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研究

冯茂东:全过程人民民主视域下政协协商 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研究

2024-12-31 11:03:05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冯茂东  
字体大小:【

为进一步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2024年12月27日,湖北省政协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开展交流研讨,研究明年工作,更好服务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12月31日,《人民政协报》第8版专版摘登了研讨会部分发言,现予以转载,供学习交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健全协商民主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政协协商同其他协商形式的协同配合,助力完善协商民主体系”。政协协商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就是要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协同配合,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开辟具体而丰富的参与实践,更好地把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第一,政协协商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要求。


政协协商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属性。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中,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均秉持“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理念,可以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来。


政协协商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明特点。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内容上的整体性、运行上的协同性、人民参与上的广泛性和持续性。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协同配合,可以充分发挥政协协商优势,更好保障群众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有利于实现全链条的人民民主;协商内容涵盖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群众生产生活的难点、社会治理的焦点,有利于实现全方位的人民民主。


政协协商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符合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要求。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协同配合,可将政协履职、群众关切、基层治理等有机结合,倾听民意、宣传政策、释疑增信、化解矛盾,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二,随州市政协协商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具体实践。


通过深入开展“一线协商·共同缔造”行动,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协同配合、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机结合,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彰显出鲜活的时代价值。


组织保障有力有效。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原则,市委、市政府将其列入市委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市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全市督查检查考核计划。明确由镇街党(工)委副书记为政协活动召集人。


委员下沉有名有实。推动辖区内各级政协委员到居住地或工作地所在镇街报到,推动在部门工作的委员到单位驻点村下沉,联系基层群众。


平台搭建有序有为。把协商平台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实现镇街、社区协商议事平台全覆盖,在86%的村、92个企事业单位建立协商议事平台,并规范平台运行。


工作机制有章有法。完善议题产生机制,通过党委政府点题、政协委员荐题、走访座谈征题、从政协年度协商计划中选取子课题等多种方式收集、筛选议题,确保“党政所需、群众所盼、政协所能”。完善闭环运行机制,实行确定议题、制定方案、开展协商、报送成果、反馈意见“五步议事法”。完善协商联动机制,紧扣共性指导议题,推动市县镇村四级同频共振、联动发声。


活动开展有声有色。综合运用“会场﹢现场”“固定﹢移动”“集中﹢分散”等形式,实现协商成效最大化。与深化“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委员“双服务”活动等互融共促,奏响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交响曲”。


第三,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推进政协协商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启示。


突出政治性,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政协协商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根本点。突出人民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是推进政协协商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主体性,强化委员责任担当是推进政协协商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点。突出专门性,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优势是推进政协协商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点。突出功能性,同题共答、同向发力是推进政协协商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着力点。


(作者系随州市政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