进行宣传打造。三是完善品牌激励机制。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认定的农产品加工知名品牌给予重奖,坚决杜绝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为名牌产品的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坚持科技引领,着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一是从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源配置两个方面更加突出农业科技应用,加大成果转化,将我省的农业科技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促进农业发展由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二是积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自建研发中心,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三是强化农业科技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建立完善市、县、乡、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五级农业科技培训网络,围绕“种养加销”四个核心问题,构建有机结合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四是大力实施人才建设工程。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业企业家,同时注意将吸纳高端科技专业人才与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相结合。
5.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农业企业融资成本。一是政府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推动银行、投资担保公司等部门负责人与龙头企业负责人面对面对接和洽谈,促使银企双方建立起互信、共赢、稳定的合作关系。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和税收优惠政策,推进担保公司与当地金融机构的互利合作,为担保机构提供服务创造有利条件。三是支持银行与地方共同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合作平台,促进我省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四是鼓励龙头企业转变思路观念,走市场融资之路。
6.强化责任意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责任制,推进农产品加工的全流程监管,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纳入企业考核指标体系。二是完善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测及准出制度,加快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尽快建立全省统一的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信息平台。三是严惩各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