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ror:#assign categoryAttribute = getCatego...
世界上任何一个经济强国,必然又是一个科教强国。国内任何一个经济发达的省市,相对具有科教优势。教育处在供给侧一方,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供给、科技供给、文化供给和思想引领。
湖北素有“惟楚有才”之称,长期处在科教大省的优势地位,至今高等教育的规模仍居全国第五位。然而,大而不强、优势下滑的状况令人堪忧。湖北现有高等学校129所,其中地方高校就达121所,占高教大省中的主体。十五年前,湖北地方高校无院士、无“211”(即重点大学)、无国家重点实验室、无国家重点学科的“四无”现象,至今仍无根本改变。据武书连大学排行榜公布,湖北地方高校综合实力排位在全国居倒数第七位(仅在吉林、内蒙、海南、宁夏、青海、西藏之前);湖北地方高校中没有一所进入全国150强。据不完全统计,其他省市地方高校中26所有院士,总数达百人之多。对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虽年年上升,至2015年为55%,也只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而北京、上海、江苏超过60%,广东、陕西接近60%。
一、四个主要原因
1.投入严重不足。据财政部、国家统计局、教育部公布(见下表),从2001年至2015年的15年间,湖北省地方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均在19位以后,其中,有一年倒数第一,有三年排第30位,有四年排第29位。
湖北省地方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
支出统计表(2001—2015年)
单位:元
年度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
地方高校全国生均拨款湖北地方高校生均拨款湖北地方高校生均拨款
在31省(市)中排名
20015798.824143.4826
20025394.533455.6729
20034923.343022.6227
20044809.872580.6630
20054741.552716.5629
20065072.573384.0628
20075724.063240.9730
20085462.413055.8030
20096834.803833.4429
20108456.266299.3426
201112084.619685.7125
201216367.2111254.5829
201315591.7212528.9521
201416102.7211086.7231
201518143.5714859.2119
2.人才吸纳能力不足。“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仍然存在,国外省外优秀人才难进,土生土长的优秀人才难留。优秀毕业生外出就业较多。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近三年留在湖北的约占毕业生的45—50%,仅到珠三角、长三角就业的就占15—20%。武大、华中科大、华中师大等高水平大学毕业生外出就业的比例更高。
3.地方高校力量分散,学校数量多,学科重复设置多,低水平办学多。
4.说的多,落实的少,这是最重要的原因。湖北人往往“醒得早,起得晚”,不缺好思想,但缺好行动。五年前,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著名的“三个第一”思想,即教育发展战略是“第一战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教育投入是“第一投入”。这个唱响全国,令教育战线鼓舞和掌声雷动的“三个第一”落实得怎样呢?答案是:“很不够”!实践得如何呢?结论是:有差距。
二、四点建议
1.切实加大投入。科技投入至少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提高高校生均拨款标准:首先,要落实国家规定的年生均12000元的拨款标准,另加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其次,要尽快达到全国生均拨款平均水平;再次,逐步提高到全国生均拨款前十位水平。建立专项奖补资金,用以激励高等学校对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有人说,湖北高校规模大,财政负担重。事实并不完全。湖北140万在校大学生,其中中央财政负担20万人,民办高校由社会负担40万人,省市两级财政共同负担80万人,与许多省市相比,省级财政负担量是不大的。
2.整合一部分高校,使之成为“航空母舰”。可以将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等水平较高的高校进行“强强联合”,形成学科互补、人才聚集。这样实力会大大增强,会很快进入全国百强。现在,投入分散,低效运行。整合后,经费投入将产生“1+1”大于2的效应,学科进行互补后,会大大地提质进位,人才形成团队后会产生巨大的创新能量。
3.进一步加大人才吸纳力度。这些年,省里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吸引了许多海内外优秀人才,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还要加力,加到超过外省市。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到高端人才。
4.高等学校自身要奋发努力,不断提高供给能力。要切实解决好办学定位,即立足湖北、服务湖北、效力湖北,与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对接好,超前谋划好,为做好中国梦的湖北篇贡献力量。要把提高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提升供给能力列入履职尽责的重要考核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