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ror:#assign categoryAttribute = getCatego...
近年来,我省按照“绿色就是财富、生态就是优势、保护就是发展”的理念,统筹谋划,合力推动,使乡村旅游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民致富增收的一把“金钥匙”。
首先,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启动了“旅游名镇”、“旅游名村”等活动,制定了《湖北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为全省乡村旅游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其次,适应人们追求绿色生态生活方式的需求,推动我省乡村用旅游的理念开发山水资源、按照旅游的标准建设乡村,让乡村田园变成观光景区,让农民住房变成家庭旅馆,让乡村道路变成景观大道,让农业产品变成旅游商品,让山歌民歌成为旅游文化娱乐,让乡村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第三,通过“五级联创”机制,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强县1个、省级旅游强县20个,打造了24个旅游名镇、97个旅游名村、11条旅游名街、100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390个高星级农家乐,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品牌。
但是,我们在调研中了解我省乡村旅游建设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脱农”、“去农”现象较为突出,一些地方的乡村改造趋于城市化,商业气息过于浓重,一些乡村旅游项目明显脱离“三农”属性,用农村土地的“瓶”装都市娱乐项目的“酒”,旅游产品内容与农业无关,旅游利益分配与农民无关。二是规模化、公司化发展不够。大多数乡村旅游点的经营模式粗放,产品内容单一,多为吃饭、棋牌、采摘、垂钓等形式,缺乏文化内涵、创意元素和科技含量,民俗味浓、参与性强的活动少,同质化竞争严重。三是品牌特色不强。市场推广主要依赖朋友关系、“回头客”或口碑传播,宣传手段单调、数量少,缺乏总体策划,与需求侧对接不够。四是“文化内涵”缺失。旅游开发忽视对当地特色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仿古之风盛行,新建的仿古街多为商业用途,缺乏历史内涵与人文底蕴。
发展乡村旅游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统筹和推进我省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建议:
一、要明确一个理念,即乡村旅游建设的“根在乡土、本在农业、魂在文化”
乡土性是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优美的生态景观、顺应自然的农耕文化、独具特色的聚落建筑、传统真实的生活形态是乡土性的具体表现,也是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资源。
农业生产是乡村的首要功能,乡村旅游产品策划应围绕“农”字做文章,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场所,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展开乡村游活动。
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打造特色品牌的灵魂所在。独特的乡土文化是旅游者在欣赏优美的自然环境之外,最乐意感受和体验的另一道风景,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办出特色、“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的命脉所在。
二、持续做好“五个加”,打造乡味浓厚的旅游产品
1.“加元素”,即“乡村+旅游元素”。旅游元素包括“旅游景观元素”和“旅游服务元素”两个部分:前者是吸引游客前往的要素,如山水美景、历史建筑等;后者是满足游客消费需求的要素,如乡村民宿、旅游指示牌、旅游厕所、休闲椅凳等。我省乡村建设应注重旅游元素的融入,尤其要在新农村建设、乡村旧房改造等项目中,注重用文化旅游的眼光来打造。
2.“加形态”,即“农业+旅游形态”。应以丰富旅游业态和产业链打造为重点,以地方特色生态文化资源为基础,围绕旅游服务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充实旅游形态内容,构造一条龙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把传统的种植业变成集种植、观赏、体验、采摘、节庆娱乐、旅游商品销售等多种形态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大幅提升传统农业的附加值。
3.“加创意”,即“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可以通过“创意农业”、“体验农业”包括“农业生产+文化创意”、“乡村生活+文化创意”、“农产品+文化创意”等形式来实现。在“农田景观创意”方面,英国的“麦田怪圈”、荷兰的“花海种植”、美国的“玉米迷宫”、日本的“稻田艺术”等模式可资借鉴。
4.“加组织”,即推动“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农户+农户”等组织模式创新。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新型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新型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包括合作经营型、集体经营型、企业经营型等。可学习借鉴浙江安吉县的经验,采取“公司+集体+农户”的模式,政府出资的国有旅游发展总公司、当地村集体、本村农户三者按51%、10%、39%的比例,组建起乡村旅游合作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统一经营,既解决农民想发展但又融资难的问题,同时又通过公司化经营,实现项目的规模化经营和规范化管理,拓展项目的市场营销渠道,提升旅游品牌竞争力,实现多方共赢。
5.“加力度”,即“资金投入力度+市场推广力度”。要针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薄弱点,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和农民的积极性。建议省政府进一步优化乡村旅游投资重点,加大对乡村旅游经营场所的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卫生条件,实现垃圾净化、环境美化、村容绿化。建议加强针对我省乡村旅游的专项营销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宣传,塑造湖北乡村旅游的美好形象。同时,政府部门要制定专门计划,加大对农民的旅游知识、服务技能培训,做好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工作,营造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人才环境。
三、着力打造三种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
1.农业体验产品,即开发者以农业生产主业为基础,加上旅游体验的诸多元素,形成一种满足旅游者感官需求的特色乡村产品。在农业休闲体验项目开发中,除传统的果蔬采摘模式外,开发复合型的农业体验旅游模式,包括农田耕作体验、地方美食品尝、农业科普、抓鱼捡鸡蛋等乡野游戏体验、农产品淘宝等活动,使游客获得全方位的乡村生活体验。
2.生态观光产品。乡村生态观光就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为主要资源,把旅游活动与生态体验结合起来的一种旅游形式。乡村生态观光因其绿色、健康、自然的特点而备受人们的青睐,目前已成为国内外旅游的重要发展方向。成都三圣花乡、浙江安吉大竹海等都是知名的国内乡村生态观光旅游地。我省拥有丰富多样的乡村地貌和生态资源,近些年,全省各地推出了一批较好的乡村生态观光产品。今后,应结合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工作:一方面,加强村容村貌建设,保护好乡村生态资源,做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长远规划;另一方面,政府要引导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开发乡村生态观光产品,因地制宜发展山区观光、滨水观光、森林养生等多种形式的乡村生态观光业态。
3.特色文化产品。乡村特色旅游就是依托乡村特色资源而开发的一种个性化旅游活动。做好特色旅游产品是乡村旅游凸显个性、树立品牌的前提。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的关键在于“挖掘”和“包装”,即要善于挖掘当地的“新”、“奇”、“特”文化资源,尤其是具有唯一性、独特性的“特色农事”和“民俗资源”,并将其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从而包装出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