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县政协 >工作交流

影响基层政协委员主题作用发挥的原因探析与对策研究

2014-09-15 23:57:34  
字体大小:【

 

兴山县政协副主席  王克品


    政协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是政协组织的“细胞”。切实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始终是人民政协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就基层政协工作实际情况看,不难发现,存在诸多影响政协委员主体作用发挥的因素。“挂名委员”,“三不委员”,“临时委员”等现象较为普遍。分析根源,研究破解对策,不断提高委员履职实效,是摆在基层政协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影响委员主体作用发挥的几个因素


    一是政协地位上的认识偏差。从社会各界到政协战线,从政协机关到部门和乡镇,从领导到委员,不同程度的存在对政协地位认识模糊,甚至偏差,严重影响了委员主体作用的积极发挥。如,把政协看作是安排、照顾老同志和各界代表的荣誉性机构,没有党委政府的决策权、执行权,也不及人大机关的监督强势,远离权利核心。加上已成定式的“即将退休则安排进政协”的领导班子以及专委会配备模式,政协工作者自弃心理严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消极懈怠思想不同程度存在。政协委员普遍存在贬低自己地位低估自己履职能量的倾向,不少委员认为政协就是“正歇”,协商虚功多实效小,自己没地位没威信人微言轻,履职初期热情高,后期热情低,新委员热情高,老委员热情低。   


    二是履职能力上的参差不齐。立足国家省市层面讲,政协可以说是人才荟萃,但基层委员履职能力参差不齐较为常见。一些委员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工作岗位和工作经验的限制,参政议政能力极不平衡。有的委员在本专业、行业领域是专家能手,但对于国计民生、社会问题则了解甚少。有的委员事务缠身,深入基层不够,信息渠道狭窄,所提意见建议缺乏针对性、操作性以及可行性。少数委员视野局限,常常是从本部门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多,从大局上考虑问题少;要求解决民生问题的多,关注发展的少;要钱要物的多,研究生财聚财的少。少数委员埋头本职工作,忘记委员职责,履职能力停滞不前,无法适应形势要求,成为徒有虚名的“挂名委员”。


    三是管理机制上的苍白无力。进退机制缺失、考核评价机制实效差、奖惩机制不完善等,委员管理机制苍白无力情况突出,已经是基层政协面临的实际问题。缺乏严密、科学、规范而且行之有效的推荐审查程序,委员进入比较容易。委员退出措施缺乏,退出渠道不畅。委员的履职情况,虽然基层政协组织都制定和出台了联络组(活动组)、委员的考核及奖惩办法,但执行中,会上强调多于督办落实,注重表面形式多于关注实际效果,奖励多于惩戒。联络组(活动组)普遍缺失动态激励和约束机制,很多委员缺乏履职压力和动力,不参加会议、不调查研究、不提提案和反映社情民意等“三不委员”大有人在,对政协活动持应付了事态度的也不在少数。   


    四是履职活动上的面窄乏味。政协组织的调研、视察、座谈、外出考察等活动,绝大多数委员除全会外,基本没有机会参加,成了一年期间只履职三四天的“临时委员”。专委会组织的界别活动以及对口协商活动很少甚至没有,参加的委员更是局限于界别内或者确定的范围。联络组(活动组)结合实际积极主动的有计划的组织委员活动,基本属于空白。即使一年期间开展一至两次,但也是伴随县级政协的走访委员或者应付考核而被动组织的。联络组(活动组)之间围绕某个专题开展互动式的交流活动,更是欠缺。常委会内容老调,形式多为程序式的,协商的氛围,研究的深度都不够。除了专题调研外,专委会活动和常委视察往往出现针对性和实用性大打折扣。   


    五是履职氛围上的先天不足。一是由于外界认识上的偏见,不愿配合委员履行职能,不能很好落实有关委员的权利等情况时常发生,影响委员的履职积极性。二是委员履职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少数单位、部门不支持政协工作,给委员掌握第一手资料制造困难,不重视委员的履职成果,建议案、提案、报告等成果转化不能实现预期目标。全会期间形成的提案,存在研究不深一交了事,常常出现“提案回家”的现象,严重影响委员履职热情。三是服务保障不到位。联络组(活动组)经费保障不足、组长目标任务考核政协工作所占权重严重偏少,也不同程度的影响委员正常履职。   


