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焦虑、压抑、抑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们常常被低落无望、恐惧悲怆、焦虑烦躁、内疚无助等情绪所裹挟。尤其是生活在湖北的民众,心情更是如笼罩在雾霾之下,难以晴朗。面对这些心理上的问题和情绪上的波动,湖北省黄冈市政协常委、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黄冈市静远社工服务中心负责人张静每天都会24小时在家待命,随时准备着和同事们通过手机回应不同群众的各种心理咨询,为救助者开解心结、平复情绪。
1月27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要求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除确诊和疑似患者等,医护及相关人员也被列入其中。具备专业能力的张静立刻行动起来,在迅速拟定出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服务方案后,连夜组织团队成员通过中心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各种媒体招募心理援助热线志愿者。为保证团队人员的专业性,张静还通过网络平台对人员进行了心理危机干预伦理、心理急救技术等专业技能培训。
“我们选定了8位优秀心理咨询师,两个咨询师为一个小组,分别对应山东、湖南支援黄冈医疗队、黄冈中心医院、黄州区总医院的一线医护人员。”张静介绍,一线医护人员中女性居多,大部分有孩子但却不能见面,在高强度工作下,很需要心理疏导。
春节期间,黄冈某县医院的一位护士拨通张静的电话,说她所在的科室有同事确诊。在所有同事居家到期解除隔离后,该护士仍担心自己12岁的孩子会感染且不能亲自照顾,心情极度压抑。“最艰难的时刻,也就是转折快到的时候,我们咬紧牙关,也满怀希望,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你可以多打电话鼓励孩子,相信他会变得更加懂事、独立,这个经历应该会促进他的成长。关于你心情压抑,建议你可以做如下调整……”在张静耐心的沟通下,该护士表示“感觉心情好多了,会信心满满回到工作岗位,为抗击疫情作贡献”。
张静所在的中心拥有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团队及省内外资深专家顾问团,疫情发生后,她还积极组织同事投入到疫情防控相关工作中:开展针对疫情的线上会议及培训活动,撰写社工实务指引手册。
如今,随着疫情逐步稳定,张静的心理咨询对象和疏导方向也渐渐有所改变。
3月3日下午,张静接到一个求助电话,电话那头的女士泣不成声,语不成句。断断续续的叙述中,张静了解到,沈女士一家三口先后感染了新冠肺炎,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她和女儿都痊愈出院,但不幸的是,家里的主心骨、她挚爱的丈夫黄先生没能挺过来。沈女士对未来的生活非常绝望,天天以泪洗面,深陷对丈夫的思念之中,无法面对现实,时时刻刻想要追随丈夫而去。
“心理干预更重要的是让有心理创伤的人重燃生活信心,但沈女士此刻已经完全被悲伤的情绪所淹没,要先处理她的负面情绪。”张静说,对于这种情况,要先让沈女士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从压抑的念头中解放出来,然后再用认知疗法改变她的思维定式。张静让沈女士想象如果她的丈夫还在,最希望她和女儿过怎样的生活,沈女士当即表示,“最希望她们快乐、幸福”。张静便不失时机地引导沈女士,“您的丈夫一定不希望活着的家人过得痛苦,他一定希望你们在表达了适度的悲哀之后,照样好好活着,他一定会在另一个世界为你和女儿祝福!”经过1个多小时的谈话,沈女士表示一定会坚强地开始新生活。
此后,张静和沈女士经常通过微信谈心。3月20日,张静收到沈女士发来的一张照片,上面是她为女儿即将出生的孩子手工织的一套鹅黄色婴儿绒衣,旁边还写了两句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看着微信,张静知道,那一颗撕裂的心,正在愈合。
“像沈女士这样的例子,在疫情的中后期会越来越多。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灾难后的心理干预可能比灾难中的心理干预更重要,而且需要持续的时间也更长。”随着疫情的逐步结束,张静和团队将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人群划分为逝者家属、一线医护人员、患者、社区干部和普通民众等5类,并将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来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来临时,如果不及时对社会进行心理疏导,当不良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可逆转的损伤,严重的则会造成较大范围的恐慌、过激行为,影响社会稳定。”张静说,通过及时的心理疏导、有针对性的人文关怀、专业性的心理健康服务等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构筑防疫抗疫的心理防线,其实就是为人们戴上“心灵口罩”。
“要做好心理援助工作,政府的主导非常重要。此次疫情中,黄冈市的心理援助开展得比较及时,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另外,张静建议:心理援助的专业性很重要,一定要让有资质、有经验的专业心理咨询师来做相关辅导,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而通过这次疫情,也应当让有关部门意识到全民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重要性,未来要积极引导民众重视心理健康。