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ror:#assign categoryAttribute = getCatego...
我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省份,通过不断探索,寻找到了一条符合省情的产业转型升级道路,光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已经逐步替代钢铁、化工、造船、纺织等传统产业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在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大发展的背景下,金融资源的“脱虚入实”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信贷资源投向情况却不容乐观,据统计,2016年前三季度全省房地产相关领域贷款新增2015亿元,基建领域新增贷款为2015年同期的3倍,而制造业新增贷款192亿元,在全部新增贷款占比仅为5.2%。上述情况若不得到有效转变,将严重制约我省产业转型升级。
一、信贷资源投向不合理的原因
1.间接融资体系与实体经济需求的错位。银行业主要资金来源为居民储蓄等,资金来源特点决定了银行业追求的是中短期稳健的回报。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产业杠杆率偏高等新常态下,市场风险集聚,银行业不良率有所提高(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2016年3季度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不良率为1.76%,环比增长0.01%)。在此情况下,信贷资源在期限、担保等方面无法与实体经济需求匹配,开始进入风险暂时相对较小的房地产等领域。
2.产业投资增速的放缓。随着我国GDP实际及预期增速的放缓,产业投资增速同步放缓。另一方面,制造业盈利水平的下降使得不少企业短视的选择脱实向虚,社会资源向房地产行业等倾斜,市场上出现“资产荒”的情况。在此情况下,看似相对过剩的信贷资源开始向房地产流动。
3.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尚待完善。目前,企业及个人逃废债的情况屡见不鲜,而追讨压力主要由银行承担,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尚待完善。这样导致的结果,一是企业主申请贷款时不够审慎,短贷长用,在新常态下极易发生资金链断裂等风险;二是遇到问题选择逃避,容易错过最佳化解时机,使得金融市场信心不振,惜贷情绪蔓延。
二、对策建议
1.要加大资本市场建设力度。要通过加大资本市场建设力度,推进金融脱媒,提高直接融资比例,让实体经济获得价格、期限、担保相匹配的资金。鼓励企业通过上市、发债等方式融资,同时充分发挥我省各大担保平台、基金投资平台的优势,提振社会资金端信心。
2.加大对融资租赁等创新金融产品的政策支持力度。融资租赁业务是金融“输血”实体经济、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手段。由于融资租赁实质目的是融资,应区别交易项下的不动产转移,鼓励企业以厂房、土地等不动产开展融资租赁业务获得创新发展资金。建议在我省自贸区等特殊区域先行先试,对确认属于为办理融资租赁业务而进行产权转移的实行契税减免。
3.建立银政企协调机制支持企业。对于属于公共服务行业的企业而言,与政府部门签署的服务协议是很好的增信措施。目前,企业的服务职能在商务、科技等部门,而其产品的购买使用则是在城管、公安等部门。建议建立银企协调机制,企业在投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时,能够向政府服务部门及银行报备,由政府购买部门、政府服务部门、企业和银行四方共同商议服务购买模式的工作机制,使科技型中小企业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
4.完善供应链金融模式。供应链金融使得中小企业能够借助下游客户的资质获得融资,而目前大型企业在延付上游供应商货款的同时,存在“欠客户钱好过欠银行钱”的心理,不愿意配合银行办理供应链金融相关确权的手续。建议能够出台措施,鼓励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配合银行为中小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
5.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让企业及个人对借贷行为产生敬畏心理,让失信的企业及个人寸步难行。通过法律的手段惩治恶意逃废债的行为。增强社会信用,提振市场信心。
6.大力发展买方信贷业务。买方信贷业务借款人为境外客户,具有帮助我方企业锁定收汇风险、提高我方企业市场规模和竞争力、降低我方企业杠杆率等优点,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等大背景下,具备较大的市场潜力。建议银行能够伴随客户走出去,大力研究与发展买方信贷业务。
7.调整信贷产品结构。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要获得新技术、新工艺、新思路,因此,对银行而言,千篇一律的流动资金贷款容易造成企业短贷长用,形成流动性风险,或者容易让企业安于现状,乃至发展成僵尸企业。建议银行业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提供中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企业进口国外关键技术和设备,参与全球产业整合、开展境内外并购等实现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