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ror:#assign categoryAttribute = getCatego... 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湖北省委常委,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副院长仲志余: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保障湖北长江经济带安全发展 - 大会发言选登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
首页 >历届会议 >政协湖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大会发言选登

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湖北省委常委,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副院长仲志余: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保障湖北长江经济带安全发展

2017-01-17 10:34:26  
字体大小:【

 

    湖北是长江干线流经最长的省份,地处长江经济带的“龙腰”,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具“支点”地位和“脊梁”作用。湖北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受洪水威胁范围广。2016年长江流域遭受了严重洪涝灾害,湖北境内的降雨量超过1998年,面对超强暴雨洪水,全省上下奋力防汛抗灾,夺取了最终胜利,但仍造成了较大损失。全省有 99个县(市、区)受灾,受灾人口达1899万人次,受淹农田2600万亩,200多个民垸主动或被动分洪。治水害,兴水利,历来是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认真总结 2016年洪水暴露出来的问题,大力加强防洪除涝薄弱环节建设,对保障湖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重要意义。

 

    2016年洪水及灾害,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降水总量多、暴雨强度大。沙洋马良站最大3 小时、12 小时降雨量分别为 285毫米、589毫米,创湖北省历史新纪录;武汉至黄梅区间倒水、举水、巴水、浠水、蕲水、富水等六条河流的汇流量达到 25000 秒立米,极为罕见。二是防洪体系存在薄弱环节。98'大洪水后对长江干堤进行了全线加固,三峡工程已全面建成并正常运行,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但是防洪体系仍然存在支流、中小河流防洪能力低,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小型病险水库多等问题。三是水系破坏严重,支流通江能力和湖泊调蓄能力下降。长期以来,由于湖泊被不断围垦和开发利用,湖泊面积逐步缩小。解放初期湖北湖泊面积100亩以上的有1332个,水面总面积8528平方公里,但2012年的“一湖一勘”成果表明,面积100亩以上的湖泊仅有728个,水面总面积只有2000平方公里。湖泊数量减少了近一半,水面面积减少到不足1/4。内河也普遍存在填湖造地、挤占河道现象,一些河湖水系破坏、淤塞,导致支流通江能力、内湖调蓄能力大幅下降。四是沿江排洪排涝能力严重不足。湖北沿江、沿河、沿湖圩区地势低洼,易涝问题突出,汛期在长江干流高洪水位顶托下,由于现有排涝能力严重不足,造成洪涝水无法及时排出,内河、内湖洪水位居高不下,“关门淹”情况十分突出。五是城市开发建设与防洪排涝矛盾突出。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地面硬化,汇流加快,原有的调蓄湖泊面积减小,而城市排涝工程的标准以及建设未能及时与之相适应 。

 

    防洪安全是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特别是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深入推进,对防洪的要求更高。针对湖北省防汛抗洪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进一步提升防洪减灾能力的六个方面建议。

 

    1. 按照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修订湖北省的防洪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定位,遵循“人水和谐”的理念,主动适应洪水、给洪水以出路,制定好防洪目标、布局和任务,加快实现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系统分析并制定主要河流以及主要城镇的防洪标准;根据三峡及长江上游控制性水库陆续建成投运、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完成等新情况,研究长江及汉江蓄滞洪区布局的调整,对武汉附近的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进行规划,需要长期保留的蓄滞洪区要严格管理,禁止开发利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城镇化发展合理有序布局,推进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工作。

 

    2. 加强支流及中小河流防洪建设。全面完成汉江干堤达标建设及崩岸治理,加强东荆河整治;加强灾情严重的汉北河、府环河、鄂东五河的防洪系统治理,提高防洪能力;加强连江支堤建设,与长江干堤形成防洪保护完整封闭圈;对洪涝灾害易发、保护区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中小河流优先开展系统整治。继续对未进行过除险加固的小型水库和近年出险的水库实施除险加固,消除防洪隐患。

 

    3. 推进湖泊的系统治理。2016年7月14 日,省政府果断决策,组织实施了牛山湖永久性退田还湖措施,缓解了汛情,也得到社会各方的赞同。通过退田还湖、退垸还湖、退渔还湖等措施,加强河湖连通与水系整治,恢复水系连通性和湖泊调蓄功能;落实河(湖)长制,划定河湖保护红线,禁止侵占自然河湖、湿地,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加强排涝泵站建设,适当提高外排能力,同时考虑长江高洪水位下限排的因素,妥善处理调蓄和外排的关系。

 

    4. 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和建设。按照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全面开展城市的防洪排涝规划,识别城市防洪排涝风险和问题,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突出城区自然环境的保护,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加强地下排水系统、排涝泵站、调蓄水池等“灰色设施”建设,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努力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加强城市内涝的监测预警、应急设各配备,建设应急指挥系统 。

 

    5. 推行洪涝灾害风险管理。在洪水风险图编制试点工作基础上,编制重点地区、重要防洪城市、居民密集区、山洪灾害威胁区的洪水风险图并向社会公布,制定防御预案,加强宣传及演练。建立全省的洲滩民垸、蓄滞洪区等洪涝高风险区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管理,禁止任何侵占洲滩民垸、蓄滞洪区行蓄洪容积的行为,限定重要和一般蓄滞洪区的经济社会建设活动只能在安全区内进行。推行城镇和工业园区建设选址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引导其合理有序布局。洲滩民垸等洪水高风险区的人口,结合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及城镇化建设,逐步外迁,难以转移的要进行一定标准的防洪能力建设。

 

    6. 提高防汛抗旱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优化完善水文站网布设,提高水雨情预报水平。融合大数据、云计算、3S等信息技术,建立先进的防汛管理业务平台,拓展系统智能化分析能力,提升流域防洪调度的现代化水平。加强重要防洪工程的监测,将先进装备运用于堤防、水库大坝、崩岸等查险、抢险,提高防汛抢险专业化水平。加强山洪灾害危险点监测,建立和完善监测预报预警系统,落实监测预报预警、人员转移避险等各项工作机制,抓好群测群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