    二、解决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学习培训常态化。政治协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协组织具有广泛团结社会各界力量智慧的优势,职能作用其他任何机关不可替代。只有阅历丰富经验丰富的同志,才能胜任政协工作,也才能较好的履行起建言献策职责。政协可以大有作为,也应该大有作为。广大委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加强对政协理论以及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认识自己、武装自己、提高自己,切实增强荣誉意识、主动意识,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基层政协组织要把加强委员常态化培训列入重要工作。通过赠送报刊、编发学习资料、举办论坛、征文、知识竞赛等形式,帮助委员了解政协性质、地位和作用,熟悉自身职责,掌握政协履职的特点和方法,激发委员履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委员专题培训、专题讲座、外出学习考察等形式,激发委员履职热情,提高参政议政能力。通过上党课、观摩党组织活动、邀请列席专题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增强委员对党的历史的了解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把握,不断增强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和拥护。


    (二)委员活动经常化。一是公共活动力求统一性。县级政协关于全年活动安排,应做出统一规定,每个委员一年至少参加一次公共活动,具体由联络组(活动组)负责落实。年度安排的常委会会议、视察活动、专题调研等方面的议题、内容以及每月重点工作以列表的形式印发给联络组(活动组),让基层政协组织早安排、早准备。委员们积极参加公共活动,推动活动更加活跃有效,也杜绝了“一年一次会,会后不见面”的现象。二是小组活动力求多样性。联络组(活动组)要经常性地开展文体联谊会、委员活动日、结亲帮困、农技医药知识下乡,以及丰富多样的学习、交流活动,让委员展示“风采”。三是专题活动力求创新性。专委会要不断拓展工作思路,创新活动方式,建立健全联系委员机制,加强对所联系界别委员的沟通联络,针对工作分散联系不紧的委员现状,要通过组织开展界别特点明显界别优势较强的活动,以及依托各种民主评议活动,凝聚委员,提高委员履职活力。   


    (三)管理机制科学化。一是严把入口关。切实遵循“提名推荐,协商讨论,常委会通过”的委员产生程序,本着无履职意愿的不推荐,无履职能力的不推荐,无履职激情的不推荐,无履职时间的不推荐原则,把那些代表性强、知名度高、影响大,热心政协事业,具有较强参政议政能力的人选入政协组织,配优配强政协队伍。二是建立正常请辞诫勉制度。强化动态管理,及时淘汰责任感不强、履职热情低、履职能力差的“挂名委员”、“名誉委员”,畅通委员退出渠道,确保委员队伍的先进性。三是严格履职考核。建立委员履职述职制度,完善委员履职考核办法和优秀委员优秀成果评比奖励办法,委员履职情况登记建档实施考评监督,并作为年终评先表彰或委员调整的重要依据,不断激发委员进取意识和比学赶帮的竞争意识。


    (四)履职服务具体化。一是制度建设。健全完善主席联系常委、常委联系委员制度、委员走访沟通制度、专委会联系界别和委组活动制度,联系服务的情况进行量化考核。通过制度推动,不断拓展联络服务渠道,让所有委员任职期间都能找到展示才华的舞台。二是工作环境。不断探索网络联络服务委员的有效形式,尝试委员QQ群、委员微信平台,搭建网上委员之家,提高委员互动频率。发布委员生日祝福及贺年短信,使委员时刻感受到政协大家庭的温暖。加强阵地建设,建好“委员之家”,帮助解决委员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极主动及时的依法保护委员的正常履职,有力保障委员权益,激发委员履职热情。三是履职氛围。要借助新闻媒体,宣传履职活动,宣传参政议政成果,全方位展示委员风采,增强委员自信心和荣誉感。通过视察调研、外出参观、委员活动日、情况通报会、民主评议等形式,让委员多知情、知实情,建真言、献良策,使每个委员都能通过政协这个舞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加强同党政部门的积极沟通,促使建言成果及时转化,激发委员履职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经费保障。委员活动、阵地建设以及组长(委员)工作分工等,各单位都应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和履职精力保证,切实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  


    政协委员既是荣誉,更是责任。这种责任是对政协事业的责任,更是对国家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广大政协委员要切实增强委员意识、珍惜委员荣誉、维护委员形象,尽心履职,始终如一的承担起政协委员的责任和使命,